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材分析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这篇小说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苦渔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故事是围绕桑娜,特别是她复杂的内心活动展开的。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这一部分的描写交待了三个要点:一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穷困的家庭环境;二是介绍了人物——勤劳善良的桑娜和她的丈夫;三是渔夫为了一家人正在海上打鱼,与风浪搏斗。这三点使读者看到了穷人渔夫一家的生活现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同时与后面故事的发展,与人物的精神、品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这部分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第3—6自然段)桑娜走出家门想看看灯塔和丈夫的渔船,但什么也没看见。这时她想起了生病的西蒙,便推门进去看望。这里初步展现了桑娜同情别人的善良心地。第二层(第7、8自然段)写桑娜发现西蒙死了,决定把两个孤儿抱回家。这部分对西蒙家环境的描写和对死去的西蒙和两个孩子的描写,一方面写出了另一家穷人更为凄惨的家境,一方面写出桑娜饱含深情决定把孩子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厉害”“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就进一步表现了桑娜的淳朴与善良。第三层(第9—11自然段)写桑娜回到家里内心忐忑不安,但为了收养两个孤儿,她不顾付出任何代价,甘愿做出一切牺牲。
从“他会说什么呢”到“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这一大段的心理描写,表明桑娜内心活动是复杂的:一方面是考虑丈夫能不能同意她抱回两个孩子——“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一方面是惦念丈夫,希望他平安归来,可又怕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对他说;再一方面是下定决心收养了两个孩子。这些心理描写使桑娜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感人。这一层中,连续用了七个省略号,主要是表明思路的断断续续和思考内容的变换。有的省略号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如,第一个省略号“……是他来啦?”省略了桑娜听到门口有什么响动,于是想到“是他来啦”。第二个省略号则省略了她往门口看了看这个动作,然后得出结论:“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原来是那样焦急地盼望丈夫回来,现在又担心他回来发现两个孩子后会不同意收留,这第三、四个省略号表现出桑娜此时矛盾的心理。“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个省略号表示桑娜下定决心,愿意承担一切。深人体会这些省略号的意思,想象当时的情境,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当时的心理。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了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这部分有两层意思:第一层(第12—20自然段)写渔夫回来了,给桑娜讲述海上捕鱼的艰险。说明出海打鱼随时都有丧生的危险,也预示着他们收养两个孤儿后,生活会更艰难。第二层(第21—27自然段)写桑娜把西蒙死了和两个孤儿的情况告诉了丈夫,渔夫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这一层侧重描写渔夫。通过他的神态、动作、语言,表现他正直豪爽和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善良的心地。他首先想的是两个孤儿:“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他也想到了自家的困难,但是他决心承担起来:“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此时,丈夫和自己想到一起了,桑娜如释重负,外表平静而内心激动。因此,平静而欣喜地吐出那样的话,做出那样的动作“在这里啦”的“在”字是语句的重音所在,它饱含着桑娜“一块石头落了地”的轻松心情和“你不用催了,我已经这样做了”这样的潜台词。至此课文所讲的渔夫和桑娜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有了结果,但使人感到故事没有结束。这是因为课文结尾发人深省,人们继续关心着渔夫、桑娜及七个孩子今后的命运……选编本文的目的:使学生通过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是怎样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了解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苦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到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课后有4道练习题。第1题要求把握课文的内容;第2题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对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的描写要多读,从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对人物做出评价;第3题是体会省略号的作用;第4题读写词语。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的内容,能比较正确地评价人物;难点是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