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青山不老
背景资料山西,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之说。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是沙尘暴高发区。山西的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成为当地人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来的强劲季风,还会吹向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形成强烈的沙尘暴。
被黄沙逐渐吞没的村庄
沙尘暴
沙尘满天的城市
参天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恭敬淤泥劲挺绿风荡漾山川共存日月同辉初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
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劲挺:荡漾:任意残杀或迫害。非法占据。比喻共同度过困难。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水波)一起一伏地动。词语理解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说说课文层次第一段:运用比喻的方法,展现了老人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第二段:写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所面临的大小环境及所取得的成绩。第三段:“我”的感悟,点明文章主题。(1)(2-5)(6-7)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加以说明)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做的巨大贡献。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放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方法:抓关键词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
现在——绿意荡漾的青山
以前现在
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的?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大环境”——险恶。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强劲的季风,经大同、朔州地区把当地粒碎质轻的栗钙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地区。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小环境”——艰苦。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要点点拨1.山沟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2.老人年老、瘦小。3.生活条件艰苦。4.同伴、老伴相继逝世。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体会老人植树的艰辛和精神的可贵。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难点理解
1.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这条山沟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3.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老人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万古长青!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史已记绿化功,山岳永铭造林志。不信时光催华发,老当益壮惊天地。赞青山老人
教你一写法——篇末点题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人物、事件进行总结归纳,点明主题,这种结尾方法叫做篇末点题法。其作用是使读者对全文的内容,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有个完整、清晰的印象。本文就运用了这一方法。以作者看到的老人院外的山林景观引入全文,接着描写了改造山林的背景状况以及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最后在结尾处以作者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主旨。
据说《青山不老》取材于全国劳模马永顺的真实事迹。知识拓展
知识链接:全国劳模马永顺的真实事迹马永顺是一位坚持把命运与大山紧紧连在一起的闻名遐迩的植树模范。建国初期的黑龙江小兴安岭林区,作业条件十分艰苦。冬天,天寒地冻,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四十度。西北风刮在身上,手脚冻得像猫咬似的疼痛;夏天,林子里一点风也没有,闷得人透不过气。林区工人上山采伐,吃的是高粱米,住的是地窖子。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个采伐期,马永顺就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个人完成了6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全国手工作业伐木之最。50年代采伐作业,伐木工都是站着伐木头,造成树根过高。为了降低伐,多出木材,马永顺就先用手把
全国劳模马永顺的真实事迹。树根周围的积雪扒开,一条腿跪在地上,把锯紧挨树根采伐,使伐根由过去的六七十公分高降到十公分以下。马永顺的左腿受过伤,跪着采伐,伤口裂开了,疼痛万分,可他一声不响,咬牙坚持。东北林区推广了马永顺的降低伐根做法后,一年中就为国家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财富。马永顺为促进青山常在贡献力量。从1960年开始,每年春天造林季节,马永顺每天清晨上山,赶在正式上工前和下班后的时间植树造林。中午休息时,他也抓紧多栽几棵树。有一年,马永顺在鹿鸣林场造林,踩着一根倒木过一条小河时,脚下一滑掉进河里。他被水冲出10多米远才拼命游到对岸,手里拎着一条装满树苗的麻袋,却没撒手。
全国劳模马永顺的真实事迹。马永顺说:“我已向大山许了愿,只要身子骨不散架,就要上山造林。”每年,他不仅亲自带领全家人上山造林,别的林场造林,只要他知道了也都赶去参加。这些年,仅他亲手在马永顺林场造的林子就有300多亩。在他的精神激励下,马永顺所在的林场已累计造林1000多亩。“青年林”、“三八林”、“红领巾林”、“个体林”、“奉献林”、“老有所为林”遍布山脚下、山坡中、山头上。仅1999年,该场就造林4700亩。马永顺的精神,已不仅仅在马永顺林场和铁力林业局开花,也在黑龙江省森工林区遍地开放。
这位老人,在齐腰深的大雪中护林,汗水和冰茬使棉裤变成“铠甲”,红肿的大腿跪出血水。这位老人,在文革时为了帮助一棵被压弯的小树遭看守多次毒打。这位老人,在劳模表彰会上,却憋得满脸通红,只说出18个字:“我叫马永顺,护林1200立方米,一个人顶6个!”这位老人,在临终前还在哼着那首由他自己创作的“植树”号子:“行动起来呀,嘿哟嘿哟;植树造林啊,嘿哟嘿哟。绿化祖国呀,嘿哟嘿哟;造福子孙啊,嘿哟嘿哟……”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____地对马爷爷说__________看着这片树林,我想____地告诉全世界__________
保护环境公益广告语1、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2、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3、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4、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