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启蒙视野下的《俄狄浦斯王》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反启蒙视野下的《俄狄浦斯王》

ID:969442

大小:1.9 MB

页数:35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反启蒙视野下的《戳狄输斯果》Antl-Enlightenmentunderthevisionof”Oedipustheking*作者:徐婿指导教师:刘雨教授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文艺学研究方向:西方文论学位类学术硕士、,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5年5月 学校代码:10200研究生学号:分类号:I0密级:无硕士学位论文反启蒙视野下的《俄狄浦斯王》Anti-Enlightenmentunderthevisionof"Oedipustheking"作者:徐嫣指导教师:刘雨教授学科专业:文艺学研究方向:西方文论学位类型:学历硕士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4年6月 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釆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电邮话编工作单位:通讯地址: 摘要本文以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为载体,比较古希腊雅典古典时代的语境、18世纪语境与20世纪中叶以来反启蒙思潮三种语境下的解读,辨别不同性质的“反启蒙”话语与启蒙主义的关系及其价值。本文共分三个章节,第一章试图将《俄狄浦斯王》置于其产生的话语背景下予以解读,指出在作品中俄狄浦斯的失败是其无法逃脱的命运使然,是古希腊雅典启蒙时代,神的权威不可撼动的表征。第二章试图将《俄狄浦斯王》置于当下后现代思潮崛起的话语背景下予以解读,指出俄狄浦斯在当代失败是由于自身的缺陷(人及其理性的不健全)所导致的。第三章通过比较以上两种语境下对《俄狄浦斯王》的解读,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启蒙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办;(2)启蒙和反启蒙的关系是怎样的;(3)当下反启蒙的价值及其应避免的问题。关键词:俄狄浦斯;启蒙主义;反启蒙I AbstractBasedontheancientGreektragedyOedipustheKing,thispapermakesacomparisonbetweentheinterpretationswithinthreedifferentcontexts:theclassicalGreekandAthenscontext,the18thcenturycontext,andthemid-20thcentury’santi-enlightenmentcontext.Indoingso,theauthortriestodetermin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ifferentanti-enlightenmentdiscoursesandenlightenmentandthevaluesofthesediscourses.Thispaperconsistsofthreeparts.Inthefirstpart,theauthorinterpretsOedipustheKinginthecontextfromwhichitisgenerated,explainingthatthefailureofOedipuswasaninevitabilityoffate,whichsymbolizesthatgod’swillcouldneverbedeniedatthattime.Inthesecondpart,thetragedyisputinapost-moderncontext,wherethereasonwhyOedipusfailedcanbeinterpretedashisowndeficiency(Humanbeingsandtheirrationalityareimperfect.).Inthethirdpart,theabovetwointerpretationsarecomparedandthreequestionsareanswered:(1)Whatweshoulddowhentheenlightenmentgoeswrong;(2)Whatrelationshipthereisbetweenanti-enlightenmentandenlightenment;(3)Whatvalueanti-enlightenmenthasatpresenttimeandwhatcanbeavoided.Keyword:Oedipus;enlightenment;anti-enlightenmentII III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序论一启蒙(Enlightenment),中文的意思是儿童接受最初的教育、获得最基本的知识。如清康熙时期有一位学者车万育曾撰写过一本教授儿童声韵格律、应对的著作,就叫做《声律启蒙》。但是在欧洲的文化语境中,“启蒙”的词义与中国古代时期有很大不同,它指的是人类摆脱愚昧、扫除迷信、获得真知。而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启蒙运动中的“启蒙”一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启蒙在每个历史转折发展时期都是存在着的。就西方文化发展而言,古代希腊社会的古典时代,也可以被看成以一个转型时期,也是一个文化启蒙阶段。当时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原有观念的解体和新的观念的出现。一批具有奴隶主民主思想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就通过自己的著作,表现了用新的意识形态反思原有社会意识形态和反思当时社会问题的价值取向。例如,在希腊神话时代占有主导地位的自然神学观念,就把神的意志(包括神祇的欲望、想法和观念等)看成是天然规定的、不可违背的东西加以尊奉。换言之,神的预言、神的指令等是人不可违背的天然信条。任何违背神的意志的思绪和行为,都将受到来自神祇的无情的惩罚。但是,当历史的车轮走到希腊古典时代的时候,神的意志就开始受到怀疑和盘诘。希腊古典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哲学家和作家,在对神的作用的质疑中,其实就形成了一种启蒙的思想涌流。因此,有些学者把希腊古典时代,也称之为希腊的“启蒙时期”。如果说希腊古典时代的启蒙特点的话,那它就是把怀疑精神注入了希腊人的观念中。但问题在于,每次带有启蒙意义上的反思,除了对原有的观念和价值进行了猛烈地冲击之外,作为它的伴随物或者说副产品,启蒙又总是带来对启蒙主张自身的反思和反抗。例如,古希腊晚期出现的新柏拉图主义、斯多葛学派等等对古典时代的柏拉图主义的反思,就是鲜活的例证。