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月光曲(第九册)霍山学校潘秀丽关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会辨析“券”和“卷”、“恬”和“括”字形的不同;能理解与积累“幽静、清幽、纯熟、陶醉”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感受文中《月光曲》所展现的美丽情景,并能加以背诵。3、在学习中会归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归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2、仔细阅读,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学生: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幽静、清幽、纯熟、陶醉等等。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3、查找资料,了解贝多芬的情况。[教学设计]一、简介贝多芬,,揭示课题。1、板书:贝多芬(1)预习反馈:大家回去都找过贝多芬的资料了,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对贝多芬的了解呢?(2)对,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教师简介贝多芬的有关资料。)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月光曲》就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板书课题:月光曲)(齐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了解一下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吧!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中很重视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二、理清层次,概括内容。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①随机正音:入场券、纯熟、微波粼粼、恬静等。②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传说(zhuànchuán)弹琴(dàntán)朝着(cháozhāo)说明:虽为中高年段,但字词教学仍不可偏废,特别是一些多音字的发音尤为重要,在这里通过课文的朗读,及时纠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1、课文主要写什么?(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课文为什么用“传说”呢?(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3、讨论分清层次,学会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全文共分两大部分,请你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并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第二部分(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4、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整篇课文的重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明:能否正确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评价其阅读理解水平高低的标志。这篇课文不仅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的层次,还要让学生能够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为下面归纳《月光曲》的经过作铺垫。三、深入学文,体会情感那贝多芬一共弹了几首曲子呢?(两首)(一)学习贝多芬弹奏的第一首曲子。1、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2、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说明: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正确的理解词义,这就需要教师创作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就如“幽静”
这个词语的理解,不要将它的理解定格于词典上的解释,而是将其和所在的句、段的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深入理解“幽静”一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这样既教学生确切理解了词语意思,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解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3、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说话训练:贝多芬听到了,他想: 。4、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①“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②“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男女生分角色读。指导:“那有多好啊!”的“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③“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说话练习:男的( )地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了。”一个姑娘( )地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指名两人说。5、“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哪句话?这个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如果不是,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小结:是呀,“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说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体贴人啊。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了,他想:。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划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旧、瞎)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呢?”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说明: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里的几个环节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贝多芬内心的善良。10、是的,()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说明:这个说话练习既是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又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反馈。(二)学习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1、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想?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 ,他想: 。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2、“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3、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师: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理解“清幽”的意思。5、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出示图片,学生自由准备讲话。)6、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可贝多芬的琴声却给穷兄妹带来了无限的联想。那么他们听着,听着,眼前出现了几幅画面?(三幅画面)(1)第一幅画:月亮升起来了。看,月亮升起来了。月亮在哪儿?海面怎样?(随机理解“微波粼粼、洒遍”的意思。),你们想这时的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2)第二幅画:月亮越升越高。贝多芬继续弹着,月亮也越升越高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微云”是怎么样的云?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3)第三幅画: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
