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文本分析:《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文中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点拨。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朗读,在读通读顺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其中描绘的画面。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教学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综、锦、萍”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教学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有些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好懂,或许是因为时代特殊、寓意丰富、思想深刻,但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作品无数,有些却也是非常亲切、感人、有趣的。我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好比是一粒茴香豆,它不好嚼,因为太硬,但用劲嚼了,便会发现真是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就不妨来嚼嚼看。这堂课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好的故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2.板书课题:好的故事。思考: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预设:这个课题很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学生可能会想到看过的一个有趣的好故事,可能会想到这是一个讲述真善美的故事。依照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我们不会想到这个“好的故事”是梦里的故事、梦里的情景。学生大都提前预习过课文,此时或许还不太理解课题的意思,这里便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与兴趣。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细细品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2.出示生字,读准音、认清形。综锦萍藻漾焰削瞬凝骤掷陡◆易读错字:“综”“藻”是平舌音,“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文中组词“瘦削”,读作xuē,不要误读作xiāo。◆易写错字:“萍”和“藻”都是草字头,为上下结构,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漾”的右上部“”的竖不出头;右下部是“永”,不要写成“水”。“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
3.学生认读词语,理解难懂的词语。(1)课件出示要掌握的词语。预告烟草烟雾昏沉幽雅错综萍藻荡漾解散融和退缩参差瘦削浮动瞬间骤然陡然凌乱预设:可以请一组学生逐一朗读,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纠正错误,容易读错的词语有“参(cēn)差(cī)、骤(zhòu)然(rán)”等。(2)学生交流圈画出难懂的词语,同桌间先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决。预设难词:[繁响]繁密的响声。[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泛指寺庙。[打桨]划桨。[底子]可做根据的东西,多指草稿。[泼剌奔迸]“泼剌”是一个拟声词,原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奔迸”指奔涌、散开。文中是把红花的倒影比成红锦带,仿佛跃入水中时有声音、有形态。[皱蹙]“蹙”意为“皱,收缩”,“皱蹙”表示“皱缩”。[欠身]稍微起身向前,多表示对人恭敬。教师提示: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在学习《少年闰土》时,我们总结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在理解本课词语时也可进行灵活运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交流对文章的初步印象。过渡: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看文也是一样的。请大家说一说,你对《好的故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交流示例:生1: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鲁迅先生写的景物非常美。他写到的乌桕啊,野花啊,都写得很美丽,同时也很细腻。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画面感,在读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个画面。生3:我感觉这篇文章读来很美,但是却读不太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梦境里的一幕幕景色称为“好的故事”。师:我想告诉大家,其实这篇貌似又美又悠闲的文章,看不懂是正常的,因为它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而《野草》是非常难读懂的。但总的来说,《好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觉。预设:学生初读这篇文章,对其中的景物之美肯定都印象深刻。同时,本学期学生也进行过不少想象的训练,所以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画面美。但是这篇文章确实不太好懂,不像我们之前学的文章,情感明确,主旨也清晰,所以学生说读不懂也很自然。通过交流初步印象,教师能对学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根据学生关注的重点调整教学。2.快速读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1)提出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①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第3—8自然段。)②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是他做的一个梦。)③再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吗?(看书入梦——梦境——梦醒。)(2)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概括文章在写法结构上的特点。小结:大家说得很对,所谓的“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梦惊醒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这就是整篇课文的结构。3.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体会“好的故事”的特点。(1)学生汇报找出的句子。(“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2)说说自己的发现,用词语概括“好的故事”的特点。(这两个句子中形容“好的故事”时用词是重复的。好的故事的特点是:美丽、幽雅、有趣。)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过渡:这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是理解字词、读通课文,对“好的故事”有个初步印象,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到底是怎样的“美丽,幽雅,有趣”?我们下节课再去细细品味。
《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和《少年闰土》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少年闰土》用生动的事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中,却完全没有具体的事例,只是丰富的梦境。但这篇文章读来,却是那么优美,就像一幅幅画,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更可见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以及文字运用的出神入化。可能这篇文章我们读来还是有些迷糊不清,那么下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或许能有一些更深的认识,然后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梦境中的美丽景色,体会景物自然美、画面动态美、文字诗意美和视觉色彩美。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读懂课文,重点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学难点1.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感受作者在美好的景致中所寄托的情感。2.抓住重点段落、关键字词进行研读品味。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吗?谁能回答?(生回答:美丽,幽雅,有趣。教师随回答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鲁迅先生的梦境,去看一看、听一听这个“好的故事”。2.指名分段朗读,检查朗读情况。过渡:上节课我们读课文时,许多同学吭吭哧哧,读不通顺。这节课的开始,我们再来看看大家的朗读情况。我们疏通了字义,对文章有了初步印象,现在能读得通顺、读出文字的优美吗?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试一试。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体会“好的故事”产生的现实环境。(1)学生自读第1—3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预设:提示学生可将外部的环境和屋内的环境相结合,去考虑鲁迅先生此时的心境。外面的环境是热闹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而屋内的环境是昏暗的,“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灯罩很昏暗”,鲁迅先生抽了烟,“烟草的烟雾在身边”。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夜晚,独自一人抽着烟,在灯下看书,给人一种身处热闹之中却很孤寂的感觉。(2)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说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呢?(从“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朦胧”可见鲁迅先生渐渐睡着了,可知他描述的是他的梦。)2.欣赏“好的故事”中的景物之美。(1)快速默读第4—8自然段,勾画出里面描写到的景物和人物。
(2)指名学生回答,没回答完整的其他学生可补充。①将文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概括。(课件出示)“好的故事”中提到的景物和人物植物: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竹、萍藻、枯柳、一丈红动物:鸡、狗、鱼建筑:茅屋、塔、伽蓝人物:农夫、村妇、村女、和尚其他:晒着的衣裳、蓑笠、天、云、小河、日光、倒影②思考:作者写了这么多景和人,他用了同样的一个字来形容他们,是什么字?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美”。“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3)小组内交流,说说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可结合相关的句子说一说。提示:①注意课下注释①,读一读,明白山阴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②注意文中的人和景已经融为一体了,人也是景的一部分。3.感受“好的故事”中景物的动态美。阅读与思考:(1)作者笔下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吗?有什么特点?