我们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运动”开始于17至18世纪的西欧各国,这是一场反教会、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有力的推动了欧洲各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文化上的准备。这里特别要指出是,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的要害在于“无神论”,是用“无神论”的思想来重新解释以往人类世界所产生的一切建立在“有神论”基础上的知识。启蒙主义者们认为,十七世纪以前的欧洲一直笼罩在宗教的蒙昧之下,基督教严重束缚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普通民众的盲目信仰更是将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这种情况推向了极致,启蒙主义者们要做的就是从思想观念上全面质疑、乃至推翻基督教及教会的野蛮统治,将欧洲人带出宗教的阴霾,走向科学、自由、澄明的新社会。在具体实践中,英国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主张以实证科学代替宗教神学;法国人查理·路易·孟德斯鸠(CharlesdeSecondat,BarondeMontesquieu)主张以三权分立的法制观念代替基督教会对欧洲政治生活的严密控制;而伏尔泰则对基督教教义及其整个哲学系统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在以上述人物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们看来,只要我们推翻了愚昧、专制、暴力的基督教会的统治,树立科学、自由、进步的新观念,那么整个人类未来美好的生活就指日可待,自由、澄明的人生状态就不是痴人说梦。不过,18世纪的启蒙在它产生的同时,也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这里我们更看重一些对启蒙运动反思的作家创作的价值。就在伏尔泰等人高声唱着启蒙赞歌的时候,另一位与他们同时代的法国人却似乎没有这么乐观,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50年,在法国戎科学院的有奖征文中,卢梭以一篇名为《论科学与艺术》的论文获得了当年的头奖。在这篇论文中,卢梭认为“社会越是文明,就越是形成一些所谓‘整齐划一’的原则。在这些原则背后,往往隐藏着冷淡、背叛和欺骗,因为原则是束缚人类天然本性的东①西。”在启蒙运动正在风起云涌的当时,这样的声音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毕竟出现了一种反启蒙的声音。时间的车轮来到了20世纪中叶,自启蒙运动爆发后的二百年里,世界历史发生了惊涛巨变,以致似乎在这之前,祖先们所有启蒙成就的总和都还不及这二百年的一根指头。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创伤以致到现在都久久不能弥合,数以千万的生命香消玉损,数以亿计的心灵无可归依,以致人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惑,启蒙思想家们两百年前为人们设计的宏伟蓝图哪去了?我们到底害了什么病?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还久久没有散去,两个德国思想家开始了他们艰辛而充满睿智的思索,马克斯·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与西奥多·阿道尔诺(TheodorL.W.Adorno)在共同著诉的《启蒙辩证法》(DialecticofEnlightenment)一书中富于见地的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②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并且,在书中,他们满怀悲愤的写到“被启③蒙摧毁的神话,却是启蒙自身的产物”。这一结论的得出可谓振聋发聩,在整个思想界都产生了至今绵延不绝的回声,人们普遍认为《启蒙辩证法》是二十世①叶秀山王树仁尚杰.《西方哲学史(第5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页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5页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纪反启蒙的第一声怒吼,是对现代世界危机第一次理性反思。而在本文中,“反启蒙”一词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下运行的。二其实,广义上的“反启蒙”的历史并不是从《启蒙辩证法》才开始的,而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似乎也不是它的源头。所谓“反启蒙”,自然是对启蒙的质疑与反拨,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反启蒙”与“启蒙”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有后者则必有前者,虽然在历次的“反启蒙”运动中,反启蒙者们的用意和旨归并不完全相同,甚至这之中还存在着截然相反的对立与攻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历史上,距今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的雅典城邦中曾经也经历过这样一次启蒙与反启蒙的斗争,而当时的反启蒙者们的动机与卢梭、霍克海默、阿道尔诺的出发点是完全对立的。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本论文将以一个经典文本,即古代希腊第二大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为平台,就不同时代对其所进行的阐释,来看看它是如何体现反启蒙对启蒙的反思和批判的。《俄狄浦斯王》(OedipustheKing)是古希腊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之一,上演于公元前431年左右。这里我先要阐明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古希腊此时戏剧艺术会高度繁荣?这其实和希腊民主派要进行启蒙的努力息息相关。众所周知,古代希腊人和其他民族的古代人是一样的,都是不识字,文化水平较低。而一些思想家要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就必须要寻找一个恰当的、适宜的形式。否则,再好的思想,再好的主张,都因为人们不识字而功败垂成。而古代的两种艺术形式:故事和戏剧恰好适应了这一需要。听故事,不需要识字,换言之,识字的人能听懂,不识字的人也能听懂。戏剧也是如此。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可以欣赏戏剧情节,能听懂剧中宣传的思想主张,文盲或缺少文化艺术修养的人,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唯一不同的是,故事相对而言,一次听故事的人规模较小,再者就是讲故事所需要的时间较长,这两个局限都不利于集中时间面对受众。