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穷人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2、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3、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二、课时安排:两课时第 一 课 时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一、板书课题,学生解题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投影)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1、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来。(忐忑不安)板书:忐忑不安。2、再读课文9~11自然段。(1)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他会说什么呢?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2)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3)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4、再读课文9~11自然段。5、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课文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18
?(第2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桑娜一家生活贫困:“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险。“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教师这时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6、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原因。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1)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2)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3)桑娜想:与其,不如。宁可,也要。三、再读课文第3到8自然段,读出感受。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四、作业设计:1、完成本课生字词的练习;2、抄写本课近、反义词;3、完成基础训练上基础题。五、教学反思:第 二 课 时18
一、学习“他会说些什么”“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自由朗读课文,从第12自然段开始,读完全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出现了两次沉默,请找出来。(1)桑娜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么?联系课文体会:“沉默”这个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2)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天气的恶劣和生活的压力使渔夫沉默了)二、引读第12到19自然段,联系课文谈理解。桑娜是怎么对渔夫说抱回孩子的事的?渔夫又是怎么说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三、引读第21~23自然段,体会桑娜的心理活动。1、读第24自然段。联系渔夫的沉默,谈一谈从渔夫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2、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字反映出渔夫明知困难大,也宁愿自己多受苦。同时也体现了渔夫的坚强精神,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完全置于脑后,可见渔夫心地多么善良。3、完成句子: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与其________________,不如________________。宁可___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____。四、分角色朗读第12到27自然段。五、展开想象,续写《穷人》1、可以从以下内容提示: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着桑娜一家人的生活,这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2、小组互相说自己的想象、构思,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全班评议。附例文:18
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把马灯高高地举起,只见七个小脑袋排成一排,其间两个浅黄色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鼻翼在轻轻闪动,鼻尖渗出了细小的汗珠。桑娜看着看着突然无力地瘫坐在了一张椅子上,两手掩着脸,“我们……我们怎么办呀?你看,他们睡的多甜多香,脸上还露着微笑,可我们……拿什么给他们吃?要知道……”她再也说不下去了。渔夫走了过来,拍了拍桑娜的肩膀,“喂,别急,我来顶着。你我少吃一口饭,就能把他俩给喂饱了,好了,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第二天的拂晓,渔夫迎着海雾出海了。桑娜望着渔夫远去的背影,把两手放在胸前,念道:“上帝啊!为了西蒙的两个孤儿,保佑他一帆风顺吧!”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1、完成语文本上本课综合练习;2、完成基础训练上本课相关练习;3、续写本文。八、教学反思:10、别饿坏了那匹马学习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学过程18
一、初读课文,质疑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齐读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老师想提两个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是谁说的?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大声去读读课文。3、解答问题并板书。(引导学生从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概括写人记事文章主要内容)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1、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你看见了课题中提到的“那匹马”了吗?(没有)2、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已交代出摊主没有“那匹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词句能让你看清书摊摊主的心思,可以用笔划下来。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4)“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这些细节透露了一些信息。谁能谈谈为什么作者这么写?(为后文写出真相埋下伏笔。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即可)(5)既然没有“那匹马”,摊主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3、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三、拓展延伸,动手练笔1、教师:随着“我”推开木板房的门而真相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中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仿佛还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的心中,在这一刻会想些什么呢?2、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3、交流小练笔内容。四、板书设计:五、作业设计:1、完成生字词练习;2、完成基础训练练习;六、教学反思:11唯一的听众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18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2、汇报交流。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四、以点带面,品味全文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课件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18
