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学实录(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板书课题)师:大家对鲁迅比较熟悉。好好预习了没有?师:读了这个课题,你们就知道了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一读课题就知道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师:对,因为她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作者周烨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我再问大家,周烨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是鲁迅先生的兄弟。师:说具体点,是兄还是弟?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生活常识]师:周烨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周烨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弟弟。鲁迅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周建人,周建人就是周烨的父亲,还有一个叫周作人。[文学常识]师:请大家打开书,把课文仔仔细细读一遍,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它读准,把它记住,同时还要求大家,边读边把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学生读书的同时,老师板书以下内容:追悼吊唁爱抚呻吟囫囵吞枣饱经风霜“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师:好,读完的举手。还有没读完的,一定要读完。继续读。
师:我根据同学们画的写了一部分,还有一些没有写,这些词的意思,还有这些话的意思,只要我们好好读书,好好思考,它的意思不难理解。下面拿起书来,我们一段一段读。谁能站起来把第一段读一读?好请你读。[一段一段地读书,这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我们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大概让学生自己读一遍就算了。学生到底读得怎么样?字音读准了没有?句子是否能读清楚?读明白?在这里,于老师非常认真地请学生从头到尾读一遍课文,随着读随着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一些重点句子在反复体会的同时读出情感。这样做也许感觉没有什么花样,很平淡,但却是符合阅读规律的。不读书,不弄懂课文内容而一味考虑热闹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生1:(读第一段。读到“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师:读得很正确很流畅。你看第一句话,周烨那时候小,说这句话的时候很幼稚。“伯父在世的时候„„”(范读)小孩的语气,想一想,怎么表达?再来一遍。(强调“根本”)师:谁来读这一句话。(一生再读后前一个学生继续读完)师:读得很好,很流畅。看“追悼”这个词,这个词下面的话,后边的话就是对它的解释,什么是“追悼”呢,大家注意看书,我读前面的话,你们读后面的话啊:“伯父去世了,„„人们都来追悼他——”(生读)追悼懂了吗?追悼就是通过刚才我们读的那些形式,送花圈呀、致敬呀、送挽联呀、痛哭呀,通过这些活动来纪念他,怀念他,这些内容就是追悼的内容。我们再来读这一句话。(生读后前一个学生继续读完这一段)师:他正确流利地读完这一段,其实刚才这一段要认真去思考,思考周烨这时候是什么心情,如果你想了的话就会读得很有感情。大家想周烨这时候什么心情,然后去练习读。[指导读书]“那时候,我有点
„„”(学生练习读)师:好,谁来读这句话,想一想周烨这时候是什么心情?(指名一生读课文这一句。)师:好,体会得不错,这一句很难读,大家再来读一读。师:好,还是想请刚才读书的同学读这一句,看看他体会得怎么样。(请刚才读这一段的同学读这一句)师:嗯,真正把这一句读好,还要读下面部分,读了下面内容再来读这一句话就能读得更好,感情更充沛。好,再看黑板,吊唁——和追悼的意思有相同之处,这两个词都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但是有不同,吊唁又多了一层意思,除了表示怀念以外还有什么意思?生1:除了表示怀念外,还有对死者敬仰之情。师:这个意思都有了,还有什么意思?生2:对家属表示安慰的意思。师:向死者的家人表示安慰,不要叫他们难过,懂了吗?我们再来读一读。[板书了问题就要一个个解决、落实]师:好,看黑板,“追悼”和“吊唁”我们都是通过读书读懂了。所以,好多词的意思,只要多读书,联系课文的意思都能把它读懂。至于,什么叫“爱抚”,读下面的一个故事你就懂了。(生读下一部分)师:(生读到“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好,读到这里。先坐下,读得好不好呀?(生:好)看,他读得这句话,就是对“囫囵吞枣”的解释,我读这句话,你们接着读,就是对这个词的解释。(生读)水浒传读懂了吗?(没读懂)读书很粗心,是不是啊?(是)这就叫