这就是古代希腊戏剧此时繁荣的原因。那些奴隶主民主派们,正是出于宣传自己启蒙主张的需要,大力利用了戏剧形式。可见,希腊戏剧的繁荣,是和古典思想家文学家要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文化主张密切相关的。换言之,启蒙的要求带来了古代希腊戏剧的繁荣。作为古代欧洲最杰出戏剧作品之一,《俄狄浦斯王》在希腊时期就上演得较为频繁。可以说是保留性的剧目。它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曾受到过黑格尔等大师的高度赞扬。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一直是在欧洲各大剧院上演,著名学者罗念生曾在其所著长篇论文《古希腊悲剧》中介绍了相关情况:“《俄狄浦斯王》是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方各国经常上演的悲剧,英国牛津大学曾上演此剧的希腊原文剧本,据说演出①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而学者刘小枫也曾撰文回忆过在巴塞尔读书时观看巴塞尔②话剧院演出的《俄狄浦斯王》的情形,这些都足可以见出该剧时至今日在欧洲仍受欢迎的程度。在学界,学者们对《俄狄浦斯王》一剧的关注也一直热情不减,就算在时空③上都离古希腊相距甚远的今天的中国,情形也依旧如此。但学者们的研究向度不外乎该剧的悲剧艺术特色及古希腊命运主题两个向度,而对其他角度则鲜有关注,我们觉得如此单调的研究角度并没有发掘出《俄狄浦斯王》的全部价值,尤其在今天的历史语境下,更显单薄。其实,事情还不仅于此,令人最为不满的是关于《俄狄浦斯王》剧本中所隐含着的启蒙与反启蒙价值,一直被学者们所忽略。可喜的是,2007年,学者刘小枫、陈晓明主编的《经典与解释》丛书第19卷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这一辑的主题为《索福克勒斯与雅典启蒙》。其中由卢白羽翻译的德国思想家施密特(JochenSchmidt)长篇论文《对古代宗教启蒙的失败:》,给我们如何理解《俄狄浦斯王》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该文试图结合古希腊雅典启蒙时期的历史语境对《俄狄浦斯王》进行解读,将其视为一个启蒙与反启蒙斗争的文本。而笔者的这篇论文正是在施密特论文的启发下立题的。本文试图在引用、讨论施密特在其论文中的观点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俄狄浦斯王》在古希腊雅典启蒙时期与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两种历史语境之下的对比解读,试图找出当下启蒙与“反启蒙”的自身困境,并提出粗浅的解决思路。三作为一部两千年来一直长盛不衰的戏剧文学经典,可以说,学界对《俄狄浦斯王》的关注与探讨从未出现过实质性的断流,并且,随着研究的日渐深入,对其文本意蕴的阐发呈现出多样化、立体化、纵深化的特点。就国外来看,《俄狄浦斯王》从其诞生之初就受到了文论家和哲学家不同程度的肯定,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在其所著的《诗学》中就将《俄狄浦斯王》视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并在全书前后七次提到了这部戏剧。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④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而俄狄浦斯正是这样的典型。此外,在本书的第十一章中,亚里士多德以本剧为例,论述了“突转”与“发现”的内涵及其功能,并称“‘发现’如与‘突转’同时出现﹝《俄狄浦斯王》剧中⑤的‘发现’﹞,为最好的‘发现’。”而在古罗马时期,文论家们对《俄狄浦斯①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8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②参见《罪与欠》.刘小枫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③截止2013年年底中国知网中以《俄狄浦斯王》为关键词检索项,就有近700篇学术文献④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十三章⑤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十一章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一剧也不吝赞美,朗基努斯(Longinus)在其所著的《论崇高》中也给予了它极高的评价。到了17至18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虽然以伏尔泰、高乃依等旗手们仍然指认了该剧的艺术史中的地位,但他们则更多的认为它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并开始着手通过改编加以弥补。但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以荷尔德林(Holderlin)为首的德国文艺界又开始对《俄狄浦斯王》推崇备至,而黑格尔(Hegel)也同样给予了其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俄狄浦斯是哲学认识的原型和①代表,是自我反思的第一个例证,是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而“在谈及冲突的和解时,黑格尔进一步指出,俄狄浦斯戏剧也已经超出了凭借外因达到和解②的层次,达到了较高的‘内在的和解,[在那里]动因就是主体自己。’”进入20世纪,随着西方哲学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崛起与分流,《俄狄浦斯王》也逐渐被纳入到其中予以再评估、再阐释。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在其所著的《释梦》中就提出了“恋母情结”。弗洛伊德从其提出的“力比多”理论出发,认为人的成长经历了四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期,而在第三阶段,即生殖器期时,儿童会有一种去亲近异性双亲而排斥同行双亲的情节,具体到男孩身上,则是把母亲当做性爱对象儿排斥父亲,这就是“恋母情结”,而在弗洛伊德看来,表现了这种现象的最佳文学文本就是《俄狄浦斯王》,故而这种情结又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而随着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兴起,另一位精神分析的大师雅克·拉康(Lacan,Jacaueo)则对“俄狄浦斯情结”又有了新的见解,他不再看重这其中的“欲望”因素,而是认为言语和语言的作用更为重要。拉康认为,“当孩子仍然同母亲的身体相连时,他不过存在于一种镜像的同一性关系中,还没有受到语言的他异性的影响。通过与父亲的相遇,孩子便进入了语言和象征的领域。根据拉康的解释,被压抑的无意识就是作为一种他者的语言而起作用,试图使主体脱离以欲望为中心的意识,即自我的话语。