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1、小黑板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小黑板出示: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四、板书设计:五、作业设计:1、完成本课生字词;2、完成本课基础训练练习;六、教学反思:12*用心灵去倾听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8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2、板书课题:用心灵去倾听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二、初读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三、研读感悟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母亲)(1)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2)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3)学生交流谈感受。(4)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5)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_____________________。5、交流练笔。四、总结深化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五、教学反思:口语交际·习作三学习目标18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读题引入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小组辩论(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班级辩论(1)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二、辩论师生点评辩论情况。三、课堂小结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第二课时习作指导一、明确要求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二、要表达真情实感举例启发(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流。(2)教师总结、点拨。三、搜索题材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四、布置习作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第三课时习作讲评一、名言激趣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海明威2、交流习作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二、佳作共赏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学生自评。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18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三、指点迷津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2、动手修改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回顾·拓展三学习目标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2、积累谚语。3、推荐课外读物。课前准备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教学过程对话导入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比拼!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2、师生讨论比拼方式与方法。3、总结讨论结果: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为“演说家”。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4、讨论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其他同学评价、补充。(2)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3)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仅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真是厉害!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朗诵家、演讲家。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所得!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1)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2)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3)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4)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比拼二:读悟警句1、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18
(1)学生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表示懂了,此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争对手。(2)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说。(3)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2、朗读课外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1)小组长负责:比比本小组谁收集的名言警句最多,并记录姓名、条数报学习委员,由班长宣布本轮的收藏家,宣布前请老师鉴定。(2)同桌互谈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向小组长推荐优秀者。(3)小组长负责:竞选本组最佳名言警句朗诵家。(4)各小组最佳朗诵家竞选班级朗诵家,朗诵前由小组长说明推荐理由。(5)全班参与评选。3、民主选举第二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比拼三:推荐优秀书籍1、自由朗读“课外书屋”中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介绍。2、通过谈话提问,了解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对文中提及的《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的熟知程度。3、知识大比拼──课外书屋中,你认为哪本书最值得推荐?我们来发表演说,说出你的理由。看谁勇敢;看谁最幽默;看谁的书最有吸引力;看谁的书最值得看!(1)发表演说要有称呼,有开场白,有结束语;还要注意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态度自然大方。老师传授秘诀:设置悬念;用自己的话讲而不是读。(2)自练。(3)自荐,上台推荐书籍。(4)学生举手上台挑战擂主。(5)评价两位选手,确定新擂主。(6)鼓励学生挑战新擂主,再作分析与评价。(7)根据小组交流,推荐新的挑战者,产生新擂主。(8)推荐本轮演讲家、收藏家、朗诵家候选人名单。(9)对当选者表示祝贺。比拼四:合创精美小报1、教师小结过渡:通过一次一次紧张而快乐的比拼,同学们的收获更多了,体会更深了,对同学的了解更全面了,对吗?我想如果把这一块一块分散的比拼内容进行信息处理,知识整合,制作成一张一张精美的小报,不仅我们的同学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同学了解我们,认识我们,让他们也获得知识。让我们赶快行动吧!2、寻找合作伙伴,要求:(1)至少2人,最多3人。(2)强强合作或强弱合作,杜绝弱弱合作。3、比拼时间为一星期,要求书写整洁,内容丰富,富有创意。4、一周后评比,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各若干名。18
