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
伯牙鼓琴图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卒:通“猝”,突然。操:琴曲。逃:隐藏。阴:山的北面。造:创作。穷:穷尽。援:拿,拿过来。于:在。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悲伤,于是拿过琴来弹奏。开始弹奏大雨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能点明他的情趣。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弹琴时心里所想到的一样。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琴声呢?”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山高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悲伤,于是拿过琴来弹奏。开始弹奏大雨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能点明他的情趣。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弹琴时心里所想到的一样。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琴声呢?”译文参考
合作探究1、文中如何写钟子期善听的?又是如何写伯牙善鼓琴的?知音难得,知己难求。(要倍加珍惜)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和启示是什么?伯牙善鼓琴:心中想什么就能弹什么(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善听:伯牙弹什么,钟子期就能听出什么(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合作探究(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合作探究4、你知道从文中可以概括出什么成语吗?现在喻为什么?A、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5、你还知道那些交友的名言?高山流水(遇知音)比喻好听的音乐或遇到很好的知音。
练习巩固游于泰山之阴止于岩下吾于何逃声哉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字。伯牙善鼓琴(1)善善哉,洋洋兮若江河。(2)于善于、擅长好介词,在介词,在介词,在
练习巩固(3)之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字。钟子期必得之乃援琴而鼓之游于泰山之阴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子之听夫2、解释下列通假字的意思。卒逢暴雨(结构助词,“的”。代词,代伯牙的心意。音节助词。通“猝”,突然
练习巩固3、翻译下列句子。(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心悲,乃援琴而鼓之。(3)钟子期辄穷其趣。(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钟子期就能领会(点明)他的情趣。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弹琴时心里所想到的一样。心里悲伤,于是拿过琴来弹奏。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
拓展延伸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课堂小结
《金匮要略》与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概述主讲牟慧琴
《金匮要略》概述一、学习金匮要略的目的二、概述《伤寒杂病论》与《金匮要略》三、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
一、学习《金匮要略》的目的1、了解汉代以前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及成就,为中医学发展奠定基础。2、认识原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所具有的很高实用价值,以及对后世临床医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3、掌握其中理、法、方、药的意义和临床辩治杂病的方法。
二、概述《伤寒杂病论》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1、《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理法方药完备的中医学专著。其中完备的论述了伤寒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症状变化、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完备的论述了诸多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症状变化、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包括诸多疾病的预后。
