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故宫的建筑与规划,继承了中国古代宫殿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古代中国为表示皇权的至高无上,有将皇宫建在都城中央的传统。故宫简介
故宫全景
故宫,明清两代皇宫,1403年明成祖任命工部侍郎吴中负责北京城和故宫的设计,距今500多年历史。。原名紫禁城。“紫”取名紫宫,意为天帝之宫。古人把天上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其中“紫微垣”居中,是天帝居住地方,皇帝被认为是天帝之子,皇宫自然被认为是人间的“天上宫阙”。又因皇帝居住,一般人不敢涉足,因而取名“紫禁城”。
城墙
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午门,紫禁城正门,高37.95米。午门有五个门洞,三个正门,左右各有两个掖门,在古代文武官员走左门;宗室王公走右门;正门只准皇帝、皇后出入。在明代,皇帝在午门外广场杖打犯有过失的大臣,有的当场被打死。故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说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叫“颁朔之礼”。
护城河护城河与角楼
午门与金水桥
太和门是宫中等级最高的门,是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两侧各设铜狮一尊,左雄右雌,威武凶猛。雄狮脚踏绣球,象征权力和天下,雌狮左足抚幼狮,象征子嗣昌盛。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体现中国帝制权力的象征,不仅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型制也是最高规格.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
太和殿外景
太和殿藻井
铜龟铜鹤香炉
所谓“中和”指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用各方关系得到和顺。
中和殿内宝座前左右两侧的四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兽,传说日行18000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
“保和”出自《周易》:“保合大和,乃利贞。”意思是保持好事物间的协调关系。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中间“正大光明”四字是顺治的笔迹。其意是标榜自己的所做所为都是正当适合,光明磊落的。清代,乾清宫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柩地方。不论皇帝死在什么地方,都要把灵柩运到乾清宫停放几天。
乾清宫外景
乾清宫内景
交泰殿坤宁宫坤宁宫内景
坤宁宫喜床、百子帐
读一读,写一写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cuánáolíulízăopánzhóuluándiànqìng
字词积累玲珑:精巧细致。奇巧:奇特巧妙。精美:精致美好。矗立:高耸的直立。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错综:纵横交叉。金銮殿:皇帝举行大礼的地方。攒聚:聚集在一起。缭绕:回环缠绕。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迥:远,差得远。鳌头: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独占鳌头比喻取得第一名。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角楼
午门
金水河
金水桥
太和门
太和门狮雕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休息处
保和殿考试记时器
保和殿后云龙台阶
乾清门
乾清宫
乾清宫内景
交泰殿
坤宁宫
御花园
御花园
御花园蟠龙槐
神武门
东华门
西华门
景山万寿亭
故宫平面图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填写这个图。
——午门金水桥--太和门东华门西华门——太和殿——1——东六宫西六宫————御花园-2养心殿——隆宗门————3-4-6—7神武门1.中和殿2.保和殿3.乾清门4.乾清宫5.交泰殿6.坤宁宫7.景运门故宫示意图5
天安门--端门--午门--金水河、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后三宫、东西宫--御花园--神武门--景山空间顺序(由南-北):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总的特点。第二部分(第2~15段):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具体介绍。第三部分(第16段):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文章结构:
1.本文第二段说出故宫的什么独特之处?(在文中找出例句)答: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2.第二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答:数字说明法。
太和殿彩图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太和殿?3、太和殿的主要的装饰物是什么?为什么以它作主要的装饰物?朗读太和殿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太和殿是皇帝的宝座所在地,是故宫最大的殿堂,最具代表性。详写它,能突出重点.2、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太和殿?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3、太和殿的主要的装饰物是什么?为什么以它作主要的装饰物?介绍了太和殿的外观/内景/位置/用途.说明顺序:逻辑。龙。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龙是皇权的象征,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在介绍太和殿的内景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上圈点出方位词。按空间顺序介绍的立足点是正中的朱漆方台和殿顶的中央雕金蟠龙。
大殿____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____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____是雕龙屏。方台____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____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____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____的宝座。梁坊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____还衬托着流云火焰。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周围
三大殿(紫禁城中心)外观、规模(4段)太和殿◆外形(5段)◆内景(6段)◆位置(7段)◆用途(8段)中和殿:概貌、用途(9段)保和殿:用途(10段)“前朝”“内廷”通道(分界地带)(11段)前朝
乾清宫:用途(12段)后三宫交泰殿:(13段)坤宁宫:用途(13段)(与前三殿比较)写后三宫特点(14段)御花园(园林特色)(15段)c.从景山鸟瞰故宫(16段)内廷
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太和殿三大殿的中心,皇帝宝座在此,是显示皇威的地方故宫建筑群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
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立足点是正中的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按空间顺序介绍。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为了强调皇权这个中心。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彩绘了众多的龙的图案。因为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这是皇权的象征,所以用龙来突出皇帝的尊严。
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为什么?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
作者所使用的方位词从…往里、沿着、穿过、进了、走进、到了、往北、在两边、在中间从方位词可以看出作者的立足点在不断变化,这属于“动点观察”。静立某种建筑物时,需要进行“定点观察”。
本文采用什么说明次序?沿参观路线由南到北(属空间顺序)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然后继续向北,介绍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
本文采用了有总有分的结构方法。请指出课文的几处“总说”部分。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官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最后一段,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故宫中的每个宫殿一般也是按先总后分、先外后内的顺序加以介绍。
全文按照游览路线参观,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功用。其中通过介绍故宫宏大的规模、统一的布局、壮丽的形体、精巧的建筑、华美的装饰,突出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和巨大的劳动成果,使每一位读者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形成自豪感。中心思想:
1按照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以天安门为起点,自南向北,先中间,后两侧,逐层介绍,方位明确。2、先总写后分写,或先分写后总写,既展示总体布局,又突出局部特点,条理分明。3、先外后内,先介绍宫殿的外部结构、装饰,后介绍内部陈设布置,层次清楚。4、由巨到细,从大处落笔,渐入精微,井然有序。写作特色:
课文小结: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故宫——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参观建筑物——空间方位顺序为主,选定立足点,交代清楚方位词。突出重点:一组建筑物要突出重点,重点介绍三大殿的中心——太和殿。
故宫的整体布局可分为两部分,从哪个段落可以看出来?每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故宫的说明顺序及说明的结构?第一部分:“前朝”,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第二部分:“内廷”,广场以北,主要建筑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空间为顺序,从南到北进行说明故宫整体有什么特点?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总说和分说相结合,总分总结构
太和殿的外观特点?内景特点?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作为重点来介绍?在描写内景时,说明顺序是什么,立足点是什么?(找出方位词)外观:抓住色彩特点。内景:抓住龙的姿态特点。说明顺序:空间顺序。立足点:正中的朱漆方台。太和殿是三大殿的中心,是故宫最大的殿堂,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地位非常重要,在建筑群中具有代表性。
写作提示1.先观察,找出门和窗的位置,数数共有几件家具?2.选择好立足点.如“门、书桌、窗、四壁”3.恰当运用方位词。东南西北、上下左右、两边、四周等。4.运用一定说明顺序。如:上—下—左—右中间—两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