14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词。2、体会文章大意,思考文章是从几方面来介绍地地球的?3、了解从太空中遥望地球的样子。4、勾画文章重点词、句。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可能看到过这样的现象:水笼头哗哗的流着,可用水人却不知去向。电灯长时间的亮着,可教室里却空无一人。草稿本只用了几页,却已经躺在了垃圾桶里。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一组和环保有关的课文,请大家打开课本58页,我们一起来看第四组课文。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第13课。齐读课题。生:《只有一个地球》板书1、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地球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知识或师介绍。(、地球大部分的地方都是海洋,它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大量液态水海洋的星球,正因为有水,才可能有生命。、除了水以外,地球还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如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矿物资源等等。这些资源都和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是现在科学证明唯一有生命的行星,别的星球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生命,更别说人类了。、地球会绕着太阳公转。一圈就是一年。它还自转,一圈就是一天,这样人类就有了白天和黑夜。)(二)分析全文:2、在大家对地球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走进课文了解给我们介绍有关地球与我们人类关系的哪些内容?、3、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利用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词语。看61页这课的生字,举例说出自己在自学中觉得要提醒大家的字与词。(蔼和竭字形比较像,书写时要注意区别。胁和肋非常像象,书写时要注意不要丢掉两点。)4、用先解释字意,再解释词意的方法解释一下课文里的生字词(滥:是过度的意思。滥用:是过度的使用。竭:穷,尽,枯竭:就是用完了用尽了。)5、到课文中找找带“滥用”和“枯竭”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句子。先看看“枯竭”在第几自然段?(第三自然段)6、第一组齐读带有“枯竭”这个词语:(但如果不加节制……枯竭)。7、找带有“滥用”的句子在第几自然段?(第四自然段)。8、第二组齐读:(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的威胁)。9、快速的默读课。思考: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并动笔做记号。10、交流收获。选择印象比较深的内容。(课文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样子非常的美丽壮观:第1自然段中写到: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和蔼可亲)。18
11、这段话让我们感受地球的样子是什么样的?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美丽壮观)板书。12、在美丽壮观下画上横线。还有(课文还向我们介绍地球上的矿物资源面临危急的情况:拿矿物……矿产资源的枯竭)。13、除了介绍矿物资源的面临的危急之外,它还介绍了哪些资源的情况?(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和大气资源的情况在第四自然段中有介绍。)14、结合刚才的介绍,你觉得用文中的哪一句话能概括这两自然段的内容?(画上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来概括)(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板书。15、还介绍了一个事实是什么?(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将不能指望移居到别的星球去。)16、关于人类不能指望移居的事实,课文有哪几自然段做了介绍?(5-7自然段)17、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呢?(男生读)。18、因为第六自然段中有一个长句,需重读第六自然段。并在“不能指望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下画上横线。19、还有印象深刻的内容(如:第二自然段还写了地球的渺小),请一个女生有感情的朗读,要求在“渺小”的下面画上横线。20、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课文介绍地球的很多方面的知识,请大家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课文介绍了地球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球美丽壮观,但又渺小它的自然资源有限,以及人类不能移居的事实”)。21、仔细观察课文里的关于地球的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看了什么?再从课文找出和你一样感受的段落(第一自然段)。22、第三组齐读本段的第一句。这是一个长句比较难读好,由师范读。咱们再来一齐读读。23、看着美丽的地球,你还想说什么?(我们能在这样美丽的地球上生存,太幸福……。)24、文中作者是怎样赞美地球的呢?(地球这位……和蔼可亲)有感情的个读。25、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比喻)26、本体是什么?喻体又是什么?把什么比成什么?用什么来比喻什么?为什么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呢?(因为没有地球就没有人类,就像没有母亲就没有孩子一样。每一个人从生到死都是在地球的怀抱中生长。是地球养育了所有的人类,所以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人类在美丽的地球上生存,繁衍,如果没有地球就不可能有我们人类。地球不仅养育了所有的人类,其实所有的动物、生物所有的生命都是在地球上生命繁衍的,它是所有生命的母亲,所有生命的摇篮。)27、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但是地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它又是那样的渺小,自由朗读第二自段,思考:你从哪儿体会到它的渺小?(“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从“只有”这个词能感受到地球的渺小。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这个比喻也能感受到地球的渺)小。28、跟太阳比地球只有它的三十万分之一,跟茫茫宇宙相比,它就显得更加的渺小,然而正是这样的地球,它却养育了所有的人类,孕育了所有的生命。29、找出文中作者发出的赞叹(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30、一起有感情的来朗读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31、这赞叹是对母亲的赞叹,个别有感情的朗读?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介绍了地球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我们还知道了地球养育了人类,孕育了生命,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只有一个地球”呢?下节课再研究。三、板书:只有一个地球美丽壮观渺小自然资源有限18
