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反思《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绿化山野,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课文层次井然,内容清晰。先描写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副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课前,我让学生由课文的阅读提示入手,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梳理了课堂要完成的任务,确定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中的三个问题,先让学生找找如此年迈的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通过找句子、想象画面、谈体会,通过个别读、挑战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然后马上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找一找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这片奇迹。在交流中插入晋西北的资料,让学生想象老人植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通过个人展示读、老师范读、生再读等形式的朗读,了解老人所居住的大环境和生活的小环境,感悟老人的绿化山林、造福后代的执着精神。学习“大环境”时,抓住第二个自然段的“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1]而坠。”,采用挑人读,展示读,读出气候的恶劣,环境的险恶,读出狂风,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肆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出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真是个奇迹。在学习“小环境”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到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真是个奇迹? “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的小环境……抽袋烟睡觉”体会到这是一个奇迹(其他学生补充:住的简陋;吃的简单;劳动工具落后;种树就是他一天生活的全部,生活单调。) 2请你再静静地读读这些简练的文字,如果此刻你就是作家梁衡,面对着对面这个瘦小的老人你有什么想问问他吗?(预设:老人啊,当与你并肩做战的兄弟一个个倒下时,你却还要坚持绿化荒漠,这是为什么?(学生齐答:这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老人啊,当你风雨同舟的老伴也静静地离你而去,你却毫不退缩,坚持绿化家园,这是为什么?(学生齐答:这是因为,他觉得……)老人啊,当你的女儿一次次接你进城享受天伦之乐,你仍然选择坚守在这个穷山沟,这是为什么?(学生齐答:这是因为,他觉得……)老人啊,当你为家乡已经无私奉献了15年,你仍然坚持起早贪黑地去种树,这是为什么?)(学生齐答:这是因为,他觉得……)(体会老人:不怕吃苦,起早贪黑,默默奉献,植树造林的坚定决心)学生的精彩回答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样的一些语文训练,我想一定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言修养。那么针对全体学生的语言培养也变得更加可以触摸,语文课堂的效率自然会提高不少。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处理的地方。我为这个点设计了几个台阶: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础;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最后以小练笔“如果推荐老人为感动中国的人物,请你为他设计颁奖词。”结课,学生在写话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样伟大的精神。我觉得每单元的略读课文应该是让学生在前几篇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课中运用,这样的文章教师应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纵观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觉得从让学生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创造的奇迹,到最后集中体会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时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当,情感体验层层深入。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学生自读自悟的氛围,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让学生由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想开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让学生读写结合,提升语文能力。但整堂课教学教师语言机智还略显不足,对学生的评价语也不够丰富,教学基本功还要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