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82《懒惰哲学趣话》教案(新人教版07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懒惰哲学趣话》教案赏析指导一、内容和结构课文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旅游者和一位渔夫在海边展开了关于人生态度和人生奋斗目标的对话。那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似乎看不惯渔夫的懒洋洋的生活,认为这样好的天气,他不该只是躺在渔船上打吨儿,应该出海捕鱼,并构思了一幅非常忙碌的人生追求图景,试图劝说渔夫出海捕鱼。这幅图景自然是游客的人生追求,但他的目标只是先“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可以逍遥自在的坐在这里的港口,在太阳下打盹儿”。而这样的生活,却正是渔夫目前的生活状态。所以,当对话结束时,自以为是的旅游者受到了渔夫的人生哲学的启发,开始反思白己的生活。与《奴性》相比,《懒惰哲学趣话》在结构上更为紧凑。《懒惰哲学趣话》并没有直抒胸臆的排比段落,仅仅是以对话來带动故事,启发读者自己品味从故事中流淌出的哲理。二、人物《懒惰哲学趣话》中一共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旅游者,另一个是渔夫。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第一,文章中的渔夫和旅游者,他们之I'可的贫困与富有一目了然。旅游者是富有的,渔夫是贫穷的。旅游者身着时髦的衣服,手拿相机,來到渔夫所在的海边寻找E园景观,我们可以从文章中品读出他无所不在的优越感。与此相对,渔夫的衣着是寒他的,家境显然也并不宽裕。正是这种贫富的对比,衬托了两者Z间的另一种不平衡:渔夫的精神生活质量比旅游者更高。第二,在人生态度方面,两个人物的差别同样是明显的。旅行者是积极的,雄心勃勃的,显然在旅行的过程中也没有遗忘他在社会生活中孜孜以求的东西。与其相对的是渔夫,他的生活是缓慢的、悠闲的、自给自足的,他的人生态度是乐天知命的。第三,两个人物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们面对同一种生活的心态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绪上。比如旅游者在听到渔夫对自己的生活现状表示满意时,他表现出了极度的不理解,甚至在讲述个人的人生计划时十分激动。而渔夫却出人意料地从容,在旅游者因激动而语塞时,如对待吃噎了的孩子般拍打他的后背。整篇散文屮,这是一处神来之笔,其中对旅游者的暗讽和揶揄展示得淋漓尽致。三、寓意渔夫所奉行的“懒惰哲学”不符合一般现代西方人所奉行的生存法则。但如果仔细品味文中渔夫的人生追求,就会发现这是对现代流行的生活理念的反思,也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反思。一般來说,人要得到幸福感至少需要:第一,一定水准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二,人的口我实现。渔夫的生活在表面上是贫困的,但因为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多,所以他对自身的生活很满意,因此感到自我的需求得到了实现,幸福感由此产生。旅游者对自身生活的要求未必是不合理的,问题是这种需求并没有给他帯来幸福感。甚至当他替渔夫设想生活前景时,度假的兴趣也荡然无踪。从旅游者的设想来看,他遵从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则,他讲述的是一个资本主义的神话:从一条渔船的生产组织渔轮作业,再到开设海产品加工厂形成集团经营……最终一个渔夫变成了可以在海边遥控指挥庞大企业的领导者了。旅游者认为这种成功会给渔夫带来幸福感。渔夫则并不愿意为了这种无法把握的幸福感而放弃眼前现实的幸福感。在渔夫的“懒惰哲学”面前,旅游者编制的神话如同肥皂泡一样破火了。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神话的破灭。四、手法本文中最重要的手法是庄谐互现。从看似平淡的对话中,读者可以品味到作家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纪伯伦似的锋芒毕露的智慧,而是大智若愚式的。旅行者和渔夫的对比是强烈的,其中最令人忍 俊不禁的是两者的语言:旅游者是急切的,丰富的语言背后是一颗焦灼的心灵;而渔夫的寡言少语正同前者相反。两者在对比中营造出淡淡的喜剧效果,而这种喜剧性又服务于文章思想的严肃性。五、问题探究1•劳动的目的性究竟何在?在轻松幽默的笔调之下,《懒惰哲学趣话》涉及了劳动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人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动用自身掌握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结果是改造了自然,同时也使自身得到进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如果有一种劳动,最终目的并不是人的进步,而是使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那么这种劳动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只能导致精神的贫困。为什么而劳动?劳动之后如何?如果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來把握劳动的精神,就会很自然地发现:人的劳动并不提供一种“一劳永逸”的前景。2•“懒惰哲学”有什么现实针对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人类文化的一次灾难。伯尔亲身经历过二战,对二战的残酷和破坏性深有体会,这些经历和感受都启发了他的创作。或许在他看来,人类浩劫的发生原因,就在于社会奋斗的终极意义的丧失。少数战争狂人不正是希望借助战争来“一劳永逸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吗?假如这些人的思路仅限于个人生活的领域,那么它是一种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放到了社会生活和国家民族的领域,却是十分有害的。教学建议一、本文故事性强,可以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二、阅读这篇文章,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寓意。