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青山不老》公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奇迹的文章。(点击课件,出示奇迹二字。)齐读“奇迹”。2、是谁做了什么事创造了奇迹?(点击课件)翻开16课,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听清楚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3、谁做了什么事?创造了奇迹?师相机板书。◇抓住主要人物,借助文中关键词,主要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二、自读课文,感受“奇迹”。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指名回答。理解“劲挺、绿州”(2)出示句子:◇A、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B、“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C、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3)齐读为什么老师要把有的词变红色?(重读)小结:重读关键词,这就是平时要学习的重读关键词的方法,让我们的读书声音抑扬顿挫之美,让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句子的意思。
(4)指名读,评价:你读书有……(5)齐读(6)用这种重读关键词的读书方法来读2、3句,A、指名读后,你听出来他重读哪些词吗?B、齐读C、从这些重点词中你体会出什么?2、出示青山课件这样的青山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是很容易见到的,而作者偏偏称赞为奇迹。(点出:奇迹)它奇在哪里呢?只有弄懂了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奇迹。三、指导阅读,(一)1、自由读课文,讨论: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老师巡视,有的同学一边读书一边划,这个习惯好)2、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这是中国的晋西北A这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地方B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C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3、师生合作齐读三个句子4、体验中国的晋西北出示图片:干旱、霜冻、沙尘暴这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地方肆虐是什么意思?干旱、霜冻、沙尘暴……这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5、指名(小老师)读这是中国的晋西北这是这是中国的晋西北的过去,可是经过老人的改造之后。6、过去和现在对比读(两遍)(老师、学生分别引读)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体会到什么?(不能不感觉到作者称之为奇迹)7、快速浏览课文(二)创造这一奇迹的另一个背景情况,他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十五年里他过着怎样的生
活?(生答后◇)(1)他是一个瘦小的老头。(2)他65岁开始治理这条沟。(7)他已经81岁。(3)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4)与他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去世了。(5)曾与他一起治理这条沟的七位老人已经去世了五位。(6)三间房就剩下他一个人。重复学生的话,十五年里他过着怎样的生活?用一个词说,从哪里体会到他孤独?从哪里看出他艰苦?(艰苦、孤独……指导朗读相关语句。一个小组轮读(1-6)(男女生轮读)用深情、轻声、有感情地读——这是一片怎样的奇迹?◇A、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B、“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C、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这还是普通的奇迹吗?◇了不起的奇迹前面可以加个什么词来形容?(三)老人本该……他为什么要在这里坚持植树造林?书上哪些句子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后师出示句子(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2)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3)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4)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老人与什么,老人什么精神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此时青山◇还仅是代表青山吗?还代表什么?出示青山,不老四、总结:1、齐读课题:带着对老人的敬意,饱含深情地读课题。2、希望同学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环境。3、作业:请你展开想象,选择老人植树的一个画面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