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授课教师:戚瑞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的2——7自然段,了解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认识过程。2、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了解月光曲的内容,感受月光曲的意境。3、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感。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了解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认识过程。(难点)2、感受月光曲所表现地意境与贝多芬的心情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地学习课文,与文本进行交流。通过朗读来了解音乐中蕴含的意境,并通过读练结合,让学生知道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认识过程,和贝多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听音乐,谈话:知道刚才这首曲子是哪位音乐家创作的吗?2、简介贝多芬:(出示课件)内容:贝多芬简介:1770年生于德国,10岁首次举行公开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50岁时两耳完全失聪。1827年去世时才五十七岁。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曲子,就是他在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的。3、导入:(1)、板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课月光曲。(板书课题)(2)、读题:一齐读过渡:这既是课题,又是曲名。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课文,还要感受月光曲。二、学习2——7小节,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1、快速读2——7小节。打开课文,快速读2——7小节,读完后想一想,这个练习该怎么做。(课件出示)指名汇报(板书:走近走进弹曲)
2、说话:(课件出示)用上“先……接着……然后……”,再加上上面的3个词语,来说说贝多芬是怎样认识兄妹俩。学生自己试说——指名汇报3、再仔细读读2——7小节,读完后,4人小组合作完成练习:(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选择的理由。)(课件出示练习:)根据2——7小节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的填空。懂事、善良懂音乐意志坚强万分感动一分感动十分感动当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兄妹俩谈话后,他觉得妹妹是个(懂事、善良)的人,此时他的内心有了(一分触动);找出重点句——妹妹只是随便说说罢了吗?——指名分角色读读相应句子。当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妹妹是个盲姑娘时,他觉得此时的妹妹是个(意志坚强)的人,此时他的内心有了(十分感动);作为一个盲姑娘,她在弹琴时,会碰到哪些困难?——是呀,家里穷,眼睛又瞎了,可她并没有被生活吓倒,靠着自已的耳朵,自己的手,依然练琴,可见,她是多么喜欢弹琴,多么地热爱生活,真是个意志坚强的姑娘。当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话时,他觉得盲姑娘是个(懂音乐)的人,此时他的内心是(万分激动)。对于盲姑娘的话进行朗读指导,体会盲姑娘是个懂音乐的人。你理解地很好,能不能用读来告诉大家,盲姑娘懂音乐,会听音乐。(1)、小组交流练习。(2)、全班交流反馈,指导理解相应的句子和词语。4、小结: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兄妹俩谈话后,他的心里有了一分感动;而当看到妹妹是个盲姑娘时,他的内心十分感动;弹完一首曲子,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话语时,他的内心真是万分感动。过渡:此时此刻,他就借着窗外的月光,即兴弹起了第二首曲子。这首曲子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学习第九节,感受月光曲的意境。(课件出示第九节)1、大声地朗读第九节。读完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板书:升起升高照耀)
2、朗读指导: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现在我们就来好好地读读这一节,感受一下,海上升明月的情景。课件出示海上升明月的句子。(1)、自由读(自由地读读这一部分,细细地感受一下。)(2)、范读。你能听出老师朗读时的变化吗?——指名交流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这种变化吗?(3)、学生再读课文。(4)、师生合作分组“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月亮照耀”三个过程指导朗读。师生合作试读——师生合作读3、小结:兄妹俩真真切切地看到海上升明月地过程吗?为什么?这种写法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上,称它为联想。四、情感升华1、课文内容前后相联:月光曲的曲调变化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有什么联系?指名汇报2、总结:这首曲子兄妹俩听了,内心激动不已。贝多芬自己也深深地被音乐所感动。所以,他来不及向兄妹俩告别,就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一工夫,记录了这首曲子。(板书:记谱)3、情感升华其实,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之前,他的耳朵就开始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还是继续深入到劳动人民当中;继续体验生活,(板书:生活)进行艺术的创作。(板书:艺术)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艺术来源于生活!”同学们,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每个人没有理由不热爱它!也许生活给予你的不是快乐、欢笑和甜蜜;而是痛苦、泪水与磨难。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像盲姑娘和贝多芬一样,热爱生活。用微笑来面对生活,用双手来拥抱生活!过渡:现在,我们来欣赏月光曲。(课件播放)五、作业布置(课件播放《月光曲》)自选作业:1、找找贝多芬的相关资料,进一步认识他。2、找找贝多芬的其他音乐来听一听。3、找找其他“身残志坚”的故事读一读。
《月光曲》教学反思《月光曲》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月光曲》的,掌握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教学中我设计一个问题“贝多芬进入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之后情感又有什么变化了?”我认为简单的一个问题却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有同学说:“我认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一曲后,盲姑娘认出他就是贝多芬时贝多芬一定十分激动,因为盲姑娘太懂音乐了。”有的说:“我认为盲姑娘认出贝多芬后此时贝多芬还是感动,真正使他激动的原因是他想到这么爱音乐的人却不能坐在音乐厅里欣赏自己的演奏,社会制度太不平等了。想到这他很激动。” 我没有打断学生而是笑着说:“请继续谈你们的观点。” 学生受到了鼓励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我认为贝多芬此时是惊讶,为盲姑娘如此懂音乐而惊讶。” 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贝多芬此时是气愤。” 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贝多芬十分热爱劳动人民,贫穷不能阻碍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就在这简陋的茅屋中贝多芬遇到了他一生中难得遇到的一位真正的音乐知音,他的情感由感动、惊讶、气愤进一步升华为激动之情。其实我们每个人在阅读课文时对人物的情感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几位同学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应象他们一样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后这节课我在这个问题上处理的还是比较好,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的展开争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向这节课学生们出现了很多种答案,我们就应该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展开争论,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资本主义的黑暗和贝多芬的善良和爱心。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