不指望移居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复习第一课时内容。2、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3、分析有限的自然资源、人类不能指移居的事实。4、完成呼吁人类、呼吁自己的小练笔。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非常(美丽壮观),但是它又很(渺小),我们还知道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地球被破坏了人类是(不能指望移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作者为什么强调“只有一个地球”呢?我们来深入的思考。(二)分析课文: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因为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人类是不能指望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的,我们的家园只有一个;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人类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所以说只有地球才具备人类生存下去的资源。)2、小结:要深入研究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思考: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板:(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再思考:为什么说我们不能指望移居?板:( 不能指望移居)。3、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资源问题?同桌间可以交流。答:(因为人们随意毁坏……严重的威胁。)4、滥用化学品的后果会怎么样?答:(非常严重,会使许多资源遭到了破坏。)5、这些遭到破坏的资源是什么资源呢?答:(都是些原来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6、关注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注意,“本来”这个词语去掉行不?答:(不能去掉)7、请一个同学读去掉后的句子。思考:去掉后有什么感受。答:(这样写的话就无法表达出资源已被破坏这一点。本来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的用词的准确性,它强调这些资源原来是可以再生,)8、现在不可再生了,造成这一后果的最魁祸首是谁呢?答:(是人类,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它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9、知道什么是生态灾难吗?联系自己知道的知识举例子。答:(比如人们因为乱砍乱伐,而引起的洪灾——舟曲的泥石流。酸雨,雨原来是没有味道的,而酸雨带着点酸味,它会严重影响动植物的健康。 沙漠化现象,臭氧层空洞、城市向海洋排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伊拉克沙尘暴、墨西哥城大气污染等。)10、听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带着痛心感受个读第四自然段,再段齐读第四自然段。小结:是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也向人类发出了警告,难怪作者要强调资源问题,关于资源问题还有没有想说的?18
答:(地球是无私的……枯竭。拿矿物资源来说……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而且矿物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就算就节制的开采也会枯竭的那天)。11、请女生来唤醒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关注(女生读第三自然段)。12、快速浏览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都运用了哪些方法?答:(列数据:用几百万年,几亿年来说明矿物资源形成的不容易,时间长。举例子:从不可再生资源和原来可再生资源,说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13、确实人类生存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面对资源危急,面对生态灾难,所以作者向我们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14、研究了资源问题,我们再来看看课文里的其它自然段,自由读5-7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答:(因为科学家已经证明……第二个星球。也就是说一旦地球被破坏了,人类将别无去处)。15、请第二组的同学齐读刚才的总结——第六自然段。注意这个自然段中“至少”这个词语。谁能来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答:(“至少”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让我们知道了四十万亿千米是我们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非常精确的告诉我们一个最小的范围,也告诉了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事情,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定)小结:这体现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用词非常的严谨,也非常的准确。16、刚才大家说到的四十万亿千米到底有多远呢?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5亿千米,从飞机去的话要二十几年,四十万亿千米,大约是1.5亿千米27万倍,这样一算到四十万亿千米地方,坐飞机大约得600万年才能到达,600万年,就算那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又有谁能去的了呢?)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17、不能移居到第二个星球,现在科技发达了,咱们建造一个移民基地吧!行不?答:(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大气中有水气,但是含量非常少。昼夜的温差巨大,有时白天和黑夜相差90摄氏度。还没有臭氧层,那儿一年内有100多次沙层暴,所以火星并不适合人们居住。在那儿建造移民基地也只是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幻想)齐读5-7自然段小结:同学们,地球是唯一适合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我们的家园只有一个,难怪作者发出了这个的呼吁——只有一个地球。18、宇航员在太空遨游遥望地球时发出什么样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地球可爱是因为它无私地向人类奉献资源,地球容易破碎是指它容易遭受破坏,比如资源枯竭、生态灾难等;还因为宇航员遨游宇宙遥望地球时它的外表非常的美丽壮观,并且它孕育了人类,就像第一段中说的它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小结:母亲在孩子在心中怎么会不美丽可爱呢?这句话包含了宇航员和作者对地球怎样的情感啊!说地球可爱是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说地球容易破碎体现作者对地球的担忧之心。小结:是啊,这样可爱的地球我们只有一个。19、请大家一齐有感情的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20、小练笔:18
