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及文中内容)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他的遗体……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四、讨论第三段。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细心、周到) 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什么?(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只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六、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试加小标题。 3.讨论交流: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从作者写的这几件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下一课。《荷塘旧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字词积累。 2、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 重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难点 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学习方式 质疑——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 (一)生字注音 点缀(zhuì)颤动(chàn)清澈(chè)恬静(tián)骇(haì)炫耀(xuàn)攫住(jué)呕(ǒu)憨直(hān) (二)生词解释 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攫住:抓住。 憨直:憨实直爽。 三、初读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仔细阅读课文1---5自然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景色的句子。
明确: (1)“来到塘边……繁星闪烁。” (2)“整个月牙泡泛着金光……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 (3)“白天……在微风中荡着绿浪” (4)“又点缀着许多……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引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快速进入文章,体会角色。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这些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用是描写荷塘景色的美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下文作者赞美大自然和谐的美和表现农村少年天真、善良、淳朴美好的心灵作铺垫。注:以上两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注意引导。 五、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六、作业: 1、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词。 2、景物描写训练。 要求:(1)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