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唐人宫乐图阎立本轴绢本设色画纵48.7公分横69.5公分图描写後宫嫔妃十人,围坐於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发式,有的发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发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另外,绷竹席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琵琶横持,并以手持拨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亦在在与晚唐的时尚相侔。所以,现在画名已改定成「唐人宫乐图」。
五代南唐江行初雪卷赵干绢本设色画纵25.9公分横376.5公分「江行初雪图」是一幅山水人物并重的作品,展开画幅,首先卷首呈现一行南唐後主李煜苍古的题字:「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由这十一个字标明了这幅的画题与作者。赵干,江苏江宁人,从小生长在江南,故所画山水多作江南景物,尤其长於布景,「江行初雪」这幅是卷画江边渔人作活的情景。江天寒雪纷飞,渔家之艰辛,描述殆尽。岸上旅客攒行长林雪堤,人驴面目各具苦寒难行之色。通幅淡墨渍染绢地,再白粉为雪。寒林枯木皆中锋圆笔,遒劲有如屈铁。树干以乾笔皴染,大似後人皴山,自具阴阳向背。所画芦花,以赭墨裹粉,一笔点成,极富创意。小丘及坡脚,亦以淡墨成块涂抹而无皴纹,皆与後人异趣。由幅上所钤印章,可知此卷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内府及私人收藏,是件流传有绪的精品。
宋山鹧棘雀图轴黄居绢本设色画纵97公分横53.6公分黄居(西元933-993年以後),为四川成都人。字伯鸾,五代花鸟名家黄筌之子,继承其父双钩填彩的风格。黄筌父子之画且成为宋初图画院比较画艺优劣的标准。此幅中景物有动有静,配合得宜。像山鹧跳到石上,伸颈欲饮溪水的神态,就十分生动。另麻雀或飞、或鸣、或俯视下方,是动的一面;而细竹、凤尾蕨和近景两丛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现出无风时意态舒展的姿态,则都予人从容不迫和宁静的感觉。下方的大石上,山鹧的身体从喙尖到尾端,几乎横贯整个画幅。背景则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荆棘、蕨竹,布满了整个画面。画的重心在於画幅的中间位置,形成近於北宋山水画中轴线的构图方式。而具有图案意味的布局,有着装饰的效果,显示作者有意呈现唐代花鸟画古拙而华美的遗意。
宋双喜图崔白轴绢本设色画纵193.7公分横103.4公分崔白(活动於十一世纪後半),濠梁人(今安徽凤阳东)。擅长道释、人物、山水、花木、鸟兽,尤精於花鸟。本幅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山喜鹊属鸦科鸟类,性机灵,喜群聚,有卫护领域的习性。画面上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张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太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鹰隼那样紧张,故伫足回首张望,似欲回应经此路过不行吗?三者动态与其呼应之关系,恰构成似有「?」型之韵律动感。还有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添增了活泼生动的神韵。这种自然生态中的景象,不是从笼槛中能观察到的,画家必需具备精湛的绘画描写能力,而且时常到郊野观察,在偶然中见此生动有趣的一幕,遂以精练的技法忆写稍纵即逝的景象,再参考平时曾画过的相关画稿,或继续观察描绘,始能慢慢完成工谨详实的作品。画成於嘉佑辛丑(1061)年。