在普西看来,‘拉康在戏剧《俄狄浦斯王》中读解出的这种无意识的语言的他异性就是:俄狄浦斯的无意识体现在一种确实不同于他自己的③话语中,即神谕的话语中’(Pucci49)。”而在国内方面,研究的向度则表现的比较单一,大体上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古希腊文学中所表现出的“命运观”为出发点论述该剧所呈现出的悲剧精神的。如西北大学张帆就认为:“《俄狄浦斯王》所展现出的人与命运斗争的主观意志和主人公身上显露出的深刻的悲剧精神,以及他在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勇于用实际行动来承担自己的责任的态度,都为我们表现出了一种自我救④赎的伟大精神,并显示出了一种人文意义上的先进性。”二是探讨该作品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如有学者就认为:“健全的理性应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统一。《俄狄浦斯王》虽然揭示了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但⑤也表现出对它的贬抑和拒斥。”三是运用互文式的分析方法,比较该剧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的。在有关此向度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王建昌的《与结构诗⑥①学及生命哲学比较》、周旋的《与》等。①耿幼壮.永远的神话——《俄狄浦斯王》的批评、阐释与接受.外国文学研究.2006(5)②耿幼壮.永远的神话——《俄狄浦斯王》的批评、阐释与接受.外国文学研究.2006(5)③耿幼壮.永远的神话——《俄狄浦斯王》的批评、阐释与接受.外国文学研究.2006(5)④张帆.命运的悲剧——以《俄狄浦斯王》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⑤邓宏艺.理性的悲歌——重读《俄狄浦斯王》.贵州社会科学.2007(3)⑥王建昌《俄狄浦斯王》.与《红楼梦》结构诗学及生命哲学比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此外,还有一些是运用诸如结构主义、原型批评等现代主义批评方法对《俄狄浦斯王》文本加以细读的。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也有论者注意到了可以将《俄狄浦斯王》纳入启蒙的视野内予以解读,如2013年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上的邱业祥的论文《:启蒙浪潮下传统信仰的更新》一文认为:“俄狄浦斯并没有在理性和智慧的基础上走向对理性自律的信奉,反而恰恰坚定持守着传统信仰,由此在启蒙浪潮中,信仰完全可以接纳理性和智慧。然而,索福克勒斯更进一步地揭示,俄狄浦斯所坚守的传统信仰,只是由人的意志和意愿所投射的不纯净的信仰。因而在信仰接纳理性和智慧的同时,必须净化信仰本身,坚持神的绝对自由、奥秘和超②越,从而走向传统信仰的更新。”而2012年刊登于《外语学科》第一期的马骁远的《在宗教外衣下的政治内涵》一文则认为:“索福克勒斯塑造了俄狄浦斯作为宗教启蒙者的形象,与先知的宗教势力对立。这一形象实际上挑战了传统的政治秩序,带来了政治‘污染’。索福克勒斯表明了反启蒙的立场,在作品中对伯里克利进行了讽谏,并反映和预见了雅典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政治现③实,但也有局限性。”而我们认为,这些论述都没有真正揭示出《俄狄浦斯王》一剧中所反映出的启蒙与反启蒙对立斗争关系的实质,是有局限的。本文试图弥补以上论点的缺陷,将《俄狄浦斯王》看做一个反映价值更新时代启蒙与反启蒙对立斗争的文本,并在其中辨析启蒙与反启蒙之间的关系及其价值。(1)①周旋.《雷雨》与《俄狄浦斯王》.外国文学研究.1988(2)②邱业祥.《俄狄浦斯王》:启蒙浪潮下传统信仰的更新.外国文学研究.2013(2)③马骁远.《俄狄浦斯王》在宗教外衣下的政治内涵.外语研究.2012(1)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命运与人:希腊古典语境下的《俄狄浦斯王》第一节斯芬克斯之谜——尝试崛起的人⋯⋯俄狄浦斯来到斯芬克斯面前,斯芬克斯给他出了这道谜语:“告诉我,什么生物早晨走路用四条腿,白天走路用两条腿,晚上走路用三条腿?⋯⋯”俄狄浦斯不假思索,立即回答:“这是人!⋯⋯”俄狄浦斯猜出了斯芬克斯出的谜语。于是斯芬克斯振翅飞离山岩,扑向大海。众神有话在先,如果有人猜中谜语,斯芬克斯必须死亡。所以俄狄浦斯就这样解救了忒拜。⋯⋯①——《希腊神话》可以说,斯芬克斯(Sphinx)之谜将智慧的俄狄浦斯推向了忒拜(Thebai)城国王的宝座,也将他推向了杀父娶母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是《俄狄浦斯王》全剧的一个关键点:只有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俄狄浦斯才能由杀父转向娶母,进而落入到阿波罗神示的命运之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将这个情节仅仅局限在剧情中加以分析,那么这个关键点其实仅仅是叙事功能维度上的关键点,换句话说,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谜这一情节不再具有不可替代性——作者完全可以改变这一情节,使俄狄浦斯通过其他方式登上忒拜城的王位,倘若如此,俄狄浦斯娶母的必然性也不会受到丝毫的挑战。然而,我们认为,这样的分析其实并没有触及到这个情节的全部实质,故而我们应将其置于更加广阔的语境——悲剧《俄狄浦斯王》产生的历史环境——中予以解读。在公元前500至前400年左右,也就是希腊人刚刚赢得同波斯人胜利的时候,古希腊的雅典城邦迎来了让人炫目的繁荣。政治民主、科学发达、思想繁盛,古希腊雅典这一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是其后代们至今都无法企及的。然而,历史一再证明,科学技术、活跃的思想无论主观上怎样想规避神的权杖,只要它继续发展,①[俄]尼·库恩.《希腊神话》.朱志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424页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就不可避免的会触碰神的底线(具体事例我们将在下文中详加分析,此处暂不涉及),在古代希腊这条铁律也不是无效的,这样古希腊雅典古典时期“启蒙”与“反启蒙”就不可避免的短兵相接,而我们要在本文中加以释读的《俄狄浦斯王》正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俄狄浦斯王》的作者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生活在公元前496(?)年至前406年的古希腊雅典,他的成年时期正值雅典一代雄主伯利克里(Pericles)统治时期,其时,第二次希波战争刚刚结束,希腊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这种“繁荣”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在自然科学方面,伯利克里亲密的朋友,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左美奈(Klazomenai)人阿那克萨戈拉(Ansaxagoras)约在公元前430年左右宣称“天①体是由跟地球一样的材料构成的。