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7、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8、皮鞋匠所联想到的,那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那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是呀,(出示句子: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谁能读好这一句?(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谁再来读一读?那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说话练习:听着那 的乐曲,她仿佛看见了 。9、教师引导学生串读课文8、9小节。说明: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只要是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想像说话等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了语文文字的优美,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特别是三个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 ,他想:。”则是在说话练习中逐步引导学生感受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能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三、整体感悟,总结全文。1、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因为《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他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德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引导齐读最后一段。)2、当贝多芬走后,盲姑娘和他的哥哥会说些什么呢?请将你想像到的用对话的形式写一写。(学生写话,教师巡视。)请学生分角色读一读自己写的话。说明:想像说话既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积累,也是对情感的一种升华。相信学到这儿,学生已经能够围绕贝多芬的人格与弹奏的乐曲写出自己的感悟了。对于在写话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语病教师要及时纠正,而一些能够表达自己对课文理解的好句要及时加以鼓励。
3、(播放乐曲《月光曲》)这就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一首曲子,里面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的这种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的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读一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关于说课一、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贝多芬到莱茵河便的一个小镇旅行演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邂逅了一对穷兄妹。勤劳、善良的穷兄妹俩在生活非常清贫的情况下,还是那么热爱音乐,贝多芬深受感动,于是为他们弹奏乐曲,并借着月光即兴创作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课文可以分两段:第一段(第1节)简单地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这段的最后一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段(2——10节)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这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训练重点就体现在这一段。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3——9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里,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有一些使学生难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进窗子来”,驱走了茅屋里昏暗陈旧的景象。“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围的环境是那么静,那么美;穷兄妹俩又是多么纯朴,多么可爱。贝多芬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的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按起琴键”,创作了《月光曲》。本课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联想手法。关于《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系表达出来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发生了变化。“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浪涛汹涌的大海”,说明了音乐的节奏有了明显的转换,贝多芬此时想到的是穷兄妹俩的处境,心里十分不满,他要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出这种心情。音乐吧盲姑娘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幽静,也有曲折,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贝多芬的琴声不仅使盲姑娘感到了美,而且也使她看到了美好、光明的景象。
故事的基调是一个“静”字,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幽静”的小路旁的茅屋里,人物只有3个。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推开门,“轻轻”地走进去,借着“清幽”的月光弹奏钢琴曲,哥哥“静静”地听着,月光又照着妹妹“恬静”的脸上,最后,当穷兄妹俩陶醉在音乐中时,贝多芬早已悄悄地离去。全文都是在平静中进行,但平静之中却有真情涌动,穷兄妹俩的真情打动了贝多芬,而贝多芬的真情更是感动了无数读者。二、学情分析通过四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本单元教学目标继续学习根据课题、重点句子、课文的线索等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这一目标要在课内加以落实。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的思维深度、语言概述能力等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会辨析“券”何“卷”、“恬”和“括”字形的不同;能理解与积累“幽静、清幽、纯熟、陶醉”等词语的意思。虽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学。教师需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做针对性地指导。目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感受文中《月光曲》所展现的美丽情景,并能加以背诵。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所描述的美景,继而能够熟读成诵,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目标三:在学习中会归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这个单元是要让学生学会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的层次,从而让学生能够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而学会归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目标四:通过学习课文,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及高尚情操。在这一课中,通过朗读以及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设计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两点:(一)入情入境,指导朗读。本篇课文的重点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并能归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而课文并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课文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进入课文的学习时,我就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一个优美的情境,设计了如下描述:“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这样,在教师描述的同时,让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并通过朗读,知道了创作《月光曲》的环境以及背景。当学到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第二首曲子时,我让学生想像看到了几幅画面?从而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借着用多媒体播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映的《月光曲》的三曲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而我则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习中注重朗读的训练,用各种形式的读,结合字词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中背诵,从而突破了重点。(二)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在重视朗读的同时,我还对学生进行了想像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课文中穿插了三个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 ,他想:。”是想通过说话训练,逐步引导学生感受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能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我运用课文中联想的语段,让学生讲一讲“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当讲到盲姑娘时,我用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听着那 的乐曲,她仿佛看见了 。”