宋画罗汉刘松年轴绢本设色画纵117公分横55.8公分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居清波门,故人称之为暗门刘。淳熙间(1174-1189)为画院学生,至绍熙年间(1190-1194)成为画院待诏。师张敦礼,工画人物、山水,而神气精妙,过於其师。宁宗时(1195-1224)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时称绝品。本院藏画中,有三幅刘松年画罗汉,每幅都款署「开禧丁卯(1207)刘松年画」,此轴即为其中之一。幅中罗汉浓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着右袒式袈裟,倚树沈思。身侧随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树上长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观,画面生动。此罗汉脸上满布皱纹,双眉蹙起,神情专注,栩栩如生。全作用笔变化多端,衣纹流畅罗汉头後的圆光,及三树枝柯掩映,层次分明。全画敷色妍丽,,繁缛精美,皆臻绝纱。
宋溪山清远夏卷纸本水墨画纵46.5公分横889.1公分夏圭(活动於1180-1230前後)字禹玉,浙江钱塘人。与李唐(约1049-1130後)、刘松年(活动於1174-1194)、马远活动於1190-1224)合称为南宋四大家。善画山水、人物,长於运用秃笔,画楼阁亭台不用界尺,只信手为之,笔意精密,奇绝突兀,气韵颇高。本幅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二十五公分外,後九段均大约九十六公分左右。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画家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叠叠的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画松树林木笔墨变化非常多;画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这种技法是从李唐的斧劈皴变化出来。画家以乾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着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上产生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感觉。
宋雪滩双鹭马远轴绢本浅设色画纵59公分横37.6公分马远(活动於西元1190-1224年),字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光宗、宁宗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不论构图、笔法或意境均有新意,创立「水墨苍劲」一派风格。与夏齐名,人称马夏。雪崖枯枝,芦竹寒汀,滩旁四只白鹭,均做瑟缩之状,寒天的景致,令人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浓淡墨色画出的树石、远山和芦草,对比於留白的积雪处,和几不见墨痕的白鹭们,在黑白之间,充分表现出清冷的意趣,达到了画雪得其清的境界。另从岩壁上伸出的枝干,曲折延伸,势如蛟龙升腾游动,这种笔势往下拖垂,形成长而斜向伸出的画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马远」风貌。
宋秉烛夜游马麟册绢本设色画纵24.8公分横25.2公分<纨扇画册>第二幅马麟(约西元13世纪),祖籍山西河中(今永济县),後迁居浙江钱塘。宫廷画家马远之子,曾任职南宋宁、理宗(1194-1264)两朝画院,位至候。作画题材广泛,工山水、花鸟,也擅长人物。其作品多进呈君王供赏玩或颁赐用,画上常见有南宋宁宗、杨皇后(1162-1232)及理宗的题诗。此图取材自苏东坡海棠诗:「东风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绘夜色掩映的深堂廊庑,茫茫夜色中庭院烛光高照,映照园中海棠盛开。一士人据太师椅当门而坐,品味幽静月夜良辰美景。马麟对自然观察敏锐,写生功夫颇深,抒情小景工致细腻,表现宫廷园苑亭廊建和园林布局,作品有院体画工整细致的特点,极富有情致。
宋人人物册绢本设色画纵29公分横27.8公分历代画幅集册第一幅本幅画士人坐於榻上,驻目凝思,执笔似欲书写。身旁陈设琴、棋、书、画四事,以及饮食之物,童子在旁斟酒。榻後有座屏风,其上悬挂着士人之写真画轴。画中主角集文人之雅玩趣事於身边,表现出适雅逸之生活。关於画中之人物,可能是追想王羲之,事实上是反映宋文人的生活。南宋流行之“烧香、点茶、褂画、插花”等情趣,在北宋末已酝酿发展中,本幅可见其端倪。一般「画中画」的屏风,多填饰以山水,本幅则以花鸟为饰,相当难得。不但反映出北宋末汀渚水鸟的风格,也反映出徽宗朝花鸟画特别兴盛的时代性。本幅画曾经宋徽宗、高宗、清高宗等帝王收藏。清高宗对画中人物甚感兴趣,曾命姚文瀚也画张相似构图之作,画中人物则代之以穿着士服的乾隆皇帝,流露出皇帝也向往雅逸文人生活的心意。