2、《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学术成就,系统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外感六经辨证论治(法)思维模式;内伤杂病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法)思维模式;辨病结合辨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3、《金匮要略》分门别类,论述不同类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如风湿类疾病;如呼吸类疾病;消化类疾病;虚劳类疾病;消渴类疾病;水肿类疾病;痰饮类疾病;关节病类疾病;妇科病等等。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伤寒论》前十卷,论伤寒《金匮要略》(后六卷)现在是二十二篇,论杂病(内伤杂病)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伤寒论》完备论述了伤寒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症状变化、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伤寒外感病的变化以六经变化为规律。《金匮要略》完备论述了40多种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症状变化、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包括诸多疾病的预后。内伤杂病的变化以脏腑经络为变化规律。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病位不同,认识方法不同。
伤寒外感及经络:内伤经络受邪传脏腑外感(病)表证即外感邪气侵犯人体,正气抗邪在体表产生的病证,病位浅。即外感表证。经络病(表证与脏腑之间变化阶段的病证)是外感病邪由表渐进入里,经络、甚或脏腑的变化阶段;是脏腑病的前期阶段;此阶段病证的辩证方法,应用六经辩证方法。脏腑病是脏腑气血虚损、外邪损伤脏腑、脏腑不足而邪气入内、阴阳失调、内生邪气瘀阻气血运行所导致的疾病。体表经络联系体表与脏腑脏腑
外感内伤疾病分类意义分类疾病为外感病;经络病;脏腑病。其意义在于区别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外感病轻,其次经络病;脏腑病最重。经络是连接体表与脏腑的通道。体表病未愈渐及经络的阳经、阴经为病情加重。经络病渐及脏腑为病情加重。反之为向愈。体表证经络变化证脏腑证
一)内伤杂病的概念:1)杂病与伤寒外感病有别。伤寒以感受外邪,疾病卒发而邪势盛;脏腑气血充盛。病变规律,以六经变化为特征;治疗以攻邪为主。2)杂病指五脏、六腑、经脉疾病。杂:五脏生理功能各不相同,病理变化复杂;邪气类型不仅有外感邪气、七情影响、内生邪气;脏腑、经脉,阴、阳、气、血,各有不足虚损;病发规律,以脏腑经络变化为特征;治疗扶正祛邪为主。
杂病解:相对单纯外感疾病来说:外感疾病是邪气由外感的疾病。无论邪气的性质如何,均为外感。中人表浅:体表、经络。杂病:由于脏腑不足,而感受邪气(外感、内伤);或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疾病.病位有浅有深:有外感邪气在肌肉关节者,如湿病;有五脏病等等。病有在脏腑、经络不同有内伤七情邪气感人者:如惊悸病,百合病有内伤自生邪气淤阻气血者,如痰饮,胸痹,腹满
二)《金匮要略》发展沿革1、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2、散佚后,西晋·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十卷,杂病部分未见。3、发现者,北宋初期,由王洙发现《金匮玉函经》。4、整理者,北宋林亿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书名含义:《汉书·高帝纪》:“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素问·天元纪大论》:“著之玉版,藏之金匮。”匮:古字通“柜”。金匮=金柜要略:要—重要,精要。略—大致,大体。须要宝藏的非常重要的著作。择其要,略其粗。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曰“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
宋代孙奇、林仡校订,确定名称《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金匮要略方论》逐方次于症候之下,便于仓促之间应用
《金匮要略》目录绪言脏腑经络先后病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中风历节病疟病血痹虚劳病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奔豚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腹满寒疝宿食病五脏风寒积聚病痰饮咳嗽病消渴小便不利病水气病黄疸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疮痈肠痈浸淫病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妇人妊娠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主要内容共计22篇
三)《金匮要略》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疗经验1、平脉辩证、脉证并治、辨病结合辩证论治。《淮南子·泰族训篇》“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厭息脉血而知病之所生也”。《素问·方盛衰论》曰:“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腑)度俞,度阴阳气尽,度民,君,卿。”强调诊病必先诊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诊病重视脉法的观点,著述专篇论述脉法:《平脉法》、《辩脉法》;《伤寒论》《金匮要略》脉证并治
脉证并治举例举例:《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举例:《金匮要略·湿病》第十四条:“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四)《金匮要略》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实用价值。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被历代医家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以及治疗杂病的典范。方剂205首,90%被收录在常用方剂学中。整体观认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法。完备的论述了40多种内伤杂病的认识及治疗。