比如“从前他也曾经认为,他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对于这位衣衫寒俭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品味这个句子,思考:游客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游客对于渔夫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另外,把握一些细节和关键词语,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两种生活态度的对比。比如表现游客神情的句子:“他兴奋得一时间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外国人兴奋得又说不出话了”,“他摇摇头,内心感到无比忧虑,度假的乐趣儿乎已经无影无踪了”,“由于激动他又语塞了”,“外国人以默默的兴奋心情说”等等,充分表现了游客焦灼、急功近利的心情。而表现渔夫的句子,如“回答是简短的,不假思索的”,“宽慰地拍拍游客的肩膀”,“渔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着一个吃呛了的孩子”等等,则充分表现了渔夫的闲适和乐天知命。三、《懒惰哲学趣话》所表现岀来的倾向与西方现代文明中某些弊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参考资料伯尔・H・(章国锋刘清华张敏)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小说家。1917年12月21日生于科降一雕刻匠家庭。1937年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1939年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不久被征入伍,先后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1942年与安奈玛莉•采希结婚,她后来成为伯尔文学创作的得力助手。1945年4月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战后在科隆大学继续学习口耳曼语文学,并在他哥哥的木匠铺作工,在科隆市统计局任助理员。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同年应邀参加文学社团“四七社”活动。1951年夏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在50年代便引起世界文坛注目。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70至1974年先后任西徳笔会和国际笔会主席。1979年宣布退出天主教会。伯尔的小说创作,从1947至1951年,主要収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火车正点》(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1950)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及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通 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在长篇小说《无主之家》(1954)中,作者采用多层次结构的手法,把5个人物的内心独白交织在一起,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被战争夺去父亲和丈夫的孤儿寡妇以及生活无着的知识分子在战后的生活与心理状态。作者通过两个都遭到战争破坏而社会地位不同的家庭,提出了战后寡妇再婚与社会道德问题,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企图死灰复燃的法西斯势力,而寄希望于两家的儿童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长篇小说《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是伯尔针对50年代西徳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复辟活动口益猖獗而创作的。作品以建筑师费麦尔三代人建造、破坏和重建圣安东修道院的故事,揭露德国军国主义,耍求人们警惕它的复辟。1963年以后,伯尔的作吊表现了西德社会在“自由”、“民主”的幌子下对“小人物”的迫害,他一改前期作品小的低沉、压抑的情调,对社会的罪恶表示强烈的愤懑。长篇小说《一个小丑的看法》(1963)曾引起强烈反响。作者以内心独白的手法,描写一个滑稽演员在教会的迫害下,爱情、事业都遭到失败的故事,抨击了天主教会的蛮横。这部作品招致教会人士的攻击。长篇小说《一次出差的结局》(1966)是一部纪实小说,作者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描写西德一个小城的木匠格鲁尔父子,由于捐税苛重而破产,愤起对社会采取报复行动;其中“小人物”的精神面貌已不同于50年代的作品。这部小说标志着他的创作有了新的转折。作者强调他描写的事件是客观的真实。1971年出版的《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达到了他的创作的高峰。小说描写一个善良、正直的劳动妇女,由于不愿意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的处世哲学生活而接连遭到迫害。作品中描绘了1936至1966年德国社会的风俗画面,塑造了各种典型人物,从经济、政治、道德观念等方面对西德社会现状进行了全面批判。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纷繁,时空概念大幅度颠倒跳跃,小说的语言随着人物所属的阶层和身份、职务不同而变化。这部作品被誉为伯尔“小说创作的皇冠”。《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和《监护》强调事件的客观真实性,多采用新闻纪事手法。他善于写作短篇小说,情节紧凑、集屮。他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还写了不少杂文、随笔和广播剧。由于他的创作不回避尖锐的社会问题,并常对现实进行批评,他在本国所受到的毁誉不一。(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