宋泼墨仙人梁楷册纸本水墨画纵48.7公分横27.7公分名画琳琅册第二幅梁楷是名满中日的大画家,祖先梁义曾任职山东东平县。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师法贾师古,而青出於蓝。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这种画院最高的荣誉,梁楷却不接受。他喜好饮酒,酒後的行为不拘礼法,自称是「梁疯子」。传世的作品,草草为之者,人谓之「减笔」,本幅就是。梁楷以大笔溽墨,自肩膀至衣服下,飞扬的笔势墨韵,有如爆炸性的轰雷霹雳,整幅画来,不出十数笔之间,就将一位ㄔ亍独行,一脸眯笑的仙人,笔简形具地充分表达出仙人飘逸的气质。画完成於倾刻之间,却是一生画技千锤百的成果。梁楷的艺术创作,借酒助兴,酒酣意发,无拘无束,正是最真实的自我。
宋人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轴绢本设色画纵176.8公分横76.2公分观世音又称观音,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佛教人物。这尊观音与常见的一头两手的显教观音像不同,他的头顶共有二十六个菩萨头和一个佛头(图一),有一千只手,每一只手的手掌中间又有一只眼睛(图二),所以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密教观音的一个重要典型。万顷波涛,四天王背负着一座七宝莲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十分庄严地站在台上。左右各有两位菩萨随侍,下方的天龙八部(图四)双手合什,向观音菩萨示敬。观音菩萨(图一)头戴化佛宝冠,绀发垂肩,双唇上下都有胡髭,仍作男相。但五官秀美,已流露出女性化的特质。全图赋色妍丽,璎珞装饰和七宝莲台都描绘得十分仔细。人物衣纹线条柔劲流畅,这些特色都与传至日本的南宋佛画十分类似,是一幅难得的南宋佛教绘画精品。
金赤壁图武元直卷纸本水墨画纵50.8公分 横136.4公分本幅无名款,作者实为武元直。武元直字善夫,号广莫道人,约活动於十二世纪下半期。苏轼的〈赤壁赋〉,宋神宗五年(1082)完成後传诵千古,画家据之以成画题。画中东坡头戴高装巾子,与二客一船夫,泛舟荡漾於江水之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则是「断岸千尺」;水则「江流有声」;画中强调风动松折,对山石之描绘,为典型之斧劈皴法,笔意健劲,恰似持利斧斫出山壁凹凸,对山石更是曲尽质感坚硬。扁舟虽小仅寸馀,但以小点连缀成形,点之跳动,如音符叮当有声;水流旋涡,回澜起伏,轮转旋律有韵,去而又还,笔调充满着音乐性。两岸之间,大江东去,气象万古雄伟,烟波浩渺。
元鹊华秋色赵孟卷纸本设色画纵28.4公分横90.2公分赵孟曾任职济南,鹊、华二山就是济南所在的名山。本卷画成於一二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为周密(公谨1232-1298)所画。周氏原籍山东,确是生长在赵孟家乡的吴兴,也从未到过山东。赵氏既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着两座山,右方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运用得非常恰当。
元富春山居图(无用师)黄公望卷纸本水墨画纵33公分横639.9公分黄公望(1269-1354),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大痴,又号一峰道人,晚号井西道人。父母早逝,继永嘉黄氏,其父九十始得之曰:「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焉。与吴镇(1280-1354)、倪瓒(1301-1374)、王蒙(1308-1385)合称为「元四大家」。至正七年,年岁渐老的黄公望回归浙江省富阳县富春乡,同门师弟无用师同往,黄氏为无用师描绘富春山景色,到至正十年(1350),历三四年方完成,时黄氏八十二岁,是其传世最重要的作品。幅中描绘的是黄氏晚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一带的山川景致。画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冈陵起伏,山势层层叠叠,林木交错。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浓淡乾湿并用,极富於变化。皴画山石皆用披麻皴法,运笔时快时慢,线条有长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错组合。
