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山不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第16课《青山不老》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从三维目标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知识能力目标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二、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以读代讲,体验感悟。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利用课件在课堂上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标。2、说学法:让学生通过导语要求来学习课文内容,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三、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新课。(二)从课前导语找出问题,展开阅读教学。我着重引导学生解决自读学习目标中的三个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
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板书:奇迹,背景——险恶,艰辛)。让学生在读、画、议、说的学习方式中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从语文学习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人人都有实践的机会。交流这两个问题时,我主要以读代讲,用读去体会。在读中感受老人的艰辛和决心,在读中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相溶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将通过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来分散难点。重点从理解“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主句话的意思来体会“青山是不会老”的含义。(三)利用课件,总结全文,拓展延伸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出示课件老人的图片及资料,面对这么一位可敬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还想对别人说点什么?你们自己又该做点什么?最后布置作业:1、动笔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2、为了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动手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四、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导语中三个问题的解答,也点明了青山不老的含义。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2.、过程和方法:(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1、同学们见到过山吗?见到过青山吗?板书课题“青山不老”?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导语,找出自学要求。2、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1)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学习第二自然段)①女生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男生思考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②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③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2)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习第三自然段)男生读,全班交流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习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读一读。(3)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1、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学生交流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2、小结并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3、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五、拓展阅读,补充有关青山老人的资料。附板书设计:创造奇迹-16、青山不老背景:险恶艰辛(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老人:默默奉献造福他人
《青山不老》反思《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根据作业反馈,我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导语质疑统领,“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
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配乐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四、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课堂上利用最后几分钟的时间,回顾总结全文,并阅读了有关青山老人的背景资料,深化了文章主题,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六、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3、课件的使用不够熟练,图片、文本及背景音乐结合的不够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