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课文典型仿外貌描写——《少年闰土》一课教学案例案例背景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凭“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可见仿写这样的练笔形式,在小学乃至中学阶段都是习作教学中一块重要的组成部分。朱作仁也曾说过“如果离开了模仿,读写之间就无法结合。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心理基础。”因此,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外貌描写的仿写,效果不错。案例描述师:读文章画出闰土外貌的句子。生:他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师: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师: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生:对比之后,我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师: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生:我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师:为什么是紫色的?生: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师: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师:“我”和闰土初次见面的情景。这是对闰土的第二次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见人怕羞。这与第1自然段的描写合起来,构成闰土的外貌特征。从这里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少年。师: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生: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师:文章中,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叙述,字数不多却为我们大家展示了一个纯朴、可爱、健康的少年形象。在外貌描写中,我们也可以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同学的外貌。先不写出同学的名字,只抓住外貌来写,然后我们大家猜一猜写的是谁,像不像?学生动笔写片断案例反思
《少年闰土》是经典名篇,所散发出来魅力是不可抗拒的。文章用舒缓、深情的语言,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这篇课文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这时我再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
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班级的同学为模特,把同学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最后我们大家猜一猜写的是谁,像不像?第二天,我们又利用一节课开展了“外貌描写赏析会”,通过读一读、猜一猜、评一评等方法,激活了大家的写作兴趣,激起了大家的写作欲望,从中更学习到了外貌描写的方法。读书,一方面是为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另一方面是为了积累写作素材。通过内化、吸收,变成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平行发展的。不会读书的学生,肯定不会写作文;相反,如果写几句话都为难的学生,他的书又会读得好到哪里呢?可见,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读与写具有紧密的相互性。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