元双松图吴镇轴绢本水墨画纵180公分横111.4公分吴镇(1280-1354),浙江嘉兴魏塘镇人。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又尝自署梅沙弥。吴镇工诗文,善草书。擅画水墨山水和墨竹。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大家」。吴镇早年常临摹北宋名家的山水画,五十岁以後,画风逐渐成熟。幅左款题:「泰定五年(1328)春二月清明节,为雷所尊师。吴镇。」知此画为吴镇四十九岁的作品,是他传世的画迹中,署有年款最早的一件画作。画中双树擎天而立,树後有一条蜿蜒的溪流渐渐地向後推延,几户房舍座落在岸边,空间深邃。虽然这件画轴的画题是「双松图」,可是从画上两棵树的枝干看来,吴镇画的应该是桧树才对。画中桧树的枝纠结,仍然保存了李成、郭熙画树的风貌。树皮以长披麻皴来表现,笔法又和董源、巨然相似。坡岸多作矾头,也是董巨山水画的重要特色。全作的笔力雄劲,墨气沈厚,有一种平淡天真的韵致。
明庐山高沈周轴纸本设色画纵193.8公分横98.1公分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自称石田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山水少承家法,四十岁前师王蒙,中年後以黄公望为宗,晚乃醉心吴镇,期间又兼参南宋夏圭笔意,然皆能出入变化。用笔劲捷有力,布墨含蓄蕴藉,融揉参杂,而具自家风貌。其画以水墨山水为主,另其写意花卉鸟兽亦甚佳,其影响後人既深又远,无愧称明四大画家之首。此幅画於成化丁亥(1467),为先生41岁作,画祝乃师陈宽(号醒庵)70岁寿庆,故精力专注,特为杰出。画中山石林木笔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觉浑雄健。,几无空处,山石皆用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破。笔法稳健细谨,不恣意逞任,用墨浓淡相间,於满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觉实中有虚。而画悬泉百丈直泻冲下,涧水轻柔,云光山色极为精采。
明古木寒泉文徵明轴绢本设色画纵194.1公分横59.3公分文徵明(1470-1559),江苏长洲人,初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更字徵仲,号停云生、衡山。画师沈周,书画双绝,为明四大家之一。因其享年甚高,且画艺、德行皆为时人所重,受其影响者甚多并有所成就,如其子文彭、文嘉,侄儿文伯仁,学生陈淳、陆治、钱等人,都是吴派之中坚人物。一松一柏,相旁而生。柏树老干分披,杈四出;其後松树两干并伸,参云直上。背景石壁与松柏紧贴,塞地漫天,几无馀地,忽於绝高处界出飞泉一道,数折而下,遂使通幅於紧迫繁复之中,遽尔空灵疏朗,确为神来之笔。此帧作於嘉靖己酉(1549)冬日,为文氏八十高龄所绘,而经力充沛,神气十足,笔墨纵逸,深雄险峻,是文徵明粗笔画作中极精之品。
明陶谷赠词唐寅轴绢本设色画纵168.8公分横102.1公分唐寅(1470-1532),吴县人。字子畏、伯虎。号六如,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擅诗文书画,尤以画艺见长;初师周臣,继而研学李唐、马远、夏圭,山水独具一格。此作绘历史故事一则。北宋初年,陶谷(903-970)出使南唐,时南唐国力弱小,而陶谷态度傲慢,在南唐後主面前出言不逊。南唐臣僚忿而设下圈套,派宫妓秦兰扮做驿吏之女以诱之。原本盛气凌人的陶谷,见到温婉美丽的秦兰之後,不禁为之邪念萌动,曲意奉迎并赠词讨好,变得庸俗不堪,遂败慎独之戒。不日,後主设宴招待陶谷,陶氏再次摆出正人君子派头,後主举起酒杯令兰出来劝酒唱歌,歌词即是陶谷所赠,顿时弄得陶谷面红耳赤,狼狈至极。画中人物刻画,工谨微妙,陶谷拈须倚坐榻上,旁置笔墨纸砚,前面燃着红烛。秦兰束发高髻绣襦罗巾,坐弹琵琶,情态生动逼真,正是赠词前後的情景。背景之树石、竹蕉、盆花,乃至坐榻、画屏也都精心刻画,不独布局得体,设色秀妍,而且理趣兼优,形神俱佳。右上有唐寅题诗:「一宿姻缘逆旅中,短词聊以识泥鸿。当时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发红。」诗情画意,寓意殊深。