因此,太阳也不过是一团炙热的石头而已。”同时,阿那克萨戈拉在其所著的《论自然》(Periphyseos)中还曾宣称:“我们称虹为阳光在运上的反照。这是暴风雨的先兆。因为云上流着的水引起风,降下②雨。”显然,阿那克萨戈拉已经试图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阿那克萨戈拉的此种言论并非是无源之水,早在他之前的100年,另一位古希腊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活跃在西西里岛的吟游诗人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就质疑《荷马史诗》中荷马将彩虹说成是伊里斯(Iris)女神,披着彩云传达宙斯(Zeus)旨意的说法:“所谓伊里斯,其实不过是一团云,看起来是紫的、鲜③红的和黄绿色的。”(DK21B32)这说明,古希腊神话中所形成的自然神主宰一切的观念以及受到了当时先进思想家的盘诘。也说明,这种带有朴素唯物论色彩的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在当时已流传开来。在医学方面,这一时期的成就更为明显,施密特在其论文《对古代宗教启蒙的失:》中就做了如下介绍:“在公元前5世纪的后三十年,由希波克拉底及其学生创立的科学医学把诊断与治疗建立在一套严格按因果律来操作的程序之上,由此推翻了把魔力视为疾病的原因这一看法,故而也摧毁了巫④术。”而在史学方面,被称为“政治史之父”的修昔底德(Thucydides)所著的皇皇巨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已经显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该书试图将人的历史从人神合一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排除了神对历史的干预,并尝试在其中分析、判别历史走向的内在原因。并且,古希腊早期的有关地理、民族是史志也“⋯⋯⑤已经逐渐取代了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世界之中对历史的神话演绎”。而作为“科学的科学”的哲学在古希腊时期的繁荣则是不需多讲的——早在公元前585年左右,伊奥尼亚派先哲泰利斯(Thales)就已经在追问世界的本源究竟为何物,而由留基波(Leucippus)和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所创立的原子论学说则充满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智慧。从以上情况来看,古希腊雅典城邦在伯利克里时代是一个崇尚科学的启蒙时期,不仅如此,还可以作为佐证的是,与启蒙精神一脉相承的古希腊雅典民主制①[德]施密特:《对古老宗教启蒙的失败:》.见:刘小枫陈少明.《经典与解释19:索福克勒斯与雅典启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②《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0页③转引自汪子嵩主编.《希腊哲学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49页④[德]施密特:《对古老宗教启蒙的失败:》.见:刘小枫陈少明.《经典与解释19:索福克勒斯与雅典启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⑤[德]施密特:《对古老宗教启蒙的失败:》.见:刘小枫陈少明.《经典与解释19:索福克勒斯与雅典启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度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趋于成熟、趋于完善的。凡此种种,充分说明,对自然神祇支配万物的思想方式已经被动摇。新的时代要求着当时的人们必须面对自然神祇的力量被怀疑、被诘问的境地。在这样的语境下,《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谜就显得更富于启蒙的意味了。让我们再来结合罗念生先生在其译作《俄狄浦斯王》中与此相关的注释,重温一下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谜——这个隐藏在全剧背后的情节——的背景①与内容,在注释[1]中有这样的描述:“忒拜人曾经追究过这件谋杀案,但没有结果,国王死后不久,他们又遇着新的灾祸,赫拉(Hera)为了向他的情敌塞墨勒(Semele)(酒神的母亲)报复,打发了一个人面狮身的妖怪来为害忒拜,这妖兽坐在城外的山上,背诵一个谜语,问什么动物有时四只脚,有时两只脚,有时一只脚,脚最多时最软弱,凡是回答不出的人都被它吃掉了。忒拜人正在失望的时候,那流浪的俄狄浦斯前来道破了这谜语,他说是人,因为一个人生下地时是四只脚,年老了以后加上一根拐杖,又成了一只脚。那妖怪听了,便跳崖自杀②了。那些感恩的忒拜人立俄狄浦斯为王。他娶了拉伊俄斯的寡妻伊俄卡斯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斯芬克斯施虐忒拜城的幕后主使是赫拉,在古希腊神话中,赫拉是奥林匹斯山上十二主神之一,同时也是众神之神宙斯的妻子。这样看来,斯芬克斯为害作祸于忒拜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神祸”!而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也很有意味。俄狄浦斯对着斯芬克斯自信的高喊道:“这就是人!”而也正是“人”的谜底使斯芬克斯不得不选择自我毁灭。其实,我们说,俄狄浦斯喊出的谜底仅仅是斯芬克斯之谜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谜底的表层,而在其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较为深层的谜底,这就是刻在古希腊德尔菲(Delphi)神庙石碑上那句著名的:“认识你自己!”(“knowyourself”)人认识自己的过程是通过理性与知识来完成的,而人一旦拥有了这样的知识、树立了理性的精神,其自主意识也就随即确立,这也就意味着神的退场,故而斯芬克斯之死与其说是因为斯芬克斯之谜的游戏规则,不如说是因为谜底本身使斯芬克斯的存在不具备了合法性。而也正因如此,我们会在《俄狄浦斯王》一剧中看到,俄狄浦斯在登临忒拜城王位以后表现出了作为“人”的无比自信,这突出表现在该剧第一场其与忒拜城先知忒瑞西阿斯(Teiresias)的争吵中,当被激怒的先知指出俄狄浦斯就是杀害老国王的凶手时,俄狄浦斯异常愤怒,他先是说先知“你又瞎又聋又懵懂”(371行),继而开始用刻薄的语言讽刺先知,并回忆自己破解斯芬克斯之谜的功绩,俄狄浦斯这样说道:(向忒瑞西阿斯)⋯⋯那只诵诗的狗在这里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说话,不拯救人民?它的谜语并不是任何过路人破得了的,正需要先知的法术,可是你并没有借助鸟的帮助,神的启示显示出这种才干来。知道我无知无识的俄狄浦斯来了,不懂得鸟语,只凭智慧就破了那谜语,征服了它。