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百年祭》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必修)
《贝多芬百年祭》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必修)
《贝多芬百年祭》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必修)
《贝多芬百年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一代音乐大师的不朽的精神和艺术魅力。体味伟人给我们的震撼。 2、把握文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研读文本,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大师人格及音乐魅力。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难点:感受诗化的语言中的丰富的情感,学会分析品味。 【教学过程】 大师写大师的文章,某种程度上往往是洞察深邃,见解精当,品评上高人一筹,这就使我们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合理的高水平的认知平台。高的起点势必也会给问题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能更好地对文本加以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资料,找一些贝多芬的著名乐曲来欣赏,让他们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细致地研读课文,从品味词语入手,走进大师,了解他的品格精神和在音乐方面的伟大成就,同时,透过语言也要学生来品味探究萧伯纳的艺术特色,从中受到感染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用眼睛去寻找,用心灵去感受,真正与伟人全方位接触,形成共鸣。 供学生研读课文中思考参与的几个问题: 1、本篇文章中所写的人物贝多芬在萧伯纳的眼中是怎样一个人?他是一个丰满的个性化的人物吗?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入手,细细分析品味、感悟,并且找出能表现人物品格的关键句子,讨论分析。开篇作者从贝多芬逝去的情景入手,“虽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多么地与众不同,多么的大气磅礴,又是多么的震撼心灵,这就是贝多芬。“他是反抗性的化身”这一句又把我们引入到大师的灵魂深处,让我们看到了大师的人格特性——反抗性。 缘何贝多芬有着鲜明的反抗性,可以结合学生课前对资料的搜集,来简略谈一下贝多芬的生平,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贝多芬的一生是在孤独和不幸的痛苦中度过的,生活的艰难和噩运历炼了贝多芬的精神和意志,在这种生活的重压下,贝多芬没有逃避,而且直面人生,与生活抗争,与命运抗争,完全可以说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性格人物。 不仅从他的个性上,作者认为他是反抗性的化身,就是他的音乐也是反抗性精神的载体,作者说“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样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17和18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乐天才的地方。” 在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信息,同学们可以找来一一分析。 2、文章不仅写了贝多芬这个人,还评价了他的音乐,你能否发现作者眼中的贝多芬音乐的精髓? 此内容是文章的要点,从第二节开始,侧重谈他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中描写音乐特点的句子,从而加以分析、概括、体会出作品关于音乐的精髓的阐释,“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呢?贝多芬的音乐要表达他心中
的澎湃的激情,那音乐也自然有着“激动人的品质”。“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痛苦换来的欢乐”不正是这种活力与激情的体现吗?因此作者总结说:“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能写出让你终身享受不尽的美丽的乐曲;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他们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回都能发现新的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他那激动人的品质,能使我们激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这些话淋漓酣畅地阐发了贝多芬一样能做得那么好,但他却不愿这样做,宁愿忍受孤独,忍受别人的不理解,因为他不甘心平庸凡俗,而不朽的艺术总是与众不同的。这在文章的最后一句中,充分地肯定了贝多芬音乐在音乐史上的价值。 3、文章刻画人物除了直接描写人物外,还调动了哪些艺术手法? 此文中首先是对贝多芬进行直接的描写表现他的个性,更多的时候,作者把他设置到一个客观的环境之中,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引导学生发现文中除了写到贝多芬外,还写到了哪些人物?为什么要写这些人物? (1)、谈到贝多芬的灵魂是奔腾澎湃时,与韩德尔巴哈相比较,突出贝多芬的活力与热情。 (2)、莫扎特、海顿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但在这里,似乎都成了贝多芬的铺垫和陪衬。把不同性格的人放在一起,来突现人物的性格是描写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法,我们可以想到《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把托尔斯泰放在伟人们之中,突出他的逼人的朴素。 (3)、从服饰上把贝多芬等穿“散腿裤”与莫扎特等人的穿“紧腿裤”作比较,形象地写出了不同身份的两种人,突出了贝多芬的鲜明个性。没有比较,也就没有个性的显现;没有衬托,也就没有伟大的灵魂。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妙处,感受作家艺术手法的高超,更透彻地理解文本。 4、生动、优美、诗化的语言,饱含着作者的浓重的情感,试举例 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