——“囫囵吞枣”。师:谁知道“囫囵吞枣”原意是什么意思?生:(讲这个故事)师:多有意思的故事。本意懂了吗?谢谢你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我们再回头把这句话读一遍。(生齐读后原生再读这一段)[对于成语既讲了课文中的引伸意,又讲了原意,知道了故事。不同的词语要不同对待,但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他们积累。]师: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真有意思。下面请你们再练一遍,我马上请同学来和老师分角色读。(生练习)师:再练一遍。(生再读)师:读得不错,谁愿意到前面来和于老师一起来读这段课文。因为周烨是个女孩子,所以请个女同学来。我就是你的伯父了。我读的很简单,只有一句话,最难读的是你的一部分。大家注意听,你来读吧。(生读课文)师:我是夸我记性好,没说你半个不字,你为什么听了我的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生:伯父表面是夸自己记性好,实际是批评我没有认真读这本书。师:我侄女怎么样,真聪明,听了我的话把意思理解了。[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就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方法巧妙自然。](生笑)真读懂了。看“哈哈„„”,这句话的意思懂了吧。临走的时候啊,伯父还送给周烨两本书,《小约翰》和《表》,告诉你们,这两本书是鲁迅先生亲自翻译的,这两本书都是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读了这个故事,看黑板,“爱抚”的意思懂了吗?什么意思?生:爱抚就是关爱的意思。师:关爱,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在这本书的第一段还有一个词,“爱戴”。“爱抚”的“爱”和“爱戴”的“爱”
一样吗?[抓住时机,通过对比体会词意,既是积累词语,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生:爱抚的爱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师:对,那这个“爱”(爱戴)是指——(生)敬爱。你看,同一个字,所在的句子不一样,词不一样,它的意思就有所不同。好的,同学们,这么好的伯父,对周烨这么关心爱护,他不直接批评,而是很委婉的批评。这么好的伯父,逝世了,从此以后,她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指这个词),望着伯父的遗体,她怎么能不难过呢?读了这个故事,回过头来再请你们读这一段话,你们的体会和刚才会不一样。(生再读第一段最后一句,感情又有了发展)[对文章情感地体会是在理解的过程中一层一层深入的、循序渐进的;或者是有两三个来回才行。]师: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在鲁迅家里的,这个故事完全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就结束了,先把这个故事自己读一读,认真体会读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认真体会,自己读自己的。(生练习读)生自己读一遍就算了。学生到底读得怎么样?字音读准了没有?句子是否能读清楚?读明白?在这里,于老师非常认真地请学生从头到尾读一遍课文,随着读随着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一些重点句子在反复体会的同时读出情感。这样做也许感觉没有什么花样,很平淡,但却是符合阅读规律的。不读书,不弄懂课文内容而一味考虑热闹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生1:(读第一段。读到“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师:读得很正确很流畅。你看第一句话,周烨那时候小,说这句话的时候很幼稚。“伯父在世的时候„„”(范读)小孩的语气,想一想,怎么表达?再来一遍。(强调“根本”)师:谁来读这一句话。(一生再读后前一个学生继续读完)
师:读得很好,很流畅。看“追悼”这个词,这个词下面的话,后边的话就是对它的解释,什么是“追悼”呢,大家注意看书,我读前面的话,你们读后面的话啊:“伯父去世了,„„人们都来追悼他——”(生读)追悼懂了吗?追悼就是通过刚才我们读的那些形式,送花圈呀、致敬呀、送挽联呀、痛哭呀,通过这些活动来纪念他,怀念他,这些内容就是追悼的内容。我们再来读这一句话。(生读后前一个学生继续读完这一段)[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做法我们一直提倡。但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却很难落到实处。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好的范例]师:他正确流利地读完这一段,其实刚才这一段要认真去思考,思考周烨这时候是什么心情,如果你想了的话就会读得很有感情。大家想周烨这时候什么心情,然后去练习读。[指导读书]“那时候,我有点„„”(学生练习读)师:好,谁来读这句话,想一想周烨这时候是什么心情?(指名一生读课文这一句。)师:好,体会得不错,这一句很难读,大家再来读一读。师:好,还是想请刚才读书的同学读这一句,看看他体会得怎么样。(请刚才读这一段的同学读这一句)师:嗯,真正把这一句读好,还要读下面部分,读了下面内容再来读这一句话就能读得更好,感情更充沛。好,再看黑板,吊唁——和追悼的意思有相同之处,这两个词都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但是有不同,吊唁又多了一层意思,除了表示怀念以外还有什么意思?[比较词语的不同,加深理解,积累词语。像这样的做法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是经常可以见到的。][补充一点,这两个词都是在课文中出现的,作为教师要把课文理解透彻,善于发现课文中语言的积累训练点!]
