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奥莱尔
最揪心画面——叙利亚3岁男童
战争难民
秃鹰与孩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环境:战争期间,一列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人物:后备役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车上其他旅客。情节:老妇人不断数“一,二,三”,先后两次引起两个小姑娘的“笑”,老人先是用眼神制止她们,后又揭示了事情的原委:自己的三个儿子先后牺牲在战场上,他们的母亲精神已经崩溃,老人要在自己上前线之前把她送到疯人院,车厢变得一片寂静。
文中描写了车厢中的两次“静”,这两次“静”有什么不同的内涵?第一处“静”-平静是因为老人眼光的威慑力而静。第二处“静”-寂静,是因为人们的震惊和心痛而静,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认识到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战争让人们牺牲生命,失去亲人,精神崩溃;同时人们也在担忧自己的命运。(2)后备役老兵在揭示事件的真相时说到:“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作者为什么用“他们的母亲”而不直接说“她”呢?“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与阵亡儿子们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更突出表现了战争给这个家庭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战争让这个不幸的家庭失去了儿子,使母亲精神崩溃。
再读课文,体会本文写作特点。(1)小说在结尾部分即“老人揭示真相”部分极具震撼力,小说由此也达到了高潮,令人深思,之所以有如此震撼的效果,离不开前面的蓄势与铺垫,那么作者在之前做了哪些铺垫呢?①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②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她又不时重复起来。(2)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车厢里发生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呢?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个车厢里发生的故事去揭示、反映整个柏林的社会现实,达到了一叶知秋的效果。(3)侧面描写。本文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激烈场面,而是从侧面展现战争的残酷。
归纳总结微小说的写作特点:(1)篇幅短小,人物少,情节简单,但高度集中,意蕴深刻。(2)立意新颖—以小见大、一叶知秋的写法,在简单的生活场景中寄予丰富的思想内涵,唤起读者联想,给读者以启迪。(3)精巧的结构——故事情节相对完整、曲折,注意设置悬念,出乎意料的结尾(欧亨利式结尾)。
拓展延伸《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岑参【其五】【其六】蕃君遥见汉家营,暮雨旌旗湿未干,满谷连山遍哭声。胡烟白草日光寒。万箭千刀一夜杀,昨夜将军连晓战,平明流血浸空城。蕃君只见马空鞍。这两首诗都是在描写战争,但是写法不同,描写的角度不同,前者从正面直接描写战争的惨烈,令人惊心动魄;而后者从侧面来描写战争,通过结束战斗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主的胡人战马的“空鞍”,来暗示战斗的激烈,含蓄蕴藉。
陇西行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本诗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段、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让读者自己去补充,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