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6.月光曲授课时数2课时时间2008年12月6日设计要素设计内容教学内容分析文章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纯熟、清幽、陶醉、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3、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4、体会实在的事物与之引起的联想相结合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的博大高尚的情怀。学情分析学生没有听过《月光曲》这首著名的钢琴曲。也不了解月光曲的时代背景。为此,在教学预设中,怎样激发学生对《月光曲》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我在设计本课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设计表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情怀。教学难点难点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法。解决办法充分阅读,分辨实写与联想,比较阅读,体会作用。教学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以读读、议议、体会、想像、说写当作最基本的手段,使学生能从文中找到并理解.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用书、与课文相关的影视资料板书设计26、月光曲听:弹琴面对大海贝多芬谈话皮鞋匠月亮升起陶醉(同情穷人)弹:弹一曲盲姑娘刮起大风谱曲又弹一曲(好像)卷起巨浪记月光曲(实写)(联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媒体使用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以《月光曲》为背景音乐,导入:在国外,有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都是反映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他的音乐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直到现在仍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他就是贝多芬。对于贝多芬,大家知道多少?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以《月光曲》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对贝多芬资料的交流也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二、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带。2.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3.填空练习:《月光曲》是首什么样的乐曲?谁在乐曲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出示:“()曲”。4.小结。1.对照课本听录音。2.概括文意:写的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3.通过填写句子,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是一首优美的乐曲。4.进一步了解贝多芬。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为变序教学作准备。三、细读第9自然段,感受音乐意境。1.播放《月光曲》。2.提问:你们从曲中听出了什么?3.导入:课文哪部分写了兄妹听曲时的感受?4.提问:在这一部分,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5.组织交流: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6.指导朗读。7.播放音乐,让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1.闭目聆听。2.自由发言。3.找出课文第9自然段。4.指出“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看妹妹……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5.联系上下文,分析哥哥产生联想的原因。6.将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7.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和画面的美。通过欣赏《月光曲》,充分体验作品中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再去探究作品的创作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与音乐家和文章作者的情感交融。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媒体使用一、回读全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过程。1.让学生自读课文前半部分,思考:贝多芬为什么会创作出这么美妙的音乐?2.全班交流第—个原因:“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重点指导下列语句:(1):“这首曲子真难弹哪!......那有多好啊!”(2)“是啊……一定给你买一张票。”(3)!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4)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可让两学生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其他学生将自己当做门外的贝多芬。(5)小结: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3.全班交流第二个原因:“盲姑娘懂音乐,真心喜爱贝多芬的乐曲。”重点理解:(1)让学生读姑娘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2)启发思考:贝多芬没有回答妹妹的话,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1.先自读课文前面的内容,探析贝多芬创作经曲的过程,再小组讨论。2.由第3自然段兄妹的对话人手加以体会。(1)认识到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却没机会听贝多芬亲自演奏。(2)感知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贫穷,无法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也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妹妹听一回贝多芬的弹奏。(3)认识到妹妹是在安慰哥哥,她的内心其实对音乐会充满了渴望。(4)学生二人分角色朗读,其余人听,听者心中生起同情之心,从而认识到正是这对话使得贝多芬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5)感受贝多芬热爱劳动人民的心。3.从第6、7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中体会盲姑娘对贝多芬音乐的喜爱。(1)朗读姑娘的话,读出坚定、激动的感情。在教师的点拨下认识到姑娘对贝多芬非常喜欢且用心研究过他。(2)作换位思考,将自己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抓住促成《月光曲》形成的三点原因——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当时的环境——同时也就抓住了本文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盲姑娘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加上适宜的环境,最终促成了享誉世界的《月光曲》的诞生。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媒体使用一、回读全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小结: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让贝多芬深受感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4.全班交流第三个原因:“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重点指导:(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2)“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3)“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5.小结置于贝多芬的位置,体会其心理。4.由“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展开分析,把写环境的语句划下来,分句体会。(1)仔细品味“幽静”,认识到贝多芬走进茅屋是有客观原因的,这个夜晚也是个适合创作的夜晚。体会作者进行环境描写的作用。(2)由这段描写得知这是一个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妹妹在弹琴,同时也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正如先前兄妹俩的对话中所体现出来的那样。(3)想象画面,将自己置身其中,感受贝多芬的心理。5.感受贝多芬创作乐曲的必然。二、回归整体,感情朗读。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2.指导朗读,注意:(1)除了风起浪涌的那段描写外,其余部分均是徐缓、抒情的基调。(2)要通过朗读把人物感情变化的层次准确地表达出来。1.讲述创作过程。2.朗读全文,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相应的语调和节奏。3.配合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读、赛读等。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人物的心灵美。三、拓展训练。1.启发想象,引导写作。2.组织讨论:既然关于《月光曲》诞生经历的故事是个传说,为什么会在民间广泛流传呢?3.播放《月光曲》。1.想象情景。2.引导学生明白贝多芬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因而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3.再次聆听《月光曲》。培养学生潜意识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图教学设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