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四季》教学反思(新人教版07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京都四季》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想主要贯穿新课改的两个理念: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一是建立单元整体和学科整体的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这堂课我以学生的三个主要活动贯穿始终:朗读,合作探究,写作。其中,合作探究是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朗读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写作是合作探究的书面整理。 在朗读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除了要求学生带有感情的诵读外,我还要求个别朗读的学生在朗读前能将他对这首诗情感的理解及表达的方式阐述出来,读过后再请其他学生就他的朗读进行评价。在朗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最后全班齐读,完成朗读这一鉴赏诗歌的首要步骤。 按照这样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基本完成了《京都四季》的教学任务。但是无论是最初的设计还是具体实施的过程,都有一种“捉襟见肘”的感觉挥之不去,可以说我是在极为矛盾的心情下设计和实施教学的。现将这种种矛盾记下,希望能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新课改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我们的课时有限,而学生的主动学习经常处于无序的状态。就一节课而言,如果花大量时间对这种“无序”进行指导,则学生的探讨思索时间就不够,反之亦然。新课改还强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要求我们的教学尽量回归文本,朗读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朗读占用时间过多,其他内容就无法展开。学生如果能在课前预习中主动自觉完成这一环节当然最好不过。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很少有预习这一环节,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这里就不展开。 上述问题要解决似乎不难,因为我们有“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的确,在教学设计中,按照“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先进行单元目标设计,然后将单元目标分配到具体篇目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互补统一的整体,这可能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好办法。但是,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可操作性的层面上还缺少具体的研究探讨。在对课堂进行评价时,老师们还是习惯着眼于一堂课,而不是一个整体。 2、合作探究中的矛盾。合作探究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活动既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但是要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 首先,合作探究分组时应尽量使组内成员的性别和学习程度平衡分配。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大多按照座位简单分组,因为不可能让学生在每次上课时进行“大换座”。即使班主任老师按照小组分配的原则安排座位,对学生学习程度的评价也只能是某一科目,对其他科目来说仍不适用。 其次,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应让每个小组的代表都有阐述小组观点的机会,也应给其他小组的成员以质疑和
补充的机会。这样在班级范围内形成争论的氛围,在争论中提升认识水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收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我们的班级人数过多。分组太大,难免有“浑水摸鱼”的学生,很难达到全员参与的目标。分组过细,展示成果时间不足,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的探究结果重复几率过高,学习效率降低。 提出以上两点矛盾,并不是说我反对合作探究。恰恰相反,我是合作探究学习的“铁杆”支持者,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这一方法。先进的理念在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难免有和实际情况脱节的地方。在此提出我的困惑,也希望能得到老师们的帮助。 3、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师预期的矛盾。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最复杂也最重要的。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在平等的原则下互相提升的课堂,也就是孔子提出的“教学相长”。可是要实现师生交流中的“平等”可能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新课改反复强调教师要更新观念,但是所有教师都更新了观念后,平等交流就能完全实现吗?我想学生观念的改变至关重要。 大多数学生要么继承了传统中的含蓄内敛,要么就是插科打诨有“群胆”没个性。这话说出来可能不大合时宜,因为我们所有的教学都是建立在“学生是好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评价的,如果课没有上好唯一该反思的就是教师本人,学生没有任何责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的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学生。我不想推卸作为教师的责任,只是想和老师们共同正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高中生,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已经养成了一定性格的高中生。 与老师们探讨学生的问题,将学生自身因素中与新课改精神格格不入的东西拿到台面上来说,并不是为反对新课改找理由,相反,正是因为学生的现状堪忧,实行新课改才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我想,学生观念的改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办法帮助学生建立独立自主的学习观念。有时可能要“牺牲”很多课时,“牺牲”一些知识性的学习来培养主动的行为能力。如果我们承认素质教育高于应试教育,就应该相信学生如果具有一定语文素养和能力,在面对应试的题目时一定能发挥自如。素质教育的目标与高考优异的成绩并不矛盾。 一直在一线任课,对很多问题的理解都是从操作层面上思考的,缺乏理论认识的深度,请老师批评指正。希望借助网络平台能与各位专家和老师们展开更深入及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