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夏天里的成长【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积累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3.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教学重难点】1.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用力地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现在,请大家谈一谈你对夏天的印象或感受。(自由交流)2.(板书课题:夏天里的成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来共同体会“夏天里的成长。”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学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标出课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流。
4.教师重点指导写好“蕾”“缝”“藓”“谚”四个字,掌握“蔗”字的笔顺。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再读课文,思考:你能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学生自由讨论,指名说)2.快速浏览课文,讨论、交流: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夏天是万物生长的时期?(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3.找出文中至少两处你认为比较关键的句子,并说明原因。四、布置作业1.品读课文,了解夏天里万物生长的特点。2.书写生字、词语。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把握整体内容师: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教师相机板书: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二、研读文本,感受生长(一)(课件出示: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结合这个句子,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夏天哪些事物在生长?它们有什么特点?然后组内交流。(二)全班交流。1.师:谁能说一说,夏天里哪些事物在生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2.学生交流。(自由发言)(三)第2自然段交流提示。
1.这些生物在夏天生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指名说,教师适时指导)小结:生物在夏天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2.你从哪句话、哪个词能看出生物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学生自由发言)(1)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生长迅速的特点。(2)“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能用“昨天……今天……明天……”说一句话吗?3.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一段写得这么形象呢?明确:这是因为作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写作文时,我们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4.指名朗读: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读出生长的特点。(教师适时指导)(四)第3自然段交流提示。1.师:像这些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在夏天里都在生长,那么没有生命的山水、铁轨、马路在夏天里是否也在生长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2.(课件出示)师:你能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将文中提到的无生命的事物生长的特点说出来吗?3.夏天,连柏油路也软绵绵的,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软绵绵的?(五)第4自然段交流提示。1.师:那么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2.理解两句谚语。(课件出示)
3.师:正如文中所说,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热天”“长”分别指什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提示: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的增长,不要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三、回顾课文,归纳语言特点1.思考: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典型事物,抓住特点,指导写作方法)2.归纳:本文语言的特点。(文章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四、总结全文是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在夏天都有力量的生长着,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人生中的夏天同样有力量的生长,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教学板书】15.夏天里的成长植物山水动物铁轨马路人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会,注重提升朗读、感悟的层次。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描写的特色,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升华和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努力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亲自感受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明白人也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