学到这里,同学们的心情一定非常沉重,现在你可能有话要说,想对地球母亲说,想对人们说,也有或许想对自己说的,就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小结: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把这句话,深深地记在心里,并化为自己的行动吧!或(第二课时)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非常(美丽壮观),但是它又很(渺小),我们还知道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地球被破坏了人类是(不能指望移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作者为什么强调“只有一个地球”呢?我们来深入的思考。请把课文翻到13课。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答:齐读。师:作者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谁来说一说?(因为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人类是不能指望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的,我们的家园只有一个。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人类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所以说只有地球才具备人类生存下去的资源。)看来,要深入研究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再思考:为什么说我们不能指望移居?( 不能指望移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资源问题?同桌间可以交流。答:因为人们随意毁坏……严重的威胁。师:滥用化学品的后果怎么样啊?(实在太严重了,使许多资源遭到了破坏。)知道这些遭到破坏的资源是什么资源呢?(都是些原来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我们一起来看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注意,“本来”这个词语去掉它行不?(不能去掉)请一个同学读去掉后的句子。去掉后有什么感受。答:(这样写的话就无法表达出资源已被破坏这一点。本来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的用词的准确性,它强调这些资源原来是可以再生,)师:但现在不可再生了,造成这一后果的最魁祸首是谁呢?答:(是人类,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它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师:知道什么是生态灾难吗?谁能联系自己知道的知识举个例子。答:(比如人们因为乱砍乱伐,而引起的洪灾——舟曲的泥石流。酸雨,雨原来是没有味道的,而酸雨带着点酸味,它会严重影响动植物的健康。 沙漠化现象,臭氧层空洞、城市向海洋排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伊拉克沙尘暴、墨西哥城大气污染等。)师:听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举手发言谈感受师:谁能带着这种感慨读读第四自然段? 你用声音告诉了我们你是多么的痛心,请同学们有感情的一齐来朗读第四自然段。是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也向人类发出了警告,难怪作者要强调资源问题,关于资源问题还有没有想说的?答:地球是无私的……枯竭。拿矿物资源来说……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而且矿物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就算就节制的开采也会枯竭的那天。18
师:同学们都说的有都非常有道理,我想请我们班的女生来唤醒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关注。师: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都运用了哪些方法?答:列数据:用几百万年,几亿年来说明矿物资源形成的不容易,时间长。举例子:从不可再生资源和原来可再生资源,说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师:确实人类生存的资源是多么的有限,面对资源危急,面对生态灾难,所以作者向我们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研究了资源问题,我们再来看看课文里的其它自然段,自由读5-7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答:因为科学家已经证明……第二个星球。也就是说一旦地球被破坏了,人类将别无去处。师:你总结的很好,请第二组的同学一齐读第六自然段。大家注意到这个自然段中“至少”这个词语了吗?谁能来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答:“至少”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让我们知道了四十万亿千米是我们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非常精确的告诉我们一个最小的范围,也告诉了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事情,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定,师:这体现这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用词非常的严谨,也非常的准确,刚才大家说到的四十万亿千米到底有多远呢?你们知道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5亿千米,从飞机去的话要二十几年,四十万亿千米,大约是1.5亿千米27万倍,这样一算到四十万亿千米地方,坐飞机大约得600万年才能到达,600万年,就算那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又有谁能去的了呢?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师:OK,不能移居到第二个星球,现在科技发达了,咱们建造一个移民基地吧!行不?答:(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大气中有水气,但是含量非常少。昼夜的温差巨大,你猜相差多少度?有时白天和黑夜相差90摄氏度。还没有臭氧层,那儿一年内有100多次沙层暴,所以火星并不适合人们居住。在那儿建造移民基地也只是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幻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读5-7自然段同学们,地球是唯一适合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我们的家园只有一个,难怪作者发出了这个的呼吁——只有一个地球。那么,宇航员在太空遨游遥望地球时发出什么样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地球可爱是因为它无私地向人类奉献资源,地球容易破碎是指它容易遭受破坏,比如资源枯竭、生态灾难等;还因为宇航员遨游宇宙遥望地球时它的外表非常的美丽壮观,并且它孕育了人类,就像第一段中说的它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母亲在孩子在心中怎么会不美丽可爱呢?这句话包含了宇航员和作者对地球怎样的情感啊!说地球可爱是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说地球容易破碎体现作者对地球的担忧之心。是啊,这样可爱的地球我们只有一个。请大家一齐有感情的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学到这里,同学们的心情一定非常沉重,现在你可能有话要说,想对地球母亲说,想对人们说,也有或许想对自己说的,就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把这句话,深深地记在心里,并化为自己的行动吧!18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