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鲑鱼去旅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幽默微讽的文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细致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品味本文显现幽默文风、微讽态度的语言。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正确理解所谓“第三世界大肆扩张”的说法教学策略:1、指导预习学习这篇课文,仍要事先让学生自读单元“导言”,想想课文体现了“导言”的哪些道理。学生至少要读两遍,一遍朗读,一遍默读。朗读时,体会文章风格,学生应能感受到幽默讽刺的风格;默读时,大致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感情倾向,也就是对电脑入侵和宾馆服务水平的不满情绪的体认。还要注意作者的身份,这对理解本文有一定的帮助。2、理清课文思路。要求学生提纲挈领地说出所述事实的要点,这既是对课文的充分、细致的感知,又是对概括提炼能力的训练。全文所述事件大概可以分为:旅行购得鲑鱼→宾馆登记被困→腾出冰箱放鲑鱼→退房惊现巨额消费→事后被误会,受指责。伴随着这一段奇特的旅行经历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不平感受,他始而兴奋,因为买了一条熏鲑鱼;继而沮丧,因为入住宾馆遇到不顺;接着犯难,因为把鲑鱼存放冰箱“两进两出”;而后惊异,因为发现自己无意中“消费”了巨额食品;最后无可奈何,因为被人误解和指责。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旅行经历和感受,表达对电脑进入人类生活的忧虑,表达对服务行业人员素质低下的不满,表达对旅行生活的失望和无奈。3.理解文章的写作风格。学生在预习时已经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风格,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来,重要的是说出文章的幽默讽刺风格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出来的。当作者购得便宜鲑鱼,被告知在旅途中存入冰箱,他发出心言:“哈哈,那就试试吧。”轻松、幽默的语言,透露出极其愉快的心情。但这种愉快心情只是短暂的。当作者看到豪华宾馆的大厅睡着不少旅客,他心想:“我却以为自己撞见了义和团之乱时被困在北京的外国公使”。幽默之中还有一些讽刺意味。当作者与宾馆服务员沟通有困难,说道:“他惟一能说的那种语言,后来据我的人类学同事告诉我,是一种只通行于亚历山大大帝迎娶罗克姗娜时代喀非里斯坦(Kefiristan)地区的方言。”没有气馁,没有愤恨,只是用夸张的语言,幽默一下而已。当作者下楼去签单时,说:“乖乖!上头简直是天文数字!”面对巨额消费记录,心想:“多得足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照顾所有儿童防坏血病”。同样地表现出夸张和幽默的态度。当作者要求找“律师”,服务员听成要“鳄梨”(在英语中,律师与鳄梨发音相近),既显出对方荒诞、素质低,又显现作者带微笑的讽刺。另外,文章最后一段话中的“湖吃海喝”“揩油老手”“勒令”“今后要少喝酒”等,字里行间传达出无可奈何的心情和苦笑的表情。4、评价迁移,合作探究。(1)开篇简短数语,在章法上起什么作用?(2)如何看待作者对“电脑入侵”社会生活的看法?(3)如何看待所谓“第三世界大肆扩张”的说法?(4)旅行是愉快的,但也时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不论是愉快还是不愉快,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和智慧的启迪,你能谈谈你的旅行见闻和感受吗?最好说出一些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自主阅读课文第1课 难忘的经历本文描写了作者拜访阿尔贝特·施韦策的经历,讲述了这位人道主义教士的传奇故事,表达了对这位英雄人物无比的崇敬和热爱之情。教学策略:1.让学生通读课文,归纳概括施韦策的人物形象。
文章主要描写阿尔贝特·施韦策这个人物,一方面介绍他的生活经历,一方面展示他的人格品质。前半部分叙述施韦策的不同寻常的经历,后半部分描写作者亲眼所见施韦策的形象。让学生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可归纳概括施韦策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气质修养、道德品质作为:睿智、多才;坚毅、执著;平和、优雅;纯洁、高尚。他是理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是仁爱精神、宗教精神和赎罪精神的体现者,总之,种种优良的品德都体现在这位“英雄”人物身上,在作者眼里,施韦策是一个完美的人。2.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施韦策地叙述描写中的感情倾向。本文在描写人物和环境的同时,还穿插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既写施韦策的故事,又借这故事表达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表达对时代、社会的看法。文章开篇就是一段议论,既是解题,也是先作一铺垫,渲染一种特别的气氛;接下来作者写自己参观两处教堂的感受,是“飘然向上”“心旷神怡”的感受,是“对上帝的陶醉”,以及“自己彻底被迷住了”的感受,这种感受带给本文以庄严、欢快、激情的氛围;下面写拜访施韦策教士,作者转述公众对教士的崇拜、歌颂的态度,其实也是作者自己的态度和看法的显现;再往下叙述施韦策的成长经历和奋斗经历,除了表达崇敬的心情之外,似乎还透露出一种悲悯的情怀,一是与施韦策一道为非洲大陆的人民悲悯,为他们所遭受的疾病之苦和文明的白种人所犯下的罪行而悲悯,二是为施韦策的理想主义的义举屡试屡踬而悲悯;接着写与施韦策面对面交流时的感受,作者感到“这儿是一种力量的中心,这种力量我们是看不见的”,“典范的力量实际上比所有的教条与言语更具威力”,更重要的是在返回科尔马的旅途中,产生复杂多变的感受,先是因为拜访施韦策而“对最令人厌恶的时代又觉得有了依赖感”,可是当听到车厢外报的站名,想到残酷的战争对人类的伤害时,“不禁又沮丧起来”,其中的理性思考是:施韦策的人道主义、和平主义既为时代所需要,又为时代所不容。因此,本文的叙事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既是一篇人物故事,又是一篇采访随感录。3.感受本文的“欧式”语言风格。本文显现作者惯常的语言风格,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华彩、流丽、繁富。写感觉务求精确、细腻,从不同角度反复地写,强化读者的印象,以致句子很长,单句、复句重叠,句子内各种成分重叠,“欧化”特点鲜明。例如,“用自己的力量,在赤道非洲,为最最贫穷的人,为最最孤独的人,为千百万饱受睡眠病和其他热带疾病折磨的久病不起的黑人,建立一家医院”,句子主要成分只有“建立一家医院”这样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此前都是修饰性的状语,这些修饰成分,起到了加大语言信息量、充分表达主观感受的作用。另外,文章中还有许多精警的语句,可以找出来认真品味,如:
“因为,强大的道德能量放射了出来,正如磁体使废铁产生磁性一样,勇于献身的人具有一种力量,它能使一般麻木不仁的人培养起勇于献身的精神。”“艺术则关于专断地、但却十分出色地剔除我们的一切人间烦恼和政治上的一切恶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