四)《金匮要略》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实用价值。1)病因理论,三因学说。2)病机理论,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的病理基础3)诊法理论,四诊和参,诊外而揣内。4)治则理论,先治表,后治里;表里同治。先治卒疾,后治痼疾;5)疾病认识理论(内科、外科、妇科病)6)205个方剂的配伍与应用。
理、法、方、药,悉备:1)整体观的认识疾病方法(病因、病机、变化、治则、调护)2)四诊和参的诊病方法3)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方法4)药物炮制、剂型制备、与煎服方法
中药方剂内容:1)方剂:共载方205首,2)中药:用药约155味。3)治疗方法:上述丰富的内容中,治疗手段除使用药物外,针灸,饮食疗法,并重视临床护理。4)药物治疗在剂型方面:内服药剂:汤、丸、散、酒。外用药剂:薰、洗、坐、敷(纳药鼻中)。5)详细记载了药物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方法和药后反应。
后人对《金匮要略》的评价1、方书之祖2、医方之经3、治疗杂病的典范4、迄今没有被任何科学成果所取代此即此书的医疗价值
五)《金匮要略》对后世临床医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1、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杂病的诊疗体系。是内伤杂病的诊治典范2、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3、辨病结合辩证的诊疗依据是脉证并治。4、认识疾病病因病机病证的方法依据整体观。
本书对后世临床医学发展的意义1、奠定了内伤杂病的诊疗模式,为临床医学发展有重要意义。某某病脉证并治诊疗模式:诊断疾病;辨证分型;分型论治;治疗禁忌。2、其中辨病的模式,为开创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俱有深远影响。
举例杂病与现代医学疾病认识比较。《金匮·湿病》与西医风湿关节炎;《金匮·中风病》与西医中风病;《金匮·历节病》与西医类风湿关节炎;《金匮·胸痹病》与西医冠心病;《金匮·消渴病》与西医糖尿病;《金匮·咳嗽上气病》与西医哮喘病;《金匮·肺痈病》与西医肺脓疡疾病;《金匮·百合病》与西医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金匮要略》对中医理论的贡献1、在理论方面:《金匮》继承《内经》整体观的思想,把整体观的思想具体应运于病因、病机、诊病、予防、治则等方面,将其系统化。1)病因方面:天人一体;人本身为一整体:2)病机方面:天人一体;人本身为一整体;五脏为一整体;3)治则方面:天人一体(湿痹,18条);人本身为一整体;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先治其紧急;病在脏,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2、在临床方面:张仲景首创辩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思想。1)病的概念:病是由一定病因、病机、发病部位、临床症状、治疗原则、病理变化、发展规律、预后、主治的方剂和药物。即一整套相互关联一系列因素组成。这一系列因素都是相对固定,不能改变,尤其是前5项在相同疾病中不可变化,否则,疾病则产生变化。
2)证的概念:证是一定病机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组症候群。证,要受不同的病因、病机、病位影响而变化。不同的病因,可引发类似相同的症候群,故可以用相同的方剂治疗,例如风水表虚证与风湿表虚证,俱用防已黄芪汤为治。
3)病与证的区别:病是指一定病因、病机引发相应病理变化、俱有一定发展规律、预后,俱有相应治疗原则、主治的方剂和药物的全过程。证是疾病某个阶段的一组症候群。病与证的关系,以纲、目,比喻最为确当,病如同纲,证如同目,则可处方用药,针对性治疗。
六)《金匮要略》辩治杂病的方法认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症状变化、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包括疾病的预后。依据辨病结合辨证的方法:首先认识疾病,依据该病的病因、病机、病证,确定诊疗的原则和方法。
三、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1、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是把握疾病的深浅层次与阶段性——病在脏腑为深为重,在经络者为浅为轻;把握疾病的阴阳属性为治疗依据的辨证论治方法;把握疾病的轻重,转归的一种诊断思想。2、诊断脏腑与经络的病位层次,从而确定疾病轻重,转归的疾病诊断依据。
三、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1、依据脉证认识疾病1)认识病位的方法:病发脏腑者,症状反复,固定不移;病发经络者,症状可见脏腑功能异常,但是病发卒然,变化不定;2)判断疾病轻重:病发脏腑者深重,病发经络者轻浅。3)判断病因的方法:从正邪两方面考虑……4)判断病机的方法:阴阳失调……5)预后判断
辨病结合辩证的辨证论治方法1、相同病因所导致的不同病机、病证,辨证论治方法,以脏腑经络为思维模式,辨证论治。2、相同病因、病机、导致的一种疾病的不同证型,以脏腑经络为思维模式,辨证论治。
相同病因导致不同病机、病证辨证论治杂病以脏腑经络的脉证表现为依据:1例:主诉:患者生气二天后,胸胁逆满,嗳腐吞酸,口苦,不思饮食,大便难,三天未解。随就诊。查:脉象:弦滑数,舌红苔薄黄。分析病理:病因——七情:怒病机:怒伤肝,肝病传脾(病位在肝及脾胃失和降)。以上症状为肝与脾及胃的病理变化和脉证表现:
