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六年级 学校:白水县北井头中心校 教师姓名:刘玉红课题《月光曲》计划课时1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6课,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极富感染力。学者分析 学生学习方法一般,学习习惯很好,上课认真听讲,爱动脑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特别是在朗读上能做到字音读的准,读的流利,有些同学还能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理解上相对比较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2.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3.体会实在的事物与之引起的联想相结合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形式使用效果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能够了解贝多芬、感受《月光曲》的美好多媒体,录音机多媒体显示课文重点句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理解课文。第一课时课 堂 教 学 过 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2、教师小结或简介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3、过渡语: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播放《月光曲》片段。提问: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1、学生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设计意图:问题是产生学习的中国。鼓励学生从题目入手,发现问题,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2、在学生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设计意图: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让学生从理解课文的角度去筛选问题,教学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学生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5、同桌交流。6、个别提问。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部分:⑴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⑵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⑶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⑷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3、鼓励学生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4、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象。(在学生说出原因后,想象贝多芬会怎样想?)(设计意图: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说、思、悟、议,设计板书内容等项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仔细品读文中对表达中心很重要的重点词句。如难以理解的词句,个人先联系上下文和通篇内容多读、多思、多悟,然后跟同桌交流。真正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必要的指点乃至讲解,如:“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播放《月光曲》录音。2、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设计意图:在学生深入探究,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过程,知道了作品的内容,充分体验了作品中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后,去欣赏《月光曲》,促使学生与音乐家和文章作者的情感交融。
3、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设计意图: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表达阅读收获和展示才华创设机会。)五、配乐朗读,感受感情变化1、自由朗读,揣摩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2、师生配乐朗读,感受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⑴同桌互读、交流。⑵教师范读、指导。⑶配乐轻声读课文(自由读)。⑷指名配乐朗读,全体感悟。六、自主学习生字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课的生字编成练习题自己做或和同学交换做,做完后,同桌或小组交换检查。(设计意图: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设计实践与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激情。)七、配乐再次朗读课文。(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完了课文,懂得了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从心田流淌出来的歌。在配乐朗读全文后,每一位认真学习的同学都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都将沉浸在《月光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此时,学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月光曲》教学反思《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篇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好课文。文章短小精悍,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重以下教学设计: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并出示贝多芬画像,了解贝多芬,。然后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这样
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让学生初步感受曲子旋律,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课文,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再次聆听《月光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说,领略课文意境之美。 在教学中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有引读、默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再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都会组织学生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三、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8—10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段,重点词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收到良好效果。但是,在本节课,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精炼,同时提问学生的面积较小,尤其是指名朗读时侧重优等生,忽略了其他学生。这节课存在的不足,我会虚心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说课稿《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 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从“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解重、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 李大钊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而后采用“列举法”列举《小草》等几篇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理解前后照应。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训练,弄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作文中应用。 三、指导朗读,升华情感,产生共鸣。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朗读带并配乐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境,最后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采用多种教法,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