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说课反思《青山不老》是华裔女作家韩素音于1957年完成的长篇小说,这堂课我比较满意是因为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而且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青山不老说课反思,希望大家喜欢!《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作者说:“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到这里,我又何尝不是鼻子一酸呢。孩子们的年龄小,是很难体会到这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晋西北的绿化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呢?课前想过这个问题,无果。老样子的教学,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根据导读提示去解答一个个问题,拿起手中的笔,边读书边思考。交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体会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我打了一个比方,我问孩子们的家里都种了几亩田?那3700亩又是多大的面积。此时的孩子们心里有了些感悟。接着,我让孩子们感悟,这些树是在什么情况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们找到了文中写晋西北环境的句子。树在遇到了“干旱、霜冻、沙尘暴”后会如何?我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此时的孩子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创造这片奇迹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艰辛。最后我让孩子们拿起手里的笔写一写《老人的一天》。结果孩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无动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窃窃私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灵机一动,孩子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诉说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谈谈你的感受。“清晨,万籁无寂,鸟未叫,太阳公公未起,只有山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此时,老人已经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开始做饭。炊烟袅袅,老人咳嗽声声。老人简单地吃过饭,喝一口开水,然后装上几个冷饭团,背着锄头就上山。老人佝偻着背,在山路蹒跚着向前,这里的树苗需要补种,那里的树苗需要浇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会。晚上,太阳亲吻着远山,老人才背着锄头慢慢下山。说明:现已经收录7则,第7则为2013年新增会员作品。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饭随便热了热,吞进肚里就上床睡觉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挂念着山里的树苗。”说这些的时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的神色是凝重的,他们也被老人深深感动了。结果他们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理解“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了。”个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什么说“青山不老”呢?孩子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今天教完了略读课文《青山不老》,回忆起最近一期《小学文教师》中家关于略文章教学的讨论,有些感想,记录于此。1、要把握好略读课文教学的“度”。学生是学的主人,把“教本”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学生自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学生而言,不管精读还是略读课文都是新知,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教适、适当的点拨、启发。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多引导,要把握一个“度”。教学文《青山不老》,我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上,抓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造了奇迹”和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另一种东西⋯⋯”行点,把握学和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2、照准切入点,引学生联系学。系实际、深入思考是本册教材教给学生重要的读写方法。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学生运用一方法,是需要教师抓主要问题、找准切入点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通过三个切入点引导学生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的。第一个是上伊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系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受老生活艰辛,学生系自己一个人长时间呆在家里的感,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沟里的艰难;第三个是在拓展延伸处,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能为保境、绿化家园做点什么。三个切入点,三处联系,恰当准确,层层推,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化了学习方法。《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一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一奇迹是在什么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句我提供了这篇文学的流程:默—思考—交流。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段:一是初读阶段。学生轻声文,扫清朗障碍。二是默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三是汇报交流段。我学生先来交流“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林,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我追问:“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句“常”“肆虐”“踞”“大作时,能逆吹牛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感悟自然环境的劣;又通过“就剩一人”“离世”“世”“81”“他得种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宿。”来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在引导学生理解“15年啊,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3700亩林网,这
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句话时,了学生有更深入的体会,我出了一道算提学生算。一亩=667平方米,3700亩=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们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么就有41131间教室那么大,如果我的学校有70教室那么大的平面,那么就有588间学校那么大。学生通过计算,发出了惊叹,我:是个奇迹吗?学生异口同声:“真是个奇迹啊!”他在回味。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理的地方。我为这个点设计了几个台阶:先学生说说老改造山林的作用(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学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础;理解“另一种西”,通“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体会到这“另一种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堂我比较满意是因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而且目也完成得比到位。细想教学程,我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学习重点,有略也有精。正如叶圣陶先生的“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很容易使学生在念上发生误会,以略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至于是‘忽略’的阅读⋯⋯”因此略读也需要精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