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5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设计模板课题摘要学科小学语文学段小学高段年级六年级单元第四单元教材版本人教版课程名称13、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一、学习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是基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2.学情分析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及年龄特点,我认为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而且普遍具有道德观念,但欠缺的是对周围事物的留心观察,这就需要老师利用课堂为学生搭建平台进行交流。针对本节课人类的母亲——地球,对学生进行一次注重环保的教育。另外,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时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资料,并熟练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汇报,为学习服务。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清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然后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充分质疑,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议中交流。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2、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理的方法。情意目标: 1、逐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和合作探讨的意识。 2、情感欣赏,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热爱自然、热爱地球的情感。技能目标: 1、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培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2、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提高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2、明确各种说明方法的用处并灵活运用。 3、利用网络深化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资源的宝贵和环保的重要性。5
浙江省2015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二、教学环境选择R简易多媒体教室R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活动设计信息技术使用说明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一)复习检查 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面两个自然段,知道了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而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这些知识的呢?(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 2、谈话:相信同学们以后在介绍事物的时候,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二)引入新课 1、过渡: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向我们描绘了宇航员遨游太空时所见到的地球,同学们在欣赏这段文字时,发出了不少感叹。当时是怎么感叹的? (指名说。如:地球真是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真是可亲可爱。地球在宇宙中就像一颗灿烂的明珠……) 2、设疑:宇航员也有感叹,后面几个自然段中写到了,能把下文中写宇航员感叹的语句找出来,读给老师听听吗? (指名读第八自然段:“我们这个地球真是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指导朗读: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请读呢?(讨论后,注上“自豪而又担忧”。) 质疑: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美丽壮观吗?(不仅在“美丽壮观”)宇航员的担忧是多余的吗?(不是多余的)你怎么知道的?(指名交流:预习中,读了第三、四自然段就知道了)。 3、过渡:同学们,要真正理解宇航员的感叹,理解他的自豪和担忧,就要认真学习下文。多媒体课件操作二学习第二部分三四自然段(一)进一步感悟地球的“可爱”并为之“自豪”。 1、初读了解(让学生自主报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细读感悟 (1)出示问题: 课文第二段(3——4自然段)写地球用哪些资源养育了人类?又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 (2)各自轻声本段,思考以上问题并划注。用横线画出写“资源”的语句,用浪线画出写人类“破坏”的语句? 3、讨论交流自然资源的有限 (1)提问:地球拿哪些资源养育了人类?(讨论交流后板书:自然资源——矿产、水、生物、大气……) (2)提问:自然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吗?(板书:有限)能举例说明吗?(指名交流。如:矿产资源的生成、土地资源的有限……多媒体课件操作5
浙江省2015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归纳:这类资源来得不容易,我们把它叫做“不可再生资源”。这种资源真是“来之不易”。 (3)师:地球还用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养育了人类,多么无私啊!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地球真是太可爱了。) 正是由于它这么可爱,作者给了他一个怎样的最有感情的称呼?(称她为“人类的母亲”。) 地球的确具有母亲的情怀,你说地球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生口头填空,如“可爱的母亲”“无私的母亲”“伟大的母亲”“乐于奉献的母亲”……)(二)讨论交流人类对地球的破坏,领悟“忧虑”之情。 1、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讲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根据各自所画的内容回答。 2、设疑: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地球的破坏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遗憾的是课文中没有写具体,谁能来说具体些?(指名交流环境问题和由此而造成的灾难)(三)观看录象,加深理解。 过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来看一段录象吧。 1、展示:录象片段(内容为人类破坏环境的做法及其后果) 2、交流感受(人类的这些行为真让人“忧虑”。引导学生用成语来说——这样做其实是“自食其果”或“自作自受”……)三学习第三部分5至9自然段(一)弄懂人类破坏了地球,别无去处。 1、巧设曲问,引导自学:学习了第二段,看了录象,听了讨论,老师觉得同学们都和宇航员一样为人类的命运而担忧。可是,老师并不担忧,老师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老师的眼光看得很远很远(反语设“曲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争论)。你知道老师在想什么吗?(生:老师在想地球被破坏后移居别的星球) 2、提问;老师这样想行不行?谁能说服我?(自学6—9自然段,准备说服老师)。 3、学生根据自学所掌握的知识或已有知识说服老师(引导学生引用课文中的内容来“说服”老师,但是不要照着书读答)。。 4、适时归纳:由此看来,宇航员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板书:精心保护)这是因为这美丽可爱,为人类无私奉献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理解题目的含义:这句话是告诫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我们再一起朗读一下课题。 6、理解课题:课题中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其实课文的第九自然段都写出来了,朗读第九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操作四总结课文1、讨论交流人类保护地球的做法或设想。 2、介绍家乡环保的情况或本班、本人的实际行动。多媒体课件操作5
浙江省2015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四、教学评价设计1.评价方式与工具R课堂提问□书面练习□制作作品□测验□其它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评价表等)价角度一级指标评分标准权重(%)与分值(总分100分)得分 教 师教学目标1.符合课程理念,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2.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有层次感,便于操作。把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理解和学习语文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10 教学内容 1.能够正确解读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整合;2.教学内容无知识性错误,价值取向正确,重点突出,难点适度。教学内容应体现基础性和综合性,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灵活、多样,重点关注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层次性,使学生在发展兴趣的基础上达成对知识的掌握。10 教学过程1.课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进紧扣教学目标,并能根据课堂生成适时、合理地调整目标。教学过程有序、开放,时间分配恰当;2.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教学氛围民主、和谐;3.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意识;4.教学中能够发挥评价作用,激励、反馈、矫正及时到位,恰当处理预设、生成的有机结合。适当突出学生发展的个性。20 教学资源1. 具有资源意识,正确使用教材,适当拓展教材,体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2. 关注学情,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并能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资源,注重资源的整合和利用。5 教学技艺 1.教学语言准确、生动,教态自然亲切,体态语恰当;2.教学基本功扎实,富有教学机智,课堂调控能力强,有鲜明的教学风格;3.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操作熟练;4.板书设计精巧、实用,突出重点,布局合理,书写规范。5 学生学习方式1.能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2.能够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完成学习任务。10 参与程度1.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师生、生生之间能形成互动,合作学习有实效;2.参与人数多、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充裕。10 思维品质1.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参与学习;2.能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主动发表个人见解。10 情意态度1.学习态度端正,并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2.有进一步学习语文的愿望。10 学习效果1.能够按照预期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语文素养得到提升;3.通过学习,学生获得了文字的熏陶及情感的升华。10 综合评语:总分:六、备注5
浙江省2015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相应的应急预案等1、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时知识点的切换速度比较快,学生的思维有点跟不上,应该尽量放慢一些。2、教学目标实施不理想,对于信息化软件操作有时比较陌生,教师耗大量时间在软件的操作上,因此熟悉软件很重要,上课前要进行模拟练习。七:他人评议请记录学科坊学友、坊主或其他老师对本篇教学设计的修改建议。 这篇说明文的教学,兴趣浓浓的,情感浓浓的,文学味浓浓的。只有语文课才这样教,只有这样教才像语文课。 当然,朗读及其指导还可以更充分些,特别是在朗读中体会行文的严谨、用词的准确,似乎还应当加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