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幼年父母双亡,由姑母抚养成人,曾就读于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1851年去高加索从军,曾参加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并在这里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他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善于表现人物心理,形象生动逼真,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他的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短篇小说《穷人》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故事——《跳水》。
学习目标:1、认字7个,写字11个。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比认字(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一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2、对照字条,独立识词。(8分钟你一定能完成!)
桑娜帐子均匀魁梧倒霉忧虑渔夫妻子波涛轰鸣狂风怒吼抱怨掀起心惊肉跳自作自受忐忑不安当堂训练一(1、我会读。)(相信你1分钟能完成!)
②注意笔顺、笔画及间架结构。难写的字给大家提个醒。2、我会读写生字。①同桌互读生字并组词。渔妻桑帐③在《写字书》上描一遍,再写一个,2分钟后比一比谁写得既正确又规范!涛吼怨掀霉虑
自学指导二把生字带回课文中,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4分钟后比谁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读得有节奏。)比读书(第二次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二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文要求:1、吐字清晰,声音洪亮。2、停顿得当,朗读有节奏。
比整体感知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三:6分钟后比谁概括的好,段落划分的清晰。默读课文1、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2、试着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分段段意】第一段(第1—2节):讲桑娜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焦急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第二段(第3—11节):讲桑娜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病死,便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里。第三段(第12—27节):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
3、练习为故事画出情节线。(1—2)等待(背景)(3—6)探望(起因)(7—8)抱孤(发展)(9—11)忐忑(高潮)(12—27)承担(结束)
回顾目标,你完成了吗?1、认字7个,写字11个。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学习目标1、体会题目富含的深意。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景介绍《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1.穷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2、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比感悟(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一物质上的贫穷桑娜渔夫西蒙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勉强填饱肚子鞋穿黑面包只有真难啊稻草铺上自己的衣服旧头巾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相关句子: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2)从“吃、穿”看出“穷”。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3、完成句子: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与其________________,不如________________。宁可___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____。
自学指导二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写上几句自己的感受。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1)桑娜沉思……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嘿,我回来啦,桑娜!瞧,这样的夜晚!真可怕!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是啊,是啊,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哦,是你!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我?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2)她忐忑不安地想:……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3)同桌分角色读。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4)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从加红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2、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交流一下:怎样才能读好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和她与渔夫的对话?
穷人桑娜渔夫等待丈夫心惊肉跳抱回孩子忐忑不安催促桑娜平静下来善良乐于助人
俄国著名作家跳水穷人
【难句讲解】1.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西蒙死了,孩子总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如果没有人管他们,他们以后怎么办?所以说“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但她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多考虑,只是良心驱遣她本能地这样做了,所以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这句朴实的话中,可以看出桑娜的心地多么善良!)
2.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是讲渔夫考虑怎样对待西蒙的孩子的过程。“他搔搔后脑勺”说明他在考虑问题。“嗯,你看怎么办?”这是在和桑娜商量。“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从简单的做人道理出发来考虑,孩子同死人在一起是不行的。“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考虑自己的生活虽然会更苦一些,但“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这样的考虑过程合乎情理,说明渔夫的心灵和桑娜一样地善良。)
【佳句赏析】1.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板书: 穷人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穷人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