明汉宫春晓仇英卷绢本设色画纵30.6公分横574.1公分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後移居苏州。生卒年不详,近人据着录及画迹研究,考订约生於弘治甲寅(一四九四年),卒於嘉靖壬子(一五五二年)秋冬之际。少时尝为漆工、画磁匠,後学画於周臣,特工临摹,颇能夺真,精丽逸,无惭古人。山水、人物、楼台界画,靡不精细入神。为明四大家之一。此卷盖描绘宫中嫔妃生活。画中园庭殿宇极其繁盛,台阁栏杆门墙皆用界笔画成,精细入神。而人物勾勒笔法秀劲,设色青绿重彩,丽典雅,其画虽仿宋人,然有超越之处。汉刘歆撰《西京杂记》载,西汉元帝後供佳丽甚多,不得常见,遂遣画工毛延寿图形,再按图召幸。诸宫人皆贿画工,独王嫱(昭君)不肯,遂不得见。幅中有画工为嫔妃写照者或即毛延寿其人情事。
明花竹徐渭轴纸本水墨画纵337.6公分横103.5公分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清,後改字为文长,号天池,晚年亦号青藤道人。个性好奇,曾将名字拆解为「田水月」作为落款。他曾担任闽督胡宗宪的幕僚,名重一时。但也受其连累,中年生活有巨大的波动,自杀数次未成,又因多疑杀妻而入狱,晚年则以写书卖画为生。他可能是中国艺术史上行迹最为狂怪的艺术家之一。徐渭兼长诗文书画,也是重要的戏曲作家。但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其画风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竹石皆佳,尤其以花卉闻名。本幅以水墨图绘竹石与花卉,根据他自己的题款,应该有十六种花,请大家清点一下是否正确。画中以微细多样的墨色变化,大笔刷出石面,双钩白描画竹,画花的笔法则快速恣肆,时见晕染与水墨流动,但墨调层次变化很多,画面活泼热闹而有生意。对画家而言,笔情墨趣的表现显然比精细描绘景物更为重要。
明夏木垂阴董其昌轴本水墨画纵321.9公分横102.3公分董其昌(1555-1636),江苏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万历十六年(1588)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他是晚明江南文化界的领袖,理论与创作兼长,收藏丰富而精於鉴赏,历代书画作品若经过他品题,则身价马上高涨。善书,尤其擅於行草。因为饱览古画,所绘山水得以集宋元各家之所长,主要从董源、巨然的传统而来,但自成一家。笔墨秀润苍郁,爽朗潇,书法性甚强,而构图亦深受书法理论中「势」的概念所影响。着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等书,他所提出的南北宗传统之说,与其书画风格皆对当时及之後三百年艺坛影响甚巨。根据董其昌自题,本幅是观董源之画後追仿之作,并加入黄公望的笔意。但画中所见并非模仿所得,其构图、用笔皆是董其昌集大成後之自我风貌。笔法脱胎自书法,讲究用笔使转的提顿抑扬,而墨色的浓淡燥湿,层次变化也很多。主山上黑白条块的对比强烈,意不在表现立体,而是追求画面虚实相生的趣味。
清仿王维江山雪霁王时敏轴纸本设色画纵133.7公分横60公分王时敏(1592-1680),江苏省太仓人。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晚号西田主人、归村老农。祖王锡爵万历时官至相国,父王衡为翰林编修。锡爵喜与名士结交,曾邀请董其昌(1555-1636)、陈继儒(1558-1639)至支硎山与王衡一起读书,时敏也濡染文风,研习书画,从小奠下良好基础。万历四十二年(1614)时敏入京拜官,以荫为尚宝丞,累官太常寺少卿,故人尊称之「王奉常」。四十九岁出使闽南,因过度劳碌辛苦,至南京发疟病倒,因而辞官隐居於太仓郊外之西田(原为明代皇家禄赐给时敏祖父王锡爵之地),此段时期优游於笔墨之中,作词、书画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时敏家中本富名迹收藏,酷爱搜罗鉴别古书画,天启四年(1624)升尚宝卿,长年寓居京城,曾借观邻舍程季白所藏王维「江山雪霁图」,大约崇祯五年(1632)董其昌收藏王维「雪溪图」亦归其所有。「四王」每作画辄题仿某家笔法,概想与其神合,得其生趣。此图系依其所见及自家收藏名迹,再自由运用宋、元各家的构图、笔墨、设色方法,来重建唐人王维古雅清秀的气韵。「仿王维江山雪霁图」作於戊申(1668)画家时年七十七岁。图上山岩有着倾斜的走向,构成奇特宏伟的山形,充满动势。全画多勾染少皴纹,画树以细笔勾勒,设色以石绿、赭石、白粉为主,正是画雪景之古法表现。此幅画笔墨清润,设色皴擦秀雅,有追法唐代青绿没骨山水画的抒情特质。