(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静止的,是随时都在动的,因为描写的是倒影,水中的倒影会随着船的行驶、桨的运动而不停地变化。)(2)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预设:有些学生可能没有坐过船,就算坐过船也没有看到过这么多景物的倒影变化的动态美。这是实际情况和阅历所限。教师可找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最好是江南这种打桨行进的小船,让学生感受景物在水中倒影的变化。4.感受文字的诗意美、画面美。学生自己找出觉得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预设句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以至于无穷。明确:“云锦”原指南京云锦,是一种非常珍贵而精美的织品。这里是将美的人和事在脑海中的一一呈现,比作满天似美丽云锦的云霞,它们不停地变幻着。“万颗奔星”很有画面感,仿佛星星正倏忽地往我们眼前奔驰而过,一颗接一颗。
预设句二: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明确:看过夏天太阳被云遮住情景的同学,便可想象出那个画面:太阳虽被遮住,却不能遮得严严实实,阳光给云朵参差不齐的边缘镶了一道金边。水中的倒影在日光的照射下,仿佛也都被镶上了日光,因为水的反射,发出的光是银色的,像是摇曳的火焰。(教师可出示夏天云朵被后面的太阳镶上金边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5.感受文中景物的色彩美。(1)留意文中含有色彩的词语,圈一圈。(水银色焰、青天、大红花、斑红花、红锦带、白云、斑红花影、虹霓色的碎影)(2)说说这些色彩带给你的感觉。(“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如缕缕的胭脂水”“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这里的主色调是红色,给人一种温暖、热烈的感觉,让人的印象非常深刻。)6.体会作者对“好的故事”的留恋。(1)全班齐读第9—12自然段,朗读时注意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2)小组交流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交流。预设难点一:“我”的这个梦是怎样惊醒的?怎么会突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
(第10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给出了提示:“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可见原本放在作者膝盖上的书突然滑落,惊醒了作者,梦境也被搅乱了,就要消散了。)预设难点二:“我”已经睁开眼,为什么仿佛还看到了那些“好的故事”,为什么“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呢?(因为作者虽然已经睁开眼,但意识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还残存着一点梦的痕迹,就像“碎影”。)预设难点三:作者对这个“好的故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有喜爱之情,作者说“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有留恋之情,“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有一种故事消散后的遗憾之情,“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预设难点四:文章第1自然段中提到“是昏沉的夜”,结尾又强调“在昏沉的夜”,有什么作用?(首尾呼应,显示了结构的完整;同时梦境的美好、明丽与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提示: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可点到为止,等学生读完“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后,再进行讨论、思考,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三、拓展阅读,质疑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笔下这个“好的故事”的美,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觉到鲁迅先生的这个梦里,根本没有具体的故事,只有各种各样的景物,它们随着小船的行进依次出现。按照我们的理解,这根本不是故事呀!那么这个“好的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它在这样“昏沉的夜里”,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我们要结合相关文字和资料来做一些探究,当然,这些探究不会太深,但是是我们必须了解的。1.学生自主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文字,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预设:学生可能会画出这些句子:“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的‘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对“昏沉的夜”会有一些新的认识了,可再引导他们讨论在课堂中还不太理解的、留置的疑难问题。2.知人论世,了解文章写就之前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课件出示)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作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迅
小结: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鲁迅,失掉了同伴的鲁迅,显然是十分寂寞的。如果说“好的故事”是明媚而美好的,它象征着鲁迅先生的希望,那么“昏沉的夜”则是黑暗的、孤独的,象征着黑暗的现实。3.学生带着新的认识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4.全班交流,再谈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思考探究: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明确:当时的现实是黑暗的、令人痛心的。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这三个词语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水中的各种倒影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但倒影又是虚幻的、不停变动的,从中我们又会有一种美景易逝的担忧、不安。预设:在最开始学习本课时,已经让学生谈了初读本文后的印象,学生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篇描写梦境美景的小散文。但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其实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杂,可能有思乡之情,可能有孤寂之情,可能有对希望的追求、对现实的绝望……,种种情感都只是我们的推测。教师要提醒学生,我们看鲁迅先生的文章,当然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但同一篇文本,能带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触动。我们可以不用那么深刻地挖掘文本背后的东西,学习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美好的联想,触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激起了我们去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去阅读鲁迅其他作品的兴趣,这就足够了。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1.选择作业,课堂延伸。(1)写一写你的一个梦境,它也是一个“好的故事”吗?(2)读一读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其他文章,如《秋夜》《风筝》等。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