生1:除了表示怀念外,还有对死者敬仰之情。师:这个意思都有了,还有什么意思?生2:对家属表示安慰的意思。师:向死者的家人表示安慰,不要叫他们难过,懂了吗?我们再来读一读。[板书了问题就要一个个解决、落实]师:好,看黑板,“追悼”和“吊唁”我们都是通过读书读懂了。所以,好多词的意思,只要多读书,联系课文的意思都能把它读懂。至于,什么叫“爱抚”,读下面的一个故事你就懂了。(生读下一部分)师:(生读到“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好,读到这里。先坐下,读得好不好呀?(生:好)看,他读得这句话,就是对“囫囵吞枣”的解释,我读这句话,你们接着读,就是对这个词的解释。(生读)水浒传读懂了吗?(没读懂)读书很粗心,是不是啊?(是)这就叫——“囫囵吞枣”。师:谁知道“囫囵吞枣”原意是什么意思?生:(讲这个故事)师:多有意思的故事。本意懂了吗?谢谢你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我们再回头把这句话读一遍。(生齐读后原生再读这一段)[对于成语既讲了课文中的引伸意,又讲了原意,知道了故事。不同的词语要不同对待,但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他们积累。]师: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真有意思。下面请你们再练一遍,我马上请同学来和老师分角色读。(生练习)师:再练一遍。(生再读)
师:读得不错,谁愿意到前面来和于老师一起来读这段课文。因为周烨是个女孩子,所以请个女同学来。我就是你的伯父了。我读的很简单,只有一句话,最难读的是你的一部分。大家注意听,你来读吧。(生读课文)师:我是夸我记性好,没说你半个不字,你为什么听了我的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生:伯父表面是夸自己记性好,实际是批评我没有认真读这本书。师:我侄女怎么样,真聪明,听了我的话把意思理解了。[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就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方法巧妙自然。](生笑)真读懂了。看“哈哈„„”,这句话的意思懂了吧。临走的时候啊,伯父还送给周烨两本书,《小约翰》和《表》,告诉你们,这两本书是鲁迅先生亲自翻译的,这两本书都是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读了这个故事,看黑板,“爱抚”的意思懂了吗?什么意思?生:爱抚就是关爱的意思。师:关爱,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在这本书的第一段还有一个词,“爱戴”。“爱抚”的“爱”和“爱戴”的“爱”一样吗?[抓住时机,通过对比体会词意,既是积累词语,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生:爱抚的爱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师:对,那这个“爱”(爱戴)是指——(生)敬爱。你看,同一个字,所在的句子不一样,词不一样,它的意思就有所不同。好的,同学们,这么好的伯父,对周烨这么关心爱护,他不直接批评,而是很委婉的批评。这么好的伯父,逝世了,从此以后,她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指这个词),望着伯父的遗体,她怎么能不难过呢?读了这个故事,回过头来再请你们读这一段话,你们的体会和刚才会不一样。(生再读第一段最后一句,感情又有了发展)[对文章情感地体会是在理解的过程中一层一层深入的、循序渐进的;或者是有两三个来回才行。]
师: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在鲁迅家里的,这个故事完全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就结束了,先把这个故事自己读一读,认真体会读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认真体会,自己读自己的。(生练习读师:第三段讲了一件事也是发生在鲁迅先生家里,这件事作者写的全部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也结束了,不过这段对话是很难读的,要体会对话人的语气,尤其是这句话是比较难读的,要一边读一边思考,只要你一边读一边想了,它的意思是不难理解的。再来读一读。(生再读)[对于难读的段落要反复读,不能怕耽误时间,要把握住读的火候。]师:谁来读这个故事?(生读)师:先坐下,读了第二小结如果你是作文老师,你打算在第二小结加个什么样的眉批?[读写结合][这样的提问方法还是第一次听到。给课文加批!多富有想象力的做法!这正是引导学生在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同时加批注又是批判地认识。好!]生:人物表情丰富,描写人的形象很细腻。生2:动作描写很细致。[从学生的语言可以看出平日是有训练的。]师:这一小结描写很细致。生3:提示语用得好。生4:描写外形很生动。师:形?换个字。[随时纠正语言错误]生:外貌。生5:动作表情很生动。生6:动作很详细。生7:外貌动作写得很细,提示语用得很形象。师:同学们,这一小结读好了,今后你准会写提示语。再读。(生再读这一小结,生接着读。)[第四遍]师:停下来,“那怎么”后面什么号请告诉我?生:破折号。师:(板书破折号)在这里表示什么?生:表示疑问。
