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案例反思上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要谈反思,说实话,真不知从哪里说起。那么就按最土的方法,先谈收获,再分析不足和差距吧!收获一,形成了一个理念:本来选择的课文是《景阳冈》,设计理念是抓住一个训练点,即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和人物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最初设计的时候,没觉得有不妥之处。试教过后,有些老师建议改课文,还挺老大不乐意的。假期里,看了从图书馆借来的一些杂志,尤其是拜读了王淞舟《磨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文章后,觉得这样的设计,缺少人文气息,有点像80年代的训练课,而且中间环节通过研究剧本,表演的方式来学文,可能缺乏实效性,达不到想象当中在认真揣摩人物特点之后,进行再现,再创造的理想境界。而从情感角度入手,先动学生的情,在浓浓的情场创设好之后,再进行语言文字也好,阅读理解也好,都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所有的知识、技能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体会,感悟这个情字。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因为有了情感的浸淫而变得丰润,令人回味。拿到一篇课文,一定要先紧紧把握住他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也许出自于作者,也许出自于作品中的人物,也许出自于品味文章的读者。只有先抓住了感情的线,才有可能在设计教案,安排步骤时,舍次而求主,舍形式而直奔关键。才能使课堂牢牢抓住听者的心灵。于是选择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样一篇,感情基调明显,利于学生进行感悟的文章。这篇文章,既有作者周晔对作为伯父的鲁迅先生浓浓的感激,思念之情,也有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以车夫和佣人阿三为例子呈现的人民大众对鲁迅的深沉的质朴的感情,更有,再了解这些,了解更多鲁迅事例之后,读者,也就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产生的对鲁迅的敬佩,怀念之情。这些感情应该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和学生一起烹制一桌浓浓的感情的盛宴。然而,光有情感,你来我往,就像水上浮萍,没有根基,课堂的时效性如何体现?在钻研教材和继续阅读特级教师的真知灼见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感情不能高高得飘在空中,要找到那些最寄予作者情感,最能体会到,或触摸到作者和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那些词,那些句,那些课外有益的材料,引领学生进行感悟。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我找了饱经风霜、严肃等词,希望从这些词中,看到鲁迅跳动着的一心为人民大众,忧国忧民的滚烫的心脏。
总结一句话,这个理念就是,语文课要抓住情感的主旋律,上出语文性来!收获二,积累了一点经验:从来没有到别的学校,借班上过课,我能泰然自若的上好课吗?这个念头,在一开始,就给了我沉重的心理压力。两次试教,我都上得很拘谨,设计好的教案,成为我心里不可逾越的障碍。正式上课的前一天晚上,除了再次修改教案,熟悉教案外,我还在思考:怎样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我?怎样活跃课堂气氛?上课前,我进了学军六⑴班的教室,一进去,53个人就盯住了我,心里有一点紧张,不过很快就平静下来了。我说,同学们,猜猜我是谁呀?学军的学生很好,他们异口同声地笑着对我说,你是来上公开课的老师呀!那么,你们最想了解我什么呢?你姓什么?那得让你们猜一猜,我卖了个关子,不过,我可以给你们一点提示,我本来是姓方的,祖上是朝中的大官,因得罪了皇帝,要灭九门,逃又没法逃,于是决定改姓,但又不能忘本,随便改个姓王姓马的,怎么办?同学们猜一猜,我姓什么。我把昨天晚上准备的故事讲了一遍。姓施!马上就有孩子猜出来了!语气很得意!咱们班里有姓方和姓施的吗?咱们五百年前可都是一家人呀!来,让我们,握握手!其他同学知道了老师姓什么,也应该是老师的好朋友了,好朋友应该互相帮助,你打算怎样在待会儿的课堂上帮助我呀?
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看法,我的本家尤其积极!我很高兴,我对自己能放松的上好课,顿时有了信心!事实也证明,我在课堂上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所以,我的一点小经验时,对遇到不熟悉的班级中上课,一定要事先准备,力图使自己的语言幽默一些,谦逊一些!并且要让学生感觉到,你的知识是比较渊博的!相对于收获而言,上完这堂课自己感觉到的不足和差距就更多一些。而且这些差距,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赶上的,它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的锤炼,才能取得一点进步。一、在课堂上,不能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的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总想根据自己课前背好的教案,顺利进行,一遇到学生有脱离预设轨迹的情况发生,就有点不知所措,或者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者置之不理,继续完成自己的教案预设。这样的情况,在试教和正式上课中都有发生。如在试教中,面对学生关于跪和半蹲着精彩的发言,由于学生已开始没有说到教师事先的预设理解上,教师就放过了生成的最佳时机。如在正式上课中,提问,课文中哪一些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说了很多处,都没有提到上课要重点感悟的这一句,而宝贵的时间已经无情地流逝了。遇到学生说来说去说不到点子上的情况,教师预设不充分,导致后面精彩环节,写一写,没有时间进行。今后上课,一定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二、相对于特级教师,课堂语言的优美和流畅,我感觉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太远了如果我关注于自己的语言,也就是背诵下来那些或充满气势,或感人肺腑的语言,就会忽视学生的发言,忽视自己语言和学生交流的对话性。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情况,关键还在于我对于文本,教案得不够熟悉,没有把其中精彩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水到渠成的自然流淌!三、如何处理好感悟和质疑之间的关系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篇课文需不需要来进行一番质疑,如果不质疑,怎样保证你教师上的内容一定是学生最有疑惑的,最感兴趣的?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如何培养?如果质疑,如何处理好时间和实效性的关系?王崧舟的《只有一个地球》,在最后一遍教案中,只允许学生提六个问题,这是否合理?
在最初的教案中,我放进了质疑这一块,可实际效果并不好,费时又意义不大,如何根据不同的课文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看来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每一次上课,都有点像凤凰涅磐,都感觉自己有一点对于语文教学的思考,而也正是因为多了一些这样的思考,反而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前路漫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