1)诊断方法:用脏腑经络生理的认识方法比对病理现象为杂病诊断方法: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胃主和降肝的病理现象:大怒伤肝,肝失疏泄,肝经所过之处,肝脉瘀阻,胀满疼痛,胸胁逆满;脾的病理现象:脾失运化,脾脏所主部位出现脾胃运化失调表现: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诊断:胁痛:肝病传脾,肝胃失和型。
2)治疗方法——辨证论治以辨病结合辨证的认识方法辨证论治。病在肝,证为肝郁不舒,脾虚胃热(脾虚受肝之影响而运化无力,导致胃失和降)。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处方:柴胡10g黄芩15g香附10g黄连6g青皮10g半夏10g白术15g山药15g茯苓10g焦三仙各10g甘草6g
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1、病在脏2例:患者生气后,症状见胸胁逆满,脘痞,不思饮食,疲乏身软,腹胀。脉象:弦细数,舌红黯苔白腻。分析病理:病因——七情:怒病机:怒伤肝,肝病传脾(病位肝病及脾)。以上症状为肝与脾的病理变化和脉证表现:
1)诊断方法:用脏腑经络生理的认识方法比对病理现象的诊断方法,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肝的病理现象:肝失疏泄,肝经所过胸胁逆满,脾的病理现象:脾失运化,脾胃运化失调表现:脘痞,不思饮食,头晕身软,腹胀疲乏。脉象:弦细数,舌红黯苔白腻。。诊断:胃病胃胀肝病传脾,肝郁脾虚型
2)治疗方法——辨证论治以辨病结合辨证的认识方法为辨证论治的方法。病在肝,证为肝郁不舒,脾虚不运(脾虚受肝之影响而运化无力,脾失升清之能)。治疗: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处方:柴胡10g黄芩15g香附10g薏苡仁30g白术15g山药15g黄芪30g党参15g茯苓10g炒麦芽10g甘草6g
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2、病在经络3例:患者生气后,症状见四肢厥逆,疲乏身软休息后,症状消失。3天后,仍然疲乏,四肢无力,四肢厥冷,饮食尚可。随来就诊。脉象:弦滑数,舌红黯苔薄白。分析病理:病因——七情:怒病机:怒伤肝,肝病传脾,气滞血瘀。以上症状为肝与脾的病理变化和脉证表现:
1)诊断方法:用脏腑经络生理的认识方法比对病理现象的诊断方法,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四肢;肝的病理现象:肝失疏泄,气虚气滞脾的病理现象:四肢厥逆,疲乏身软。脉象:弦滑数,舌红黯苔薄白。。诊断:肢厥肝病传脾,气虚气滞型。
2)治疗方法——辨证论治以辨病结合辨证的认识方法为辨证论治的方法。病在肝,证为肝郁气滞,四肢厥逆。治疗:疏肝解郁,温通经脉:或者导引吐纳。处方:柴胡10g黄芩15g香附10g薏苡仁30g桂枝15g白芍15g山药15g黄芪30g茯苓10g生姜30g甘草6g
依据脏腑经络思维模式分析病情轻重例三病位在四肢,病情轻;病程短。疗程短。见效快。例二病位在脏腑,病情重;病程长。疗程长。见效慢。例一病位在虽然在脏腑,属于实证,病情相对轻;病程短。疗程短。见效快。
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2、相同病因、病机、导致的一种疾病的不同证型,以脏腑经络为思维模式,辨证论治。
举例湿病:特征性诊断脉症1、湿病以恶寒发热、或不发热、全身肌肉疼痛、关节红肿、热、疼烦,身重为特征;脉象沉细。
湿病原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15)
原文分析:1、湿痹:湿为有形,产生实邪痹阻不通的病理。2、湿病:素体脾虚不健运,有内湿停留;易招致外湿,湿性易留关节,形成内外合邪之证。以脉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主。3、解“烦”:谓关节疼痛而烦动的特征。4、湿家病的特征: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提示湿家病为脾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即为脾病明证。
病因病机及治则:病因:外邪:外感湿邪,兼挟风寒。体质:脾虚失健运,湿自内停。病位:肌肉、关节。病机:湿邪痹阻阳气:阳郁,症状见发热、红肿湿邪痹阻经脉:经脉不通则痛;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日久阳虚寒盛。主证:恶寒、发热、身重、骨节疼痛而烦。治则:健脾除湿
诊断与治则依据:1、病因病机:由脾主四肢、肌肉,脾虚阳气不足;易于感受外湿,或兼受风寒,侵袭肌表,流注关节,阻痹经脉气机而成;症状见四肢肌肉关节烦痛;阳气愈虚,病证渐进性加重:症状见:“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骨节痛烦摰痛,不得屈伸”。2、治疗原则:健脾除湿。治法:分型论治。3、转归:湿去脾充、经脉气机通利、疼痛消失为痊愈。
主症分析:“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邪由外感湿痹:关节疼痛而烦:湿阻阳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脾虚不健运,湿趋大肠。脉沉而细―沉脉主里虚,细为阳气经脉淤闭。★湿邪外袭,本应脉浮,却见脉沉:病属内伤。治法:发汗、利小便、温通经脉。选注:叶天士《温热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辨证论治:1、肌表寒湿证原文:19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19)