清桃花渔艇王册纸本设色画纵28.5公分横43公分王(1632-1717),江苏常熟人。字石谷,号耕烟散人、耕烟外史、乌目山中人、剑门樵客。少即善画,继得王(1598-1677)、王时敏(1592-1680)指授,并随之阅览各地珍藏,藉机临摹名迹,因能笔参古今,貌含南北。画技之精熟为清代第一。此幅画溪岸夹桃,落英缤纷,一渔舟沿溪行来,山峦层叠,绿树苍翠,白云涌起,水际空灵。作者自题临元代赵孟「桃花渔艇图」,全图以青绿设色,布墨施绿,古雅妍丽。用笔精工,构景得疏密动静之妙,画面明净雅逸,如绘陶潜《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之景。自然界色彩之妙,全出於笔下。
清牡丹恽寿平册纸本设色画纵28.5公分横43公分恽寿平(1633-1690),江苏武进人。初名格,字寿平,号南田。後以字行。恽寿平小时候就跟随伯父恽向(1586-1656)学画,恽向以元朝画家黄公望为学习的对象,画风沉雄。见到王的山水画後,即对王说:「此道让兄独步,格耻为天下第二手。」於是专心致力於花卉画上的研究,以没骨花卉闻名,不钩花叶、枝的轮廓线,直接用颜色或墨画出花朵叶形,创出独特风格。此幅画紫、红、白牡丹三枝,或正或侧,俯仰掩映,曲尽其态。利用赋色的浓淡、明暗表现花瓣丰富的层次变化,而花叶之翻转向背、枝节细微部份都仔细交待,毫无松散之处。全图设色明丽鲜艳,於光辉灿烂中,别有一种清澄明朗、高雅脱俗之神韵。
清云白山青吴历卷绢本设色纵25.9公分横117.2公分 吴历(1632-1718),江苏常熟人,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擅长绘画,与王同受业於王、王时敏,画法近王,後追摹宋元诸家,尤醉心於王蒙、吴镇,笔法细润,墨色浓重,为清初六家之一。惟因壮年後,信奉天主教虔诚,热心传教工作,疏於绘画,作品传世甚少。此幅山水为其三十七岁(1668)之作,画层峦叠嶂,山谷间白云缭绕,山麓绿树丛生,苍翠欲滴,平湖开阔连天。村舍、寺庙、昏鸦点缀其间,展现飘渺幽深、雄伟壮丽之自然美景。画法继承唐宋以来青绿山水画传统,临摹古画功力极深,於青绿着色者尤有独到之处,气息颇近似宋元人作品,通卷皆用青绿红白重色,同时又以淡赭染水天,於鲜艳赋色中别具清雅之致。
清仿王蒙夏日山居图王原轴纸本设色画纵96.5公分横49公分王原祁(1624-1715)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清四王之首王时敏(1592-1680)孙。天资秉赋及努力,二十八岁乡试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八叔王炎的引荐而步入仕途.康熙三十九年(1700)补右春坊右中允,奉命定内府书画.後入直南书房,担任御前染翰,专为皇帝作画,又赠以「画图留与人看」句,原祁将此句刻成印章,经常在其画上使用.康熙四十四年(1705)奉旨纂辑《佩文斋书画谱》,而其画论着作《麓台题画稿》《雨窗漫笔》文中有关如何经营位置、笔墨、设色,是清代画论的精髓所在。「仿王蒙夏日山居图」画风近似元代王蒙(1308-1385)深秀细密,布局繁复紧凑.全图以块石累积作大山,笔墨交融而层层入深,先以淡墨着轮廓,再逐次渲染,又以乾笔皴擦,後以焦墨提醒.画面仅有上方天空留白,其馀皆为深林重嶂所布满,表现出林木苍郁之景象.本院王蒙「丹台春晓」曾属於王时敏所有,「丹台春晓」画中强烈明暗虚实对比在此图也可见到,「墨须用淡,要求淡之浓」此乃麓台题画语.原祁画上经常充满着堆积、交叠平面块体,其前後排列次序不同於宋元画中的垂直延伸方式。山石景物来回跳跃连接,画面因空间互换而形成一股动势。此图成於画家五十三岁之时,为其仿王蒙系列中极精之品。
清百骏图郎世宁卷绢本设色画纵94.5公分横776.2公分GiuseppeCastiglione(1688-1766),中国名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耶稣会教士,二十七岁来华传教,後以绘事供奉朝廷,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兼擅人物、花卉、鸟兽;动物中,以马画最多,亦最传神。本幅画姿态各异之骏马百匹,放牧游息於草原的场面。马匹们或卧或立、或嬉戏、或觅食,自由舒闲,聚散不一;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发挥了西洋画法中常应用的前重後轻、前实後虚、前大後小等写景方法,使画面产生空旷深远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无不写实精致。