引导学生想一想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色是怎样的?进一步让学生领会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后在课文结束,我又一次通过课文的延伸,再一次让学生发挥想象“当贝多芬走后,盲姑娘和他的哥哥会说些什么呢?”这样的小练笔,既是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积累,也是对课文内容情感理解的一种升华。相信学到这儿,学生已经能够围绕贝多芬的人格与弹奏的乐曲写出自己的感悟了。当然对于在写话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语病教师要及时纠正,而一些能够表达自己对课文理解的好句要及时加以鼓励。主要在这儿是力求读写结合,课外延伸。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关于课后反思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基本功训练,这一点对于中高年级的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及写作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都应当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教给学生有关的写作方法,做到读写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本课无论语言表达,还是写作手法都在我们小学年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但就一篇文章的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需抓住某一个方面重拳出击,使之行之有效。据此,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我在课文中穿插了三个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 ,他想:。”这一个课堂说话练习,其实是为后面的写话练习做准备。在课文的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延伸的想像写话,这主要是强化了运用文中表达手法,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关注本堂课上学生的综合习得。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可以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由读到写是一种由“入格”到“出格”的过程,这就是迁移,通过迁移能使已有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检验、充实和熟练。在语文的读写中,存在着语言的迁移、结构的迁移、写作方法的迁移等诸多因素,而迁移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因为最初的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开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喜欢借用文本这个载体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只要能激发学生想象,拓展他们思维空间的,我都不轻易放过,我发现扩写和续写的训练方式对于紧凑的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方式,同时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当然,读写练习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持之以恒的练习,一定会受到实效的。案例……
师:“幽静”是什么意思?生:“幽静”的意思就是“幽雅寂静”。师:请大家默读这一节(课文的第2小节)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儿是很“幽静”的?(生默读课文,圈画有关词语。)师:谁来说说?生:这儿是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生:而且还在夜晚。生:贝多芬还走在一条小路上。师:是呀,偏僻的小镇,宁静的夜晚,无人的小路,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生:幽静的环境。师:对,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生(齐):幽静啊!师:贝多芬走的这小路就可以说怎样的的小路?生(齐)幽静的小路。师:在日常生活或你的想象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幽静来形容?生:夜晚的校园。生:深山老林。……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正确的理解词义,这就需要教师创作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就如“幽静”这个词语的理解,不要将它的理解定格于词典上的解释,而是将其和所在的句、段的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深入理解“幽静”一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这样既教学生确切理解了词语意思,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解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学生对“幽静”一词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典中的解释“优雅寂静”。那么什么是“优雅寂静”呢?学生读了这个解释对幽静一词的内涵应该还是不太了解的。于是我首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二小节,圈画出“莱茵河边”、“小镇上”、“一天夜晚”、“小路上、”等词语,同时结合平日的生活经验想象:偏僻的小镇,宁静的夜晚,无人的小路,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而后让学生明白了这样的环境就可以用幽静来形容。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学生想象,在日常生活或你的想象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幽静来形容?学生说了很多:夜晚的校园;乡村,远离村庄的河边;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等等。至此,学生不仅了解了幽静,而且将词的内涵转换成图示储存起来,为今后的阅读和表达做准备。关于训练材料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皮鞋匠静静地着。他好像着大海,月亮正从的地方。的海面上,霎时间了银光。月亮,一缕一缕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了大风,了巨浪。被月光照得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二、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请写一段话。要求: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在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三、阅读,完成练习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夜间,月亮已经升得很高很高了。我看见这个月亮从溪边乌柏树的枝桠间,把一大片清光洒到溪边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这时我静静地听着:呵,可是真的,慢慢地,慢慢地,我听见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呵,我听人家说过,那草丛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少年音乐家名叫蟋蟀,他是一位很好的、勤奋的少年,天天晚上学习演奏小提琴。,后来他成为童话世界里一位少年提琴家,这优美的小提琴声,是他演奏的。呵,真的,真的,有一阵又一阵小提琴演奏声,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传(chuánzhuàn)来了。那小提琴拉得那么好呵,我静静地听着,听着。一会听来,感到那琴声,像是泉水从山谷里流到溪中来了。有时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着一支伴奏曲。一会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我静静地听着,听着。感到这提琴的演奏声,可真是多么好听呵!我听着想,这小提琴的演奏声,是从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一座露(lòulù)天的音乐厅里传来的吧?那村庄里,今晚真的在那音乐厅里开一个月光音乐会么?这小提琴真的是那位少年音乐家蟋蟀演奏的么?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小孩子来听演奏么?……”听呵,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看呵,天上一个扁圆的、黄色的月亮,也在悄声地听着,把一大片清光洒到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1、给文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上在文中横线处。一边……一边……既……又…………因为…………因此……3、题目“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中用了一个省略号,你觉得有什么补充吗?读读文章,写一写。
4、“溪边那个草丛的村庄”,在那个夜间,会出现怎样的场面?5、这位小音乐家叫蟋蟀,你认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6、你听到过别的什么琴声吗?听着琴声,你有什么感觉?(不少于80字)关于探究、实践活动活动一:运用网络等手段,进一步了解贝多芬和《月光曲》。活动二: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