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一片青山——《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樊冰华)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为了那一片青山——《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樊冰华)

ID:965626

大小:41.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为了那一片青山——《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樊冰华本学期,我申报承担了级组内的同课异构教研任务。经过对本册教材的琢磨,我最终选择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来上这节教研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绿化山野,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他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一遍遍细读着文本,这位山野老农的高大形象越来越清晰,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饱经风霜、脸上刻满岁月痕迹、手上长满老茧的晋西北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躬着身子在挖坑栽苗的身影。教学时,该如何引导学生去读懂文意,领悟作者的表现手法,感悟老人的奉献精神呢?作为同课异构的课堂,该如何凸显不同的构思呢?我想,不管如何异构,要达到较好的效果,都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抓准教学的重难点,万变不离其中,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去突破它。于是,我首先确定了文章的重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奉献精神。通过品句子,谈体会,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下面,撷取课堂的一些片段,总结得失。【片段一】换个角度,揣摩体会句子: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师:老师不明白的是,这位老人都81岁了,走路都需要拄着拐杖了,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去城里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呢?生: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生:他在这里种了十多年的树,对这个地方有了深厚的感情。师:他是怎么想的?生:他可能这样想:这条山沟需要我,需要我不断地种树绿化。生:他想:我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片土地,让这里成为绿色的森林。生:他想:这里就是我的归宿。种树是我一生的选择,我无怨无悔。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走进了老人的心,能读懂老人对这片土地眷恋之情。【教学反思】这个语句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这位老人扎根山沟植树造林的决意,表现了他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当我将问题设计为“他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去城里安度晚年呢?”这种常规性的问题时,学生都只是说老人舍不得离开这里。于是,我换个问法“他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换个角度,站在老人的角度来思考,揣摩老人的内心世界,便更好地把握住老人对这片山沟的热爱之情以及无怨无悔植树造林。【片段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青山不会老。师:“另一种东西”指的是哪一种东西?请联系上下文来想一想。生:我认为是指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生:我觉得是老人在晋西北创造的奇迹。师:仅仅是指这片绿洲和奇迹吗?请大家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细细体会,往深一层去想一想。生:我觉得还指老人的精神。师:什么精神?生:绿化家园的奉献精神。生: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生:造福子孙后代的精神。师:是的。谁来把这句话表面的意思和内在的含义连起来说一说?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老人不仅创造了这片绿洲,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后代的奉献精神。师:所以文章最后写道:青山不会老。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生:学到这里,我明白了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老人的精神将会被这片土地上的子子孙孙传承,青山也必将长青。师:说得真好!老人的精神永垂不朽!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读读这几句话吧。 生:(深情地朗读)师:这是一位了不起的老人,让我们用崇敬的语气再读读这几句话吧。【教学反思】这个句子是全文的难点,理解了这个句子的含义,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老人的奉献精神,感受老人的高大形象。所以,在引导时,我采用了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先读懂这个句子表面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层层深入领悟到句子中所要表达的是对老人精神的赞美之情,理解“青山不会老”便水到渠成了。【片段三】写颁奖词,作总结,深化人物形象师: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不愧为“中国绿色使者”!让我们来为他写一份颁奖词。(生动笔,再交流)生:有一位这样的老人,他已经81岁了,面临着享清福与吃苦的抉择,老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老人用自己的勤劳与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他为绿化荒山作出了巨大的奉献。生:这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他不辞劳苦,让一片片荒山变成了绿林,用自己的勤劳创造出了一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有一个人,他每天不辞辛苦地找着铁铲,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爬上山沟去植树。15年来,无论女儿如何劝他,他也未曾动摇,为的是绿化家园,保护环境,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他还有宏伟的设想,他还要种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他就是老人×××。【教学反思】这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的一个总结性的设计。在备课时,我浏览了其他人的教学设计,大多数都用这个环节来结束,旨在深化老人崇高的人物形象。有的是这样问:“如果为老人塑造了一座铜像,你站在铜像前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心里话?”“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我想,如何把这个结课的环节表现得更有力度一些?如果抛出以上这样的问题,可能学生的表述会不痛不痒,可能会说:“老人,您太伟大了!我真佩服您!”“老人,你真了不起,竟然在险恶的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我要向您学习!” 而这些表述,都不是我想要达到的结果。设计一个什么问题,能让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老人形象的深刻认识更好地总结出来呢?我想到了这两年来电视节目中濒濒出现的颁奖节目,如“中国十大感动人物”“寻找中国最美山村教师”等等,每位受奖人物出场前,主持人必然会宣读一份专门为获奖人撰写的措辞精炼的颁奖词。我想,老人所做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绿色使者”。对,就授予老人“中国绿色使者”的光荣称号,让学生为他写一份颁奖词。这样一来,学生便怀着庄严的情感来下笔,结合课文的内容来抒写对老人的赞美,在流淌的文字中,老人的高大形象自然而然印在了学生的心中。能力的训练与情感的熏陶二合为一,实为妙哉!纵观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从让学生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创造的奇迹,到最后集中体会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时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当,情感体验层层深入。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学生自读自悟的氛围,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让学生由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想开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并在列数据的作用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表现手法方面作了有机的浸透,做到由“读”巧妙地迁移到“写”,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欠缺之处:1、整堂课教学节奏有些前松后紧,导致课堂时间不够,有些环节走了过场。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老人的奉献是多么的了不起。 2013年12月6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