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多吟咏月光的名篇佳作:
不仅诗人们吟咏月光,音乐家们也赞美月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贝多芬,感受一下他心中的月光!
19月光曲bd.kuwo.cn/yinyue/19459374?from=baidu
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钢琴曲《月光曲》的创作经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体会。了解贝多芬思想感情所发生的变化,感悟音乐的魅力。(重点)3.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体会艺术之美。(难点)
知识备查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28岁时,贝多芬的听力开始减弱,50岁时双耳失聪,仍坚持创作。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对欧洲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
幽静蜡烛谱写陌生茅屋纯熟清幽琴键微弱陶醉苏醒飞奔记录恬静入场券莱茵河陌生人盲姑娘霎时间微波粼粼波涛汹涌我会读
恬静——安静这两个词都有表示心里平静的意思。不同的是,“恬静”往往用于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表露出一种平静的神态;“安静”除了表示心理活动,还可以用来描写环境没有声音的干扰。(1)夜深了,周围()极了,一切都再沉睡中。(2)姑娘那()的脸上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安静恬静
幽静——清幽两者都有表示环境很静的意思。不同的是,“幽静”是优雅寂静,“静”有安静的意思;“清幽”是秀丽而幽静,“清”含有秀丽的意思。(1)春天的樱花公园,()的林中小道上不时走过三三两两的游人。(2)这片树林远离大路,树木茂盛,显得很()。清幽幽静
苏醒——觉醒这两个词都指醒过来,结束了原来好像睡着一样的糊涂状态。但“觉醒”指觉悟,用在思想上,表示认识问题从不清楚到清楚;“苏醒”原来的意思是昏迷后醒过来,指人失去知觉后得到恢复。也可以像课文中那样,用来描写出神后的清醒。(1)在巨大的教育攻势下,他终于()了,向人民政府交待自己的罪行。(2)他刚()过来,就忙问:“那些书受损失吗?”。觉醒苏醒
边朗读边思考:1、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想一想:这篇课文怎样划分层次?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课文解读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第一部分(1):简要介绍贝多芬,并点名他创作《月光曲》的故事是一个传说。第二部分(2):叙述故事的缘起。
第三部分(3-7):运用3轮对话叙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具体背景。{一、皮鞋匠兄妹俩的对话二、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三、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第四部分(8-9):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第五部分(10):叙述故事的结局,照应开头。
学习第二部分,思考:故事是怎么发生的?贝多芬散步时听到茅屋里传来时断时续的琴声,恰巧是自己创作的曲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2)弹奏者没把握好这曲目(1)这首曲目难度大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思考:她真的只是“随便说说”吗?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一下
我认为妹妹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是()意思?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我根本就不想听音乐会。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C、妹妹在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选择:C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①贝多芬在琴声的吸引下走进茅屋,听见屋里兄妹二人的对话。通过对话,他感受到兄妹二人对音乐的热爱,哥哥对妹妹的歉疚、妹妹对哥哥的宽慰也让他十分感动,因此他会走进屋去弹琴给盲姑娘听。②弹完一曲后,盲姑娘能从中听出纯熟和深情,并大胆猜测弹琴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可见双目失明的她对于音乐不仅仅是热爱,而且有着很高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这打动了贝多芬所以愿意再弹一曲。思考探究?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比喻把月光比作银纱,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烘托出了此时茅屋中温馨而浪漫的氛围。写明了创作《月光曲》的具体情境。学习第四部分,思考问题:
1、阅读第9自然段,用“___”划出实写的句子,用“”划出兄妹联想的句子。2、读一读联想的部分,想一想课文描绘了怎样的三幅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段话是皮鞋匠的联想,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海面上“洒满了银光”。此时的音乐是舒缓轻柔的。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到“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此时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
第三幅:从“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到“朝着岸边涌过来”此时音乐定是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盲人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思考:怎样理解“她仿佛也看到了”?
这是皮鞋匠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思考:“陶醉”一词说明了什么?“陶醉”表明兄妹俩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阅读第五部分,思考一下
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课后思考探究:你认为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一是高超的音乐天赋,二是对底层人民的悲悯情怀,两者缺一不可。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另外当时月照茅屋也提供了适当的情境。
拓展延伸本文通过记叙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突出了音乐的无穷魅力。那么,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感悟?我很佩服文中的那个盲人姑娘,她虽然失去了光明,但却仍然执著地热爱音乐,用自己的心和耳朵捕捉音乐的旋律。
板书设计
写作点拨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由事物引发的,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联想
1.联想必须建立在客观存在的见闻的基础之上。2.联想要合理,与表现主题有关,为突出主题服务。运用方法:
随堂演练1.看拼音,写词语。wānqūyuèshēnɡtiánjìnɡbōɡuānɡlínlín()()()()弯曲乐声恬静波光粼粼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课文详细描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主要运用_________的方法详细描写了琴声,表现了贝多芬高超的技艺。散步感动弹奏联想
3、拓展阅读。写月的古诗:1.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清]袁枚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
课后作业1、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2、继续搜集贝多芬的其他作品并欣赏。
读后感受到了贝多芬高超的琴艺,实在令人折服。也感受到了贝多芬的琴声带给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他们可能想到了自由光明的天地和美好的景象。
3.背诵第九自然段,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点拨:背诵时要以“月亮升起的过程——海面上的变化——人物的表情”为线索,这样有助于记忆。“静静地听——月亮升起来——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朝着岸边涌过来——月光照在恬静的脸上——仿佛也看到了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