寒湿在表表实证: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麻黄加朮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朮四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风湿在表表实证: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在表表气虚证: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朮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风湿在表表阳虚证:原文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23)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朮附子汤方:白朮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朮、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在表入里,表里阳虚证:24条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4)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白朮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桂枝四两(去皮)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湿病发展转归:1、湿淤阳气则热;2、湿兼寒则痛甚;3、湿日久伤阳气:伤气则气虚不固,多汗;伤阳则生内寒,疼痛甚,并且不能自转侧;伤阳甚则表里阳虚,“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4、脾愈虚,湿愈盛,病证渐进加重。
《金匮要略》同病异治此即相同疾病,不同治疗,而治疗原则相同,病因相同,病机相同。
依据脏腑经络思维模式分析病情轻重19条,头痛鼻塞,是九窍不通,属于四肢血脉病变,轻浅。20条麻黄加术汤证,症状反映明显剧烈,属于实证;21条麻杏薏甘汤证,症状反映明显剧烈,并且有发热,属于实证病位更表浅;22条防己黄芪汤证,症状反映明显剧烈,但是有汗出证,属于表虚证;比较桂枝附子汤证虚证轻;而甘草附子汤证虚证最重。
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3、不同原因可导致相同病证,治法不同。不化规律不同。
不同原因可导致相同病证,治法不同例如:某个人经常出现胃脘疼痛,与何种原因关系密切。如感冒胃脘疼痛;生气胃脘疼痛;饮食不节胃脘疼痛;寒饮逆犯胃脘疼痛呕吐等等(感寒寒邪直中,寒凝疼痛;生气疼痛,怒伤肝,肝郁犯胃疼痛;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积食不化,瘀阻经脉;膀胱蓄水,小便不利,寒水逆犯胃疼痛。)辨证为病在胃脘,与五脏相关。
据脏腑经络思维模式分析病因确定治法感冒胃脘疼痛;脾胃气虚,感寒寒邪直中,寒凝疼痛;治法:芳香化湿,醒脾散寒止痛。生气胃脘疼痛;生气疼痛,怒伤肝,肝郁犯胃疼痛;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止痛。饮食不节胃脘疼痛;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积食不化,瘀阻经脉;治法:健脾利湿,和胃止痛。寒饮逆犯胃脘疼痛呕吐;脾胃气虚,膀胱蓄水,小便不利,水无出路,寒水逆犯胃疼痛。治法:利水祛湿,和胃降逆止痛。
病证有别此即现代内科学“同病异治”,此谓多元化病因,导致相同症状。而非相同疾病。即可辨证论治相同疾病,必须病因相同,病机相同,治疗原则相同。由此可见,张仲景辨病结合辩证的方法,与现代中医的病证诊断中的辨证论治有区别。
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3、判断人体正气虚实脉症的方法:反映剧烈为正气盛,病位在表而反映剧烈的为正气盛。反映虚缓为正气弱,病位在里而反映邪气为主的为正气虚。
病位在表而反映剧烈为正气盛伤寒:恶寒发热(寒多热少,热多寒少,恶寒无汗,脉浮紧,)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身体疼痛(痉项强,头痛,体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伤风:汗出恶风,翕翕发热,啬啬恶寒,淅淅恶风)脉浮缓;鼻鸣干呕。喘咳或胸满。
病位在里而反映邪气为主的为正气虚脉微细,但欲寐。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汗出,咽痛,吐利。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风湿在表表阳虚证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
血痹病脉证比较病位深浅血痹病阴阳两虚重证: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2)血痹病阴阳两虚轻证: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1)
总结虚实治法依据:1、在虚实夹杂疾病中,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疗方2、扶正祛邪的依据是人体正气的强弱:正气强则以祛邪为主;反之:正气弱则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太阳表实证: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太阳表实证兼烦躁,大青龙汤证;上加姜枣石膏兼干呕、喘咳、下利,小青龙汤证;太阳经证,项背强几几,无汗,葛根汤证;太阳腑证;小便不利,五苓散证;
正气弱则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附子汤。寒湿身痛下利证:真武汤。下利证:白通汤。利不止而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病吐利证:吴茱萸汤。干呕,四逆汤。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在表表气虚证)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风湿在表表阳虚证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
总结总之依照脉证表现来把握其规律性:恶寒发热,往来寒热为表征;症状游移变化不定为经络证;症状固定反复发作为脏腑证。
思索问题邪气性质、特征、侵犯途径,易于把握。正气强弱把握困难。并且是治疗处方变化的依据。因此这是临床比较困难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