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6课16*青山不老乐安县第四小学李向华【设计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梁衡用清新的笔触、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本课学习紧紧围绕课前导语中的学习提示展开。着力通过学生的读、圈、问、注等学习行为落实语言实践;通过多次对比阅读,领悟作者运用环境衬托和选取典型事例等表达方法,品读“青山不老”的言和意。课堂学习努力凸现“生本味”、“语文味”。【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3.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进行读写练习,领悟表达方法。【教学准备】1、学生能围绕课前导语预习课文;2、教师做好文本、生本的预读和教学课件的设计。【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我们都生活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平时看惯了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但是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还有这样一面:(出示课件①)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你用一两句话把你脑海中的景象写下来,学生汇报。2、同学们或是从地面的荒芜,或是从风的呼啸,写出了环境的恶劣。有一位叫梁衡的作家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到了恶劣的环境,他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找出相关片段。(板书课题:16*青山不老)二、走向青山,感受环境1、(出示课件②)学生汇报读。同样是描写恶劣的环境,你发现作者的描写和我们刚才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更加恶劣)在文中有个词语比恶劣还多了几分危险,这个词语是?(板书:险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县志描写的内容,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引用等手法描写环境的险恶。2、那么,在环境如此险恶的地方,历经15年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课件③)学生自由读,说说读后的感觉。美美地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仿佛身临在一片?(板书:绿洲)3、(出示课件④)对比阅读1、2自然段,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感受环境险恶。对比着这样两段文字,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汇报交流。是谁创造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快速默读课文,进行圈、注、标,来解答心中谜团。三、走近青山,初识老人1.学生汇报交流。是谁创造了这片绿洲?(板书:老人
)他创造了什么奇迹?(出示课件⑤)整体感知,聚焦数字,发现“奇迹”。是啊,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出示课件⑥)2、交流对话,这片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你从文中有发现吗?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抓住“每天”以及三件事例体会老人的艰辛。说话练习:十五年里,老人......难怪作者是这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板书: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融入了老人太多的心血。在这十五年里,老人经历的风风雨雨中难道仅仅就只有三件事吗?他还会经历哪些事呢?教师小结:是啊,十五年的磨难,十五年的艰辛,十五年的不离不弃,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作者写了吗?写了吗?作者为什么单单只是写了五位老人离世、老伴去世、女儿接他不走这三件事呢?(板书:典型事例)激活学生想象,领悟运用典型事例的表达方法。3、让我们再静静地读读这段简练的文字,(出示配乐课件⑦)如果你就是作家梁衡,面对着这个瘦小的老人,你有什么想问问这位老人?你想问,老人啊.....学生交流。作者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询问老人,老人也不紧不慢地回答着。但是这样的对话文中写了吗?他又没有写!他仅仅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概述了三件最典型的事例,通过这样的典型事例,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奇迹的了不起,老人的了不起!既然这样,为什么课文开头作者还要花大量笔墨来描写那里的环境呢?(板书:环境衬托)4.作者就是通过环境衬托和这些典型事例来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出示课件⑧)二度聚焦数字,他列举的仅仅是这些数据吗?在这些数据的背后还蕴藏着什么?(老人的艰辛、付出、执着)初步体验老人不老。四、走进青山,再识老人1.就让我们怀着这样一份崇敬,跟随这位执着地老人走进青山,去看看这片绿洲之上的那一棵棵杨树、柳树。(出示课件⑨)又见这杨树柳树,和我们之前看到的杨树柳树,写法上一样吗?(出示课件⑩)对比阅读杨柳之美,发现表达异同,引导学生理解“借物喻人”手法。2.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出示课件11)青山不老,不老的仅仅是青山吗?还有什么?(板书:老人不老)3、山已不再是过去的山,过去这里(出示课件12)如今这里......五、走出青山,感动中国1.是啊,老人深爱着这片土地,他对青山的执着深深感动着我们每个人。如果,老人被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老人设计一段颁奖词。(出示配乐课件13)2.深情朗读颁奖词,(出示配乐课件14)回读课题,定格不老!六、【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奇迹 险恶 ——————绿洲 环境衬托 典型事例老人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