⋯⋯(389-404行)此处,俄狄浦斯作为一个崇尚知识、崇尚理性、质疑整个神谕体系的古代启蒙主义者形象已经跃然纸上。我们说,虽然俄狄浦斯并非、也不可能是出于自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俄狄浦斯的所作所为已与其身后2000余年的启蒙主义者们别无二致——他们都是在尝试自己作为人的崛起。①指俄狄浦斯在三岔路口杀死了其父、忒拜城国王拉伊俄斯(Laios)——引者注②转引自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8页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节无法逃脱的命运歌队(哀歌)这苦难啊,叫人看了害怕!我所看见的最可怕的苦难啊!可怜的人啊,是什么疯狂缠绕着你?是哪一位神跳的比最远的跳跃还要远,落到了你这不幸的生命上?哎呀,哎呀,不幸的人呀!我想问你许多事,打听许多事,观察许多事,可是我不能望你一眼;你吓得我发抖啊!——《俄狄浦斯王》第1296-1307行①当俄狄浦斯闲适地躺在忒拜城的寝宫里的时候,可能总是会想起德尔福(Delphoi)神庙中那可怕的预言。但是现在的他却少了一份恐惧、多了一份庆幸,因为他早已经远离了那令他心惊胆战的科林斯(Korinthos),成为了忒拜的一国之主。至少他认为,空间上的距离已经彻底脱离了那恐怖神谕发生的可能性。但是,他却未能预料到,正躺在他怀里的娇媚温柔的忒拜女人伊俄卡斯忒(Iokaste)正是他的亲生母亲——为躲避悲剧的发生的举动恰恰导致了悲剧的实现!有人称《俄狄浦斯王》为“命运悲剧”。其原因就是,俄狄浦斯所犯的罪行不但不是他有意为之,甚至还是他还竭尽全力地所要予以避免的。他不是一个恶贯满盈的恶棍,而是一个对忒拜城乞援人有求必应的英明君主;他不是一个才智平庸之辈,而是一个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的智者;他不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弱者,而是一个在强大异己力量面前努力抗争的英雄;而在遇到灾祸与不公时,俄狄浦斯同样也不是一个推卸责任的懦夫,而是一个勇于承担、勇于自惩的强人。而这①从本节至第二章第三节开头所引用的《俄狄浦斯王》一剧的情节均引自: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样的人却因命运的无情,却注定要承受毫无缘由的灾祸,这实在令人唏嘘不已、令人同情。仅就将视野局限在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文本内部来讲,似乎除了“命运”以外,没有其他词汇能对俄狄浦斯的一生加以更好的解释——整个事件的每一个时间点都显得是那样的奇妙,而每一个情节所产生的后果都是那样的扑朔迷离。应该说,俄狄浦斯的遭遇开始于三岔路口的奇遇,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两个特定身份的陌生人相遇并发生冲突需要极高的偶然性,它起码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时空上的双重同一性;二是有矛盾被触发,这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而在该剧中,俄狄浦斯与其父拉伊俄斯争抢道路的矛盾更加让人匪夷所思,一是因为三岔路口本就是一个公共空间,俄狄浦斯与拉伊俄斯并不具备在同一时间到达这一空间的相重叠的并且能够引发冲突的必然特质,也就是说,他们的冲突是偶然中的偶然,是根本无从解释的。但也正是由于剧作家这样处理这一次冲突,使俄狄浦斯完成了其神示命运的前半部分(即“弑父”),并为其后半部分(即“娶母”)提供了重要前提(父亲已缺席)。同样,我们说拉伊俄斯的缺席是俄狄浦斯“娶母”的前提,就是说,这个前提使“娶母”的发生也只是具有了可然性,而非必然性。换句话说,直到此时,俄狄浦斯“娶母”还欠缺着一个契机——他如何与其母伊俄卡斯忒相遇,并结合在一起。而斯芬克斯的出现成为了这种可然性转换为必然性的重要步骤——这也就是整个事件第二个不可解释的要害点。俄狄浦斯出现在忒拜城之时,恰巧是其在三岔路口打死拉伊俄斯之后,而又在斯芬克斯之谜未被破解之前——这仍需要时空的双重同一作为保障,而这样的保障竟在一种不可解释的情景中达成了。要知道,在阿波罗的神示中,有的只是俄狄浦斯会“杀父娶母”的预言,并没有他会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达成“杀父娶母”的提示。而诡异的是,斯芬克斯在此时立于忒拜城似乎与俄狄浦斯的命运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作为佐证的是,我们上文曾经提到,罗念生先生在其译著《俄狄浦斯王》的注释[1]中说斯芬克斯之所以作祸于忒拜是由于赫拉想报复她①的情敌塞墨勒,这就更使整个事情陷入了更不可解释的境地。至此,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似乎也只有宿命论能够解释。其实,对“命运”的探讨与关注一直就是古希腊人开拓的,也是今天的西方人常思常新的课题。那么何为命运呢?对它的回答不仅存在于古希腊的文学作品中,也见于古希腊的哲学著作中。比如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众多哲学家都曾就这一问题发表过诸多观点,至于后代学者对这个问题的阐释,就更是汗牛充栋了。但基本都是语焉不详,笼统地说:由于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导致了古希腊人对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力量的不了解,从而不自觉地形成了对事物不能把握的,只能听从冥冥中不可知的命运观念。笔者对此的解释是站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进步所导致的人的自主意识的觉醒角度的立场上进行的。在我看来。当时社会生产力和自然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使人的主体意识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从过去对神的崇拜开始向对人的肯定方向转换。将此论断放在《俄狄浦斯王》中同名主人公身上,我们会看到,他面临着一种厄运已经被注定的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若他按照过去的原则行事,没有自己的思考,对神的预言不主动进行逃避,那么,如此悲剧便不可能以此种偶然加偶然的方式发生(尽管一定会发生);但①“⋯⋯赫拉(Hera)为了向他的情敌塞墨勒(Semele)(酒神的母亲)报复,打发了一个人面狮身的妖怪来为害忒拜⋯⋯”转引自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8页1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另外一个方面,他按自己的思考的方式行事(如同他现在所做的那样),主动去逃避命运的安排,事实证明:悲剧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是,俄狄浦斯王选择的是主动逃走,逃避命运的安排,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体现出的是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张扬。