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霍山县城西小学徐红卫◆教材分析《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2.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把句子在头脑中转换成画面,在用语言描述出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1、歌曲《月光曲》。2.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生:喜欢。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音乐,你们要认真听,听完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播放乐曲《月光曲》)生听音乐,说感受。 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它叫“月光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贝多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关于这首曲子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6课《月光曲》来了解一下。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6课,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个美丽的传说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要想办法弄明白。并想一想:《月光曲》写的是什么事。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认读词语 谱写 幽静 蜡烛 失明 纯熟 陌生 清幽 琴键 陶醉 飞奔 记录 莱茵河 霎时间 微波粼粼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写的。从这段里获得什么信息?(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叙文的四要素。)2.我能理清课文思路。如果把文章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四部分来分,该怎么分?每部分写得是什么?发生(2--3)发展(4=5)高潮(6-9)结束(10)3.填空:(1)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2)《月光曲》一文的描写抓住了两条人物感情变化的线索,一条是盲姑娘感情发展,对听演奏的(渴望、急切)——听了演奏的(激动、兴奋)知道贝多芬的——聆听《月光曲》的(陶醉);一条是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对兄妹俩的同情),表达了(遇到知音的激动心情)。
4.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1.故事是怎么发生的?贝多芬散步时听到茅屋里传来时断时续的琴声,恰巧是自己创作的曲子,引起他的注意。2.“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1)这首曲目难度大。(2)弹奏着没把握好这曲目。(3)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3.贝多芬又听到谁和谁的对话,把对话部分用“______”画下来。4.通过对话你了解了什么?(1)兄妹俩很贫穷。(2)妹妹只是听过这曲目,所以弹奏不好。(3)妹妹渴望听一次贝多芬弹奏一曲。(4)他们兄妹俩热爱生活热爱音乐。5.盲姑娘真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对哥哥这么说?“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她哥哥的劝慰。她怕哥哥因为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卷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其实她很想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这表明盲姑娘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6.默读思考:(1)贝多芬听到兄妹的对话有什么对话?推开门,轻轻地走进去。(2)这个家庭是贫穷的,你能找出哪些语句说明这个问题?微弱的烛光、正在做皮鞋、旧钢琴。(3)贝多芬走进屋子要干什么?“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为人亲切,跟贫民密切联系。7.姑娘知道弹奏曲目的是贝多芬吗?为什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1)“多纯熟,多深”是指的什么?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2)句子中两个“您”各指什么?第一个“您”是表示猜想;第二个“您”是表示肯定。(3)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我感受到盲姑娘实现梦想后的激动心情。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心潮澎湃,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竟然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8.贝多芬为什么还弹了第二首曲?划出相关的句子。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在弹他的曲子,十分渴望能听到他的演奏,可是家境贫苦,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卷,但她很懂事,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贝多芬决定亲自给盲姑娘弹钢琴曲。“他深深地被这穷苦兄妹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打动了,他见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自己遇到了知音,胸中的感情犹如大海的波涛。于是即兴再为盲姑娘弹了一曲。”9.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思考:(1)当时的环境怎样?用“______”划出来。(2)贝多芬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3)“清幽”是什么意思?(4)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5)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联系?10.请自由地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课文。想一想这段话中哪些是写兄妹俩听琴的事实,哪些是写兄妹俩因琴声展开的联想,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自由读! 师:文章中哪些是事实描写? 生:文章的事实描写有: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师:还有吗?你说。生: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师:哪些是兄妹俩因听琴而产生的联想? 生: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还有没有联想的内容? 生: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皮鞋匠看到了大海,看到了月亮。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哪几个画面? 生:描写了三个画面,一是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第二个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个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描绘了几个画面?(三个) 师: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师:月亮越升越高 师:月光照亮了浪花 师:来看这三幅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请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刚才三个画面,想一想《月光曲》的旋律分几种。大屏幕上有四组词语,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师:旋律是怎样变化的?(生交流)。师:先是“轻柔——舒缓”接着是“刚健——明快”,再是“高昂——激荡” 师: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月光曲》 (课件播放《月光曲》) 师引读:贝多芬美妙的音乐真让人陶醉了,我们再回到文中,皮鞋匠的妹妹正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皮鞋匠看到妹妹 生: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皮鞋匠为什么要这样想象? 生:因为皮鞋匠从妹妹专注的眼神中看出了的 师:你真会读书!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想象到了妹妹也看到了,看到了他出来也没看到的景象: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同学们,用你的情融入你的心一起来读一读第九自然段的课文。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让你们在音乐中尽情地朗读。开始。(师生配乐齐读第九自然段) 五、课外延伸: 1.“这是一个传说”,什么叫传说? 师:为什么这样一个传说可以流传两百多年呢?人们到底在流传着什么? (我认为在传颂着贝多芬这个人的品格,因为他同情、怜惜劳动人们。) 师: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贝多芬去世已经180
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你们知道都有什么吗? 生:《欢乐颂》 生:《田园交响曲》 生:《命运交响曲》 师:他把美妙的音乐留给了我们,把美好的人格留给了我们,所以人们自然也就永永远远地记住了他。据我一个去过欧洲的朋友讲,欧洲的很多国家、城市里都有贝多芬的雕像。看来人们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和表达对他的热爱。 2.从全文来看,穷兄妹俩和贝多芬各是怎样的人?六、课堂总结:就让我们永远记住《月光曲》,永远记住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永远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贝多芬。七、布置作业:1.推荐阅读《贝多芬传》,到书店阅读与音乐家有关的故事,做好读书笔记。2.通过网络或音像制品,倾听《月光奏鸣曲》及其它世界名曲。◆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