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所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2、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写法。3、品味诗歌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领会诗歌的深刻哲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廿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背景介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口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幻灯展示,指名学生读)
作者介绍: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幻灯展示,老师介绍)朗读感知:1、教师配乐朗读全诗下面老师为大家朗读诗歌,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拿起笔划下节奏和重音。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同学们,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是诗人感情的迸发。现在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大声朗读诗歌,看看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一种情感呢?(课文的哪个小节抒发了这种情感?你能试着读一读吗?大家说读得怎样?强调重音、节奏)明确:对反动统治者的鄙视和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赞美之情。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情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怀着这种炽热的感情齐读诗歌。过渡:同学们感觉自己读得怎样?是的,要想更好地朗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品味探索:过渡:司马迁就说过这样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啊,一个人怎样生,怎样死才有价值?诗人臧克家就在这首诗里做了鲜明具体的诠释。同学们,你们找到事哪一小节了吗?1、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如何理解两个“活”和“死”?
(过渡:我们…起来读…读第一小节/前面的活着和死了应该是鄙夷轻蔑的,后面的活着和死了是怀念赞美的,你可以尝试着读出这种感情吗?)2、小组讨论,找出哪些语句表现了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活与死。(过渡:学习诗歌,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对作品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笔,看看诗中哪些词,哪些句表现了重于泰山的活与死,哪些词句表现了轻于鸿毛的活与死?以小组为单位,和组员说说自己的看法,稍后我们一起来分亨大家的心得体会。)(暗示学生以“我觉得这句话表现了他的生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小结:(1)这是从生死价值/对人民的态度/对名利的追求/人民对他的态度/结局来表现对鲁迅先生的赞美/对反动统治者的鄙视和仇恨。(2)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很好?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你能否将这种情感读出来给大家听听?3、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有哪些?明确:反复,对比。(过渡:诗人是通过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他们之间的不同?)过渡:作者通过这两类人的不同表现,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赞美,表达了对反动统治者的鄙视与憎恨。现在,就请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把全诗朗读一遍,看看相比第一次朗读,我们是否更能感受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拓展: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中华民族是仁人志士辈出的民族,同学们,你们熟读历史,能否联系历史或现实,列举实例,说一说你的看法呢?总结: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诗歌丰富的知识,而且在思想上,精神上接受了一次洗礼,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乐意做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相信大家都有许多感触,让我们在齐声朗读中结束这一课。布置作业:1、声情并茂地朗读并背诵《有的人》2、以“我愿作的人”为题,写一篇周记。补充:在品味环节的问题第一小节:两个活、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有的人分别指谁?为什么这两种人的生死价值截然不同呢?第二小节:“骑”和“俯”字好在哪里?“俯下身了”给人民当牛马是你联想到什么?第三小节: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第四小节:为什么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第五小节:骑、摔垮分别说明什么?为什么人民永远记住他?读得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第六小节:如何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你
能否联想到谁的诗句?(白居易)第七小节:他的下场是怎样的?为什么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