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让生活更美好摘要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接受,保护环境不仅关系到我们当前的生存质量,还关系到我们给未来的子孙们留下一个怎样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又是我们每个人所期望的,是每个政府所着力解决的首要任务。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建立起良好的生态体系,让人民过上真正的高质量的幸福生活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严峻问题。关键词 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科学发展观近日,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幅漫画,题目是《未来的北京人》,画面很简单——只是一个人的头像,不简单的在于漫画反映的内容——该头像有眼睛有耳朵有头发的,乍一看的确是个人样,但仔细一瞧,不对啊!这人怎么没有了鼻子和嘴了!取而代之却是个类似于防毒面具的口罩般的一种器官,原来未来的北京人被进化成这般模样了!相信看过这幅漫画的中国人都会为之会心一笑。然而看过笑过之后,漫画所反映现实问题,所要达到的讽刺意味却不得不让我们严肃思考,让我们如何也笑不起来了。今年的金秋时节,本该秋高气爽的北京却屡遭雾霾袭城,也把北京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吸烟区”。那么导致北京雾霾的原因又何在呢?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雾霾并非单由机动车排放造成,此前媒体曾报道北京周边地区的工业排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气象专家指出,秋冬交替的静稳天气和污染物排放总量过大是此轮雾霾主要原因。雾霾的危害毋庸置疑,它不仅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还会危害身体健康,人长时间处于雾霾天气中,可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对幼儿、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均有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因为雾霾,北京的房价下跌,外国人甚至一些中国人“逃”离中国或移民,北京过夜外国游客数量同比一度减少近四成,某外企支付在京外籍雇员15万元“危险津贴”,汽车功能下降,一周被限行一天,某外企17名应聘者中15人因雾霾拒绝来北京工作……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城市的繁荣,工业的发展难道一定要以破坏环境,牺牲我们身体健康为代价吗?这种代价的成本会不会过高?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吗?是否与我们的本愿背道而驰?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现实果真如此吗?身居城市的人真的感受到了这种美好了吗?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连带问题,治理问题又将怎样来买单?一方面是我们对自然资源无休止地索取着、消耗着、破坏着,另一方面是我们对生态环境又疲于奔命地维护着、整顿着、治理着,如此地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一边破坏着,一边建设着,一边建设着,一边又破坏着,只是治标不治本,那我们所做的岂不是徒劳的无用功,永远在为收拾残局忙碌着而得不偿失。况且在当前没有严厉的监管惩罚制度相配套的情况下,在部分人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停留在纸上谈兵做做样子的意识下,一味地以追求经济发展为目的而不顾及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行为,即便侥幸地出现了暂时的所谓的“美好”态势,其实质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最终仍然摆脱不了落得个自食苦果的结局。1952年英国伦敦发生的雾霾事件,持续近5天,直接间接导致12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便是历史的前车之鉴,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范围更扩大些,来看几组数据:第一组,经济发展数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013年全国GDP总量已达到91849.93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第一,中国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取得的成绩巨大!第二组,资源消耗数据:我国的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5%,钢材消耗占世界的30%,煤炭消耗占世界的31%,水泥消耗占世界的54%。我国的煤炭、石油、钢等能源消耗世界第一,建材消耗世界第一。第三组,环境质量数据:我国的化学需氧量排放世界第一,超过6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是世界第一,达到2468万吨;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26.7亿吨,位居世界第二。由于污染排放量大,我们的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40%受到严重污染,1/3国土受到酸雨污染;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很多城市人口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通过这几组数据的对比,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带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思考?对于北京的雾霾现象,当然也引起了多方的甚至是世界的关注,而北京自然不是第一个这样的城市,当然也不会最后一个这样的城市。它带给我们的思考便是,如何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取得平衡?怎样做到既发展了经济又保护好了我们生存的环境,让我们的生活真的更加美好,从而实现两全其美、标本兼治的理想效果。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把环境保护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始了把科学发展观应用到环境工作的第一步,从而也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决定》指出,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决定》出台以后,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处理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环境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掀起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省**县便是贯彻落实《决定》活动中涌现出的一个典型。**
县,这个以生态为苦、以生态为荣、以生态为兴的英雄土地,用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坚韧的品格写就了一部绿色传奇。**县从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发展到利用新兴的能源工业反哺农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直至今天的生态立县,探寻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良性发展之路。**县的经验极具借鉴意义,也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指明了方向。说到**县,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的家乡。我的家乡黑龙江省山河屯林业局,那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有上百年的开发史。自1948年建局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山河屯林业局共生产木材1226万多立方米,其中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020余立方米,极大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国家建设,而当时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亦是令人相当自豪和骄傲的,甚至被人羡慕地称之为“林大头”。但是,由于森林采伐速度快,森林恢复周期长,采育不谐调,到了上世纪末,森林资源濒临枯竭,人工林尚待成材,适逢国家又大量调减木材采伐任务,山河屯林业局一度陷入了资源、经济的两危状态,昔日的“林大头”竟然走向了连续几年职工开不出资的尴尬局面。不仅如此,由于过度的开发,绿色植被面积骤减,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雾霾横行,山洪、泥石流频发……针对此状况,2000年10月国家林业局正式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这对林区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势在必行。巨额投资加**区人的共同努力,使林业局的森林资源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也换来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如今,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林业局初步形成了以营林事业、木材加工、林产工业、林蛙养殖、食用菌种植、旅游产业多种经营服务行业为主的较为完整的生产建设格局和林区社会体系。在旅游产业中,又以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中国雪谷两处最有代表性。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以物种丰富、景色独特、原始风貌保存完好而著称;中国雪谷则以雪资源为优势,依托黑龙江第一峰而闻名。两处景区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光顾,仅门票收入一项就为林业局创造近3000万元的利润,并且林业局充分挖掘景区优势,围绕景区打造了方圆百公里经济带,拉动地区经济发展超亿元。林区人靠山吃山,保护了林地资源,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以此为依托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全面开创了林业复兴、企业发展、职工致富、社会和谐的崭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关注经济、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状态。虽然科学发展观并不能彻底解决现阶段社会里出现的所有问题,但我们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坚持以环境保护为根本,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民意民生问题摆在首位,把构建和谐社会,生态社会作为终极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就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人们的环保意识、道德素质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们所生存的空间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我们的生活必将变得更加美好!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曹光辉《科学发展与环境保护》3、楼瑾《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