全幅色彩浓丽,构图繁复,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及西画颜料,以显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画面。如画中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皆应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极富立体感;而如松针、树皮、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国传统手法,即使是马匹及树干上的阴影表现,亦是以中国传统的渲染方法来完成。此图绘於雍正六年(1728),堪称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唐书谱孙过庭卷纸本纵26.5公分横900.8公分 孙过庭(活动於七世纪後期),一说名虔礼,字过庭,河南陈留人,一说名过庭,字虔礼,浙江富阳人。根据本卷自题,为吴郡人,名过庭。出身寒微,迟至不惑之年始出任率府录事参军之职,以性高洁遭谗议而去官。之後,遂专注於书法研究。本卷卷首题:「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卷尾题:「垂拱三年写记」。内容主要为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一般认为本(上)卷为「序」,宋元明时分为两卷,入严嵩之手时,装为一卷。下卷为「谱」,作者生前未能完成。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卷中融合质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笔势纵横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唐祭侄文稿颜真卿卷纸本纵28.3公分横75.5公分颜真卿(709-785),後世尊称颜鲁公、颜平原。祖籍山东临沂。李西烈叛乱,鲁公奉命前往谕降,贞元元年(785)八月三日,以不屈殉节。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後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後,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时年鲁公五十岁。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於翰墨,本卷最为论书者所乐举。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後一气呵成。本卷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
唐自叙帖怀素卷纸本纵28.3公分横755公分怀素(约活动於八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本姓钱,字藏真,僧名怀素。生於湖南零陵县,後来移居长沙。幼年好佛,出家为僧,并热衷草书艺术。约大历七年(772)北赴长安及洛阳,寻求进一步发展。由於他个性脱,草书绝妙,受到颜真卿等书家、诗人及名流贵卿的激赏,纷纷赠以诗文。大历十二年(777),他摘录部分赠诗和序,以狂草写成此卷。本卷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如曲折盘绕的钢索,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斫,所谓「铁画银钩」也。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其中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此外也有点画分散者,则强调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的笔势,笔锋回护钩挑,一字、一行,以至数行之间,点画互相呼应。通幅於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宋寒食帖