如果说这是命运,那么,这是主动追求中所带来的命运,是对神的安排和神祇命令的抗争所形成的命运。如要深说一句:这是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中带来的新的命运形式。第三节神性的复归歌队忒拜本帮的居民啊,请看,这就是俄狄浦斯,他道破了那著名的谜语,成为最伟大的人;哪一位公民不曾带着羡慕的眼光注视他的好运?他现在却落到可怕的灾难的波浪中了!因此,当我们等着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时候,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俄狄浦斯王》(第1524-1530行)《俄狄浦斯王》一剧中主人公犯下了“杀父娶母”这一耸人听闻的罪行,但最终勇于担当的俄狄浦斯毅然用王后的别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并将自己流放外邦。尽管他的行动中体现着人的主体性意味,但毫无疑问,俄狄浦斯是一个失败者、是一个在与神谕的命运较量中惨败而归的人,他虽用自己的智慧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挽救了魔鬼身下忒拜城居民,但他却没有能力破解自己的命运之谜。俄狄浦斯的遭遇无疑是让人痛心的,至此,也许有人要问,那索福克勒斯塑造这一悲剧形象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呢?难道是他在迷狂状态下的突发奇想吗?当然不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返回到索福克勒斯的经历及其生活的历史语境下予以考察。正如我们上文中曾提到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所上演的时代是雅典城邦最为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各种思想繁盛、科学技术初兴的启蒙时代。而该剧的作者索福克勒斯则是当时雅典政权领导阶层的重要一员,他于公元前443年开始担任税务委员会主席一职,负责向盟邦征收税赋,并在任职期间主持过雅典贡税制度的改革。公元前440年,索福克勒斯又被选为十将军之一,正式进入雅典政权的最高决策层,并与其最亲密的朋友之一、雅典政权的实际领导者伯利克里一同率领海军镇压雅典盟邦萨摩斯。而在公元前413年左右,已经年届1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0岁的索福克勒斯被选为西西里战败后的“十人委员会”委员,参与处理当时雅典的政治危机,成为反民主政变的参与者之一,支持寡头派提出的限制公民权利的宪法。索福克勒斯所具有的政治身份似乎已然标示着他不愿意看到雅典启蒙思潮的崛起,如果说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那么下面一个事例就使我们的结论变得不容质疑:据施密特援引一份名为《阿提卡的归化民》(TheAtticOrgernes,①Harv.Theol.Rev.37,1944)的材料记载:“公元前420年,当他被带到雅典时,他就把阿斯克勒庇俄斯(古希腊医神)迎进他家——那时雅典城还没有把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圣地,而他家就成了把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神庙。由于这一行动带有非同寻常的虔诚,索福克勒斯死后,雅典人把他本人也奉为英雄,并称它为②‘Dexion’:‘为接待做准备的人’(Aufnahmebereiter)。”也就是说,“他是一③位医神(Heihero)的祭祀”。上述证据,从多角度确证了索福克勒斯作为一个反启蒙者的身份属性。而索福克勒斯生活的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雅典,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启蒙与反启蒙尖锐斗争的时代,虽然这种斗争在今天的历史学著作里显得并不那么耀眼。正如我们在本章第一节所提到,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的自然科学已经颇为发达,对真知的渴望也促使哲学开始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而这一切都自然引起了雅典统治阶层的高度警觉。早在《俄狄浦斯王》上演之前,一系列迫害、打击知识阶层的措施早已悄然实施,并且成为了雅典政治势力互相攻讦的武器,据说,由于伯利克里与普罗塔哥拉、阿那克萨戈拉等知识分子的私人关系较好,他④一直受到反对派的不断攻击。而根据施密特援引古希腊原始文献记载:“公元前432年左右,对超自然的信仰不仅被定为犯罪,教授天文学也同样被视为犯罪——因为星辰具有神性。新律宣布:‘必须控告那些不信神以及传播天文学的人。’此后就开始了一系列起诉,一直持续打此后三十年,直到公元前4世纪也不见消⑤停。”我们刚才提到的古希腊学者普罗塔哥拉正是在这个时候因“不敬神灵”的罪名被流放外邦、后死在渡海去往西西里岛的途中的。不仅如此,雅典人不但忍受不了自然科学家的种种“谬论”,他们同样也无法容忍哲学家们不敬神的聒噪,其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大约在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而其罪名之一就是“不尊重城邦⑥所尊敬的诸神而且还引进了新的神。”但值得玩味的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Xenophon)一直在替他的老师鸣屈喊冤,而他的理由却是苏格拉底非但不是一个不敬神的人,相反他恰恰是个为神是尊的人,色诺芬在其所著的《回忆苏格拉⑦底》中开篇就在回应这个问题,他说:“他常常在家中献祭,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他从事占卜,这也不是人们不知道的;因为,‘苏格拉底经常说神明指教了他’,这句话已经成为人们常说的口头禅了;其实,他们指控他引进新神,主要①指索福克勒斯——引者注②[德]施密特:《对古老宗教启蒙的失败:》.见:刘小枫陈少明.《经典与解释19:索福克勒斯与雅典启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③[德]施密特:《对古老宗教启蒙的失败:》.见:刘小枫陈少明.《经典与解释19:索福克勒斯与雅典启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④[美]托马斯·R.马丁.《古希腊简史——从史前到希腊化时代》.杨敬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第181页⑤[德]施密特:《对古老宗教启蒙的失败:》.见:刘小枫陈少明.《经典与解释19:索福克勒斯与雅典启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⑥[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1984年版.第1页,着重号是原文加的⑦指苏格拉底——引者注1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推想出来的。