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本单元习作是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这个汉字既是题目,也是中心。汉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自身感受又都不同,通过描述这些汉字可以打开学生的记忆,感受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情感。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围绕中心意思合理选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不是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确立中心是关键。引导学生怎样在众多事例中挑选出重要部分并将其写具体,其他事例怎样写则是习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习作例文谋篇布局的特点,帮助学生解决习作中的难点。【知识与技能】1.交流选材方法,即围绕一个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事例来写。2.有一定速度地习作,展示习作成果并交流互评。3.学习列作文提纲,确定写作重点。【过程与方法】1.了解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时,重要的部分要写具体,其他部分略写。2.根据选择的汉字,围绕着字音、字形、字义或者字背后的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写清楚感受最深的理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汉字喜欢的情感。重点1.交流选材方法,即围绕一个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事例来写。2.写清楚感受最深的理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汉字喜欢的情感。难点根据选择的汉字,围绕着字音、字形、字义或者字背后的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堂习作纸。学生:明确自己感受最深的汉字,搜集与之相关的故事。2课时3
第一课时1.交流选材方法,即围绕一个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事例来写。2.根据选择的汉字,围绕着字音、字形、字义或者字背后的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3.学习列作文提纲,确定写作重点。重点根据选择的汉字,围绕着字音、字形、字义或者字背后的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难点交流选材方法,即围绕一个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事例来写。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根据词语猜汉字的游戏,同学们准备好了吗?2.课件出示:唇齿相依(呀) 颠三倒四(泪) 争先恐后(急)3.汉字博大精深,刚刚我们通过猜字谜的游戏一起领略了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下面我们来学习围绕中心意思写一篇关于感受最深的一个汉字的习作。二、反馈练习,提出问题1.复习交流《夏天里的成长》和《盼》两篇课文,总结:围绕中心意思,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事例写,把重要的部分写具体。(板书:不同方面不同事例重要部分写具体)2.反馈“初试身手”的选材练习,展示学生的选材,学生互评:这样的选材有没有围绕中心意思。3.提出问题:这么多材料,什么是重要部分?选择哪一个写详细、写具体呢?三、例文引路,学习写法(一)重要的部分写具体1.复习交流《爸爸的计划》,说一说作者围绕爸爸爱订计划这个中心意思,把哪一个事例写得最具体。2.学生自由读“订暑假计划”的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部分写具体?3.学生汇报,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小结:围绕中心意思,可以把自己感受最深,并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写具体。4.学生在自己的选材练习中选择详细写的部分,并交流汇报。(二)其他部分简单写1.学生默读《爸爸的计划》第1、2自然段,特别注意例文旁边的批注。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机引导。小结:简单写是有方法的,可以罗列,也可以用一两句话写。四、学生练说,拓展思维(一)巧妙联结,开阔思路1.把“初试身手”中的一些题目浓缩成一个字,这个字既是题目,也是中心,你想到了哪个字?3
2.看到这些字,还能让你想到什么?(二)明确要求,小组练说1.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小组内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字。2.小组派代表在班内说,其他同学注意听。生1:我感受最深的一个字是“福”。“福”在字典里有五种解释:长寿、康宁、富有、美德、快乐。看,“福”字所包含的意义都是人们喜欢的内容。生2:馨,组成词就成了温馨,它让我明白,做人要有一颗温暖善良的心,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那生活就会变得温馨美好。是啊,这个字,给了我很多启示,也带给我很多快乐,我喜欢这个字——馨!3.教师适时点拨、评价。五、审题立意,构思提纲1.确定选材,打开思路。(1)从汉字本身出发,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感觉最独特的、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汉字。(2)想一想这个汉字到底带给自己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它的字形,还是因为它的含义,或是因为这个汉字有什么曲折的故事。2.构思提纲,写作指导。(1)出示范文《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和》。(2)指导学生交流这篇范文的提纲。第一部分先引出“和”字,第二部分重点叙事,详细地叙述碰掉笔袋和同桌发生争吵事件的经过,由争吵到反省到和好的完整过程。第三部分则写感想,感受“和”字让一切变得美好。(3)指导学生列出关于自己习作的提纲。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汉字,领略了汉字的丰富意蕴,也一起分享了大家感受最深的汉字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