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相王小学张建英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师:我们先来做个连线游戏,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媒体出示:人物奇迹张衡杂交水稻詹天佑主持建造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茅以升地动仪袁隆平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2、你觉得这些奇迹需要付出什么?3、是的,奇迹就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我想只有坚持不懈,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这些造福于人类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梁衡,去认识一位鲜为人知的普普通通的81岁的老人,平凡的他又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板书:奇迹4、出示课题,齐读。[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将新旧知识间形成联系,加强学生对奇迹的理解。]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
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字词的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勾画答案,抓关键词批注感受,然后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读了这句话,你从哪儿感受到这个奇迹的不平凡?(15年,时间长;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数量多。)师:作者列举了一系列的数字,充分说明老人所花时间长,所种的树木数量多。老人还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贡献真大?带着这种体会读读看。师:你知道这片绿洲到底有多大吗?让我们看一组数据:3700亩大致相当于5万个教,3700亩大致相当于500个操场,3700亩大致相当于2.5万户人家,3700亩大致可以种植30万棵绿树,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老人创造这个奇迹的背后,隐藏着艰辛与不懈的精神)小结:这么大的绿洲,这么多的绿树,都是由这位瘦小的年迈的老人历经这么长的时间才创造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带着我们的惊叹来读一读吧。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资料补充:这里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A.设想在这样的地方种树,会遇到什么困难?(地又干又硬;水很少;风沙很大吹得人们睁不开眼睛;狂风来时把树刮倒天寒地冻……)B.在这里种活一棵树真是太不容易了!因此,这里曾经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如此险恶,眼见为实,让我们来看看曾经的晋西北吧。媒体出示图片,师补充资料介绍:"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许多的村庄,每一、二十年就得被迫搬迁一次。很多人忍受不住,含泪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那金黄的沙土成了此地人们心中隐隐的痛。C.师:此时,这片土地,最需要的是什么?媒体出示句型练习:老人看到这一切,他对乡亲们说:()老人看到这一切,他对女儿说:()老人看到这一切,他对自己说:()小结:是的,有了绿洲,才能保住这片土,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才能拥有幸福安定的生活。因此,老人留在了这里,在这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于是我们在荒原上才看到了这样的景致。(齐读第一自然段)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句子: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A.从每天这个词,看出了什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小结:无论哪一天,天天如此,就这样一年,两年,三年一直到15年……五千多个日日夜夜,作者却用一句话浓缩了老人的生活,其实,这一句话的背后还有着老人许许多多植树造林艰辛的情景。B.媒体出示想象练习:那一天,老人正在山上种树,忽然狂风大作,()。那一天,烈日炎炎,土地又干又硬,老人拿着铁锹开始刨地种树,()。那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老人还是坚持上山种树,()。
C.媒体出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小结: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老人都没有放弃,甚至:即使一排三间房就剩老者一人,老人也没有放弃,他依然……即使同伴相继离世,老伴突然去世,老人也没有放弃,他依然……即使老人已经81岁,老人也没有放弃,他依然……即使唯一的女儿接他去享清福,老人也一如既往,他依然……老人真是一个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的人啊,他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深深感动了我们。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4、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后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小环境──艰苦【教学反思】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因为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而且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细想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学习重点,有略也有精。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至于是‘忽略’的阅读……”因此略读也需要精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