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严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严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严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严老师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正堂课的结尾严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少年闰土》第八周评课材料听了#老师《少年闰土》一课,真是受益匪浅,印象深刻。郑老师以“未曾谋面”、“初次见面”、“渐渐熟悉”、“依依分别”几个板块架构了课堂的框架。“未曾谋面”板块让学生提取基本信息,让学生说说从句中了解到的关于闰土的年龄、名字由来、本领、身份等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下文的基本铺垫。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再让同桌互说,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了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初次见面”环节,教师让一个学生扮演闰土,让他上台,给他戴上毡帽和银项圈,再现了鲁迅笔下闰土的形象。继而让学生比较这个闰土和书中描述的闰土的异同,在学生的述说中讨论“闰土的脸色为什么是紫色的”,进而感受闰土的有趣、可爱。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回答有些偏差,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课文中最值得挖掘的文句:“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理解起来相对有些难度的句子。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一组想说话训练:“当闰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我和我往常的朋友可能在 _________________ 。” 让孩子想象、拓展,对比,从文字背后想到一些话,从大量形象中走向难句的理解,化难为易。 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淡而有味。教师的过度语设计得也很自然、贴切。如果能把少年闰土的人物特点揭示出来,那就更好了。 1、执教者在教学中能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进而改变了单一的师生交流方式,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小组的交流合作”三个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多向协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对语言的感悟中,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特别是她注重了对学困生的帮助和指导,多次提问邹梅清同学,这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整个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机会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开始的快速浏览,揣摩朗读语气,补充省略号的内容,到分析闰土的性格特征,再到让学生自由会话,……,整个的设计过程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教师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权,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习惯。 3、本堂课的成功之处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环节清晰,引导学生感悟了课文的内容。周老师能够理清文章脉络,围绕重点设计教学。语文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具体,要求适度。从最初的教学导入语,到最后的总结,教师始终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在转动。 4、重视朗读教学。教师给学生创造了多种方式来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带着不同的的感情反复读,读中悟情,强化重点训练,营造情感的氛围,使学生的情感与“我”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文我交融”的境界。 5、从学情出发,组织课堂教学,给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展示平台。 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共同探讨: 1、可能是由于时间很短,说让学生翻回8——10段体会语气之后,再没有展示给大家;每次同学们回答问题或者是展示后是不是应该互评一下呢。 2、时间安排上好像有点紧,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比较少,看书的时间也有点少。《少年闰土》评课稿高桥小学吴海丽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新时期讲议教学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陈巧玲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深入研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这节课,陈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搭配,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陈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在看画面“闰土给我讲有趣地事”时,让学生将画面变为文字,期间有对闰土外貌地描写,有对其语言的叙述,还有动作描写等等。由图画而文字,由文字而图画,孩子们在这样灵活、生动的学习氛围中感悟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陈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陈老师都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看瓜刺猹”这一段落时,陈宫老师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刺猹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课的结尾陈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