师:首先是表示声音的延长,为什么延长呢?表示的是疑问。再读这句话。[知识和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读则是理解与体会的过程与手段,在理解与体会的同时也达到读流利读出感情的目标。]师:这回怎么样?好了,懂了就会读得更好。接着读。师:下面我想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我们来表演一下这段对话,这次要求不看书,我说鲁迅先生的话,请到前面的同学读周烨的话,这样你们必须把这段话读得熟熟的,基本上记下来,给大家2分钟时间。(生练习读)[读全段已经是第五遍]师:谁能大体上把周烨的话记住?师:看我们两个对话,你们都不是外人,都是我今天邀请来的客人,有一个任务,什么呀?(笑)哈哈大笑。周烨要自然大方。(师生表演)师:刚才呀,我发现一个同学笑得最开心,请你站起来,为什么笑,笑什么?[新闻记者]生:周烨非常天真。师:还有别的原因?生:我笑,周烨只懂表面的意思,没懂深里面的意思。师:那你怎么理解的呢?生:因为当时是在旧社会,到处都黑洞洞的意思是当时非常黑暗。由军阀统治。鲁迅先生宣传自由,而军阀是不允许人民自由的,所以军阀就把„„师:鲁迅先生和反动派做斗争,受迫害的很厉害。我只告诉大家一件事,鲁迅先生用文章和敌人战斗的,为了防止敌人识破他,他曾经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就从这点看出,在旧社会和敌人做斗争容不容易?(不容易)处处遭到敌人的迫害。很危险。这就是他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和“碰壁”,懂了吗?[此处联系时代背景有的老师是采取了让学生查资料汇报的方式,也可以。但不如这样可信。]师:(指表演的学生)刚才说恍然大悟,悟了吗?(生摇头)现在才叫恍然大悟。
师:把书拿起来,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都是对话,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好多时候会用对话,上课就是对话,所以写记叙文的时候好多都会用到对话,掌握好写对话的本事,要会写对话,什么叫会了,多读就会了,请你把这个故事认真地小声地读,一边读一边记,看人家是怎么写对话的,写提示语的,读熟了就会了。(生读)[老师用语言点出读与写的关系。看似简单、不着痕迹,实则如此这样长期下来,学生自然对文章的领悟就会更深一层,会从骨子里把读与写真正结合起来。][第六遍!]师:同学们,看,鲁迅先生说话多么幽默,多么风趣,可是,鲁迅先生逝世了,从此以后周烨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想到这儿,望着伯父的遗体,周烨怎么能不难过呢?再读这句话,你们的体会又不同。(生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学生的感情更深沉了)[第二次反复]师:还有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黄昏。谁再来读?师:有一个字音,怒号的“号”,再读。(生接着读)师:请暂时停一下。“呻吟”懂了吗?有不懂的,再读这一段。什么意思?生:很难过的样子。师:因为受伤,很疼,发出很难受的声音。读这个词。(生齐读后学生接着这段文章)师:这句话比较长,不好读,不要紧,练一练再读,大家都练。(生练习读这句长句子)师:好,第二遍读得多好。接着读。师:这一小结读到这,老师要在黑板上板书一些词语,你们认为应该板书哪些词语,现在请你们读书画一画。再看他们认为该画的词语和你们一不一样。说说原因。[同上面请学生批注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因为这些是表示动作的词。师:通过这些词能够看出爸爸和伯父怎么样?生:有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
生2:有一种爱心,同情心。师:是的,通过这些词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富有同情心。一起把这一小结再读一遍。师:读了这一小结,你们就知道什么叫具体。怎样写具体。今后写作文,你就不愁怎么写具体。再读。师:最难懂的是下面两小结,谁来读?(生读课文)师:读得多好啊。(重复读,深情地再读这两小结)同学们,还能让他说什么呢,鲁迅先生还能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的深深的叹息之中。咱们一起再把最后一节读一读。(生读课文)[难句子未必非讲不可]师:就是这么一位对旧社会非常憎恨,对劳动人民非常同情的伯父去世了,他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他逝世的时候才56岁,从此以后,周烨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想到这里她的心情怎么能不万分悲痛呢?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的心情一定会和周烨一样悲痛,再来读这句话。(生非常悲痛地读第一段这句话)[第三次反复]师:伯父逝世后见了女佣阿三,她又给周烨讲了一个事。听了这段话后,周烨很动情地说了这样一段话,读。(生齐读最后一段)[关心女佣这件事只一带而过,教学的详略于此时可见一斑]师:看黑板,别人,从课文来看,指的是什么人?生:周烨,女佣,马车夫。师:想一想,这只是许多人的代表而已。鲁迅先生想的是劳动人民,是全国的少年儿童。读到这里,周烨提的问题,答案找到没有?什么原因?因为他——(生齐读最后一句话)师:为别人着想的人永远会为人民所记住。
师:今天我们通过读书把这篇课文读懂,不仅内容懂了,而且学会了描写人物对话、动作时的一些语言。是不是还有一个词没懂啊,“饱经风霜”,懂了的举手。我想考查一下,请同学们写一段话,这个三轮车夫是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穿的衣服,我给大家开个头,“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这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写一写,但不许有“饱经风霜”这个词。(生试写后读)[课堂上要有写的训练。坚持如此,写就不是难事。]师:回去把这段话整理后抄写到日记本上或者小作文上,下课。反思:反复听了数次。反复读了数次。反复品味了数次。这才很冒昧地写下自己的一点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的目标,是基本目标。虽然现在强调人文,讲人性化的语文、讲生活的语文,但一切语文的东西脱离了文本便不再是语文了!于老师在这节语文课中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作为主题,把“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始终,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熏陶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沐春风、如浴甘霖,这就是“人文”。这也就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