苏轼卷纸本纵34.2公分横18公分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子点去),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雨点去)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空庖煮寒菜,破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右黄州寒食诗帖二首。苏轼(1036-1101),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曾被控以文字讪谤君上,被贬黄州。东坡一生,宦海浮沈,命运偃蹇,於文学艺术却有不朽之地。〈黄州寒食诗〉作於1082年,书当在此後。诗是东坡自己明显有悲奋感情的文词,字里行间也就随着文词不同的情绪波动,有所节奏变化。就行草书言,字形可大可小,较有自由变化,苏东坡自谓字体「短长肥脊各有态」,在这卷书法字体的大小组合,揖让进退,乃至於如「年、中、苇、纸」诸字,最後一笔直下成一长竖,在布白与行气以至於整篇的章法形成一特殊行间布白。苏书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之一。黄庭坚(1045-1105)於1100年阴历九月前为此卷作跋,黄庭坚作跋,字形体之大,超过东坡本文寒食诗,虽自谦无佛处称尊,然实百代争胜,双美并具。宋七言诗
(花气薰人帖)黄庭坚册纸本纵30.7公分横43.2公分宋四家墨宝册第九幅释文: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江西分宁人。二十三岁中进士,历官山西太和知县,校书郎,着作佐郎,起居舍人,鄂州、涪州、戎州、宜州等知州。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苏轼门,世称「苏门四学士」,尤长於诗,与苏轼齐名。书法渊源多种,主要受颜真卿、苏轼和南朝刻石<瘗鹤铭>影响,绍圣元年(1094)贬黔中,见怀素草书<自叙帖>,受到很多启发,用笔趋於圆劲,多连绵草势。这件书迹无款印,原是附在元佑二年(1087),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後,今已单独成一帖。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可知原诗是为王诜作的,表示难於作诗。用笔刚强挺健,墨色有浓润枯涩的变化,是一件难得的小品。
诗帖宋徽宗卷绢本纵27.2公分 横265.9公分释文: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零露沾如醉,残霞照似融。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宋徽宗(1082-1135),姓赵名佶,宋代第八位皇帝,生活奢华,致使成为亡国之君,然性好书画,且禀赋极高,书画无不精工,并善体物情,花鸟画描绘,刻划入微,尤为擅长。主导北宋晚期画院,影响中国绘画至钜。宋徽宗书法,自号「瘦金书」。这种书风源自唐代薛稷(649-713)、薛曜(活动於684-704),再上则是同出自褚遂良(596-713)。瘦金体书,特徵是笔画细瘦,在转折处,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等痕迹强化并保留下来,那就成为瘦金书的基本笔画架构。如写一横,起笔处是尖,先斜下,而後横行,收笔留有一顿点,即是特点之一。结体虽楷,而整体运笔,大都直来直往,飘忽快捷,似行如草。本幅朱丝栏界格,字大近5寸,为传世所见徽宗书法字迹最大者,行笔於瘦金体中属刚劲一格。元书七言律诗张雨
轴纸本纵108.4公分横42.6公分释文:缘云觅路作清游。身似饥鹰晓脱。一上怒临飞鸟背。载盘惊天巨鳌头。神来甲帐风飘瓦。月堕下方钟隐楼。为问登高能赋者。陆沉谁复滩神州。登南峰绝顶。张雨(1283-1350)字伯雨,号句曲外史、贞居。浙江钱塘人。三十岁时入茅山(江苏句容县句曲山)为道士。六十岁弃去道服,埋葬冠剑,恢复儒者身份,往来江浙一带,与当地文学艺术家相与酬唱。他在文学修养与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元代道教、佛教与文人间,颇负声望。张雨的书法曾得赵孟指授,字画清逸舒放,明代批评家说他:「师北海(李邕),间学素师(怀素),虽非正脉,自有一种风气。」这幅字形体忽大忽小,倾侧动荡,用细笔写大字,运墨燥湿互济,锋势劲锐,别具纵逸峻厉之势,尤其第二行与第四行中,一些乾笔飞白的连绵草书,与怀素<自叙帖>十分接近,而楷、行、草书体的交互运用,显示他能放纵能收敛的高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