然而他并没有比那些从事占卜,求教于征候、声音、异兆和祭祀的人们引进过什么更新的神;这些人并不认为异鸟或那些遇到它们的人们,会知道哪些事对于追求预兆的人有利,而是认为,神明借它们为媒介,①把那些预示吉凶的事显示出来:苏格拉底所怀抱的见解也就是这样。”无论色诺芬写出这样一段话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但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色诺芬证明他的老师无罪的理由并非是不信神没有罪,而是苏格拉底根本没有不信过神,换句话说,他为他的老师辩护的逻辑起点恰与当时法官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逻辑起点是一致的。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古典希腊思想家、戏剧家(包括索福克勒斯本人)所信奉的神,已经不是希腊神话中的自然神,而是成为了以人为底蕴的新的神!正是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新神论,构成了古代希腊启蒙与反启蒙的文化运作态势——他们对命运的不解,不仅仅在于外在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们的眼中,神的内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是二者之间强烈的不对等关系,构成了他们的“命运”观念的底蕴。综上所述,古希腊雅典启蒙时期的反启蒙势力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新的神的统治,我们姑且可以将当时的这种反启蒙思潮称为“神的反启蒙”,而我们说,索福克勒斯创作《俄狄浦斯王》的目的也是与此一致的,这恰如施密特所说:“思考一下这部悲剧的走势就会发现索福克勒斯的目的所在。他希望挽回某些宗教机构的声望,尤其是先知体系和神谕体系,使它们承受住由步步紧逼的启蒙产生出②来的怀疑。”而依托着神谕的命运观念恰恰成为他们复辟神性的最好载体!第二章20世纪以来反启蒙思潮语境下《俄狄浦斯王》再解第一节被确证的主体⋯⋯我和这些还在孩子并不是把你看做天神,才坐在这祭坛前求你,我们是把你当做天灾和人生祸患的救星;你曾经来到卡德摩斯的城邦,避免了我们献给那残忍歌女的捐税;①[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1984年版.第2页②[德]施密特:《对古老宗教启蒙的失败:》.见:刘小枫陈少明.《经典与解释19:索福克勒斯与雅典启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1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这件事你事先并没有听我们解释过,也没有向人请教过;人人都说,并且相信,你靠天神的帮助救了我们。现在,俄狄浦斯,全能的主上,我们全体乞援人求你,或是靠天神的指点,或是靠凡人的力量,为我们找出一条生路。在我看来,凡事富有经验的人,他们的主见一定是很有用处的。——《俄狄浦斯王》第32-44行正如我们前面看到的,在古希腊雅典启蒙时代,虽然潜在地存在着人的理性与神性的争斗,并且这种争斗还时不时地碰撞出火花,但不可否认的是,神对人的控制还未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更接近于人的希腊诸神虽然会对人的种种不尊时而产生怨恨、甚至加以报复,但他们与后来统治了欧洲大陆数千年的基督教上帝相比,却显得更加可爱而颇具人性。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前面提到的古希腊伯利克里时期前后的启蒙思潮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显得并没有那么耀眼——至少与其身后18世纪发源于法国的启蒙运动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而身处于雅典启蒙时期的希腊人,其实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于启蒙的自觉性,这也可以从《俄狄浦斯王》一剧中窥见某种端倪——君不见俄狄浦斯在忒拜城遇到瘟疫时首先想到的仍是去请阿波罗的神谕吗?这哪里是一个相信科学、相信理性的启蒙主义者的样子呢?与俄狄浦斯相比,2000年后的人文主义者们褪去了祖先的羞涩与迟钝,他们用“无神论”思想为武器,开始以最激烈的态度质疑神的权威,他们试图进行一次轰轰烈烈的革命,将屹立在各地显要位置的神像全部拉倒在地,但是这种革命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们需要武器、思想的武器,于是当人文主义者们打开浩大的世界历史地图的时候,他们惊喜地发现了2000年前的希腊,这光辉而灿烂文明的核心恰恰是人文主义者们可以倚重的思想资源!文艺复兴运动近三个世纪以后,在法国源起的启蒙主义运动对上帝的质疑显得更加的激烈,因为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一次又一次挑战着神的权威,“上帝”的虚构性已经变得明晰而不容置疑:牛顿掷出的苹果准确无误的砸向了那遥不可及的上帝、富兰克林放出的风筝(避雷针)轻而易举地挡住了上帝的愤怒,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则扒光了遮挡上帝虚幻躯体的最后一层纱衣,于是乎尼采兴奋地振臂高呼道:“上帝死了!”那上帝已死,谁又将成为世界上新的主宰呢?这就是人!这就是人!?多么熟悉的句子,我们似乎在哪里听到过!是的,我们确实听1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到过!就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中,当魔兽斯芬克斯立于忒拜城用谜语作祸之际,它的谜底就是“人”,而答出正确答案并使斯芬克斯跳下山崖的人就是悲剧英雄俄狄浦斯!与18世纪欧陆启蒙主义者们相似,俄狄浦斯将斯芬克斯推下悬崖的根本动机,是要让神停止在人的生活中的为非作歹,而更加相似之处在于,俄狄浦斯也正是在猜出斯芬克斯之谜之后,开始相信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及具备的理性完全可以逾越神(至少是神在人间的代言者)而自主、自由地行动。我们说,俄狄浦斯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主义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做到启蒙的自觉,在忒拜城遭受到瘟疫之祸后,俄狄浦斯首先想到的是派人去请阿波罗的神谕,但我们可以看到,俄狄浦斯也并非是一个坚定的信神者,这表现在当盲先知忒瑞西阿斯将祸端的矛头指向自己时,俄狄浦斯作为人的自信就开始被激发出来,他倔强地开始了与盲先知的争吵,并且“一遇到猛烈的反驳就开始炫耀自己的知识与洞察力”①,因为他的自信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据称可以对过去与未来洞若观火的盲先知忒瑞西阿斯,竟不能将忒拜城的居民从斯芬克斯的魔爪中解救出来、竟猜不破斯芬克斯之谜那在俄狄浦斯看来极为简单的谜底,这难道这不足以说明问题么?而法国启蒙运动的倡导者们与俄狄浦斯有着同样的逻辑,只不过他们的思考比俄狄浦斯更加的形而上些,无神论思想家梅利叶(JeanMeslier)就曾厉声质问道:“在⋯⋯创世说中,我一眼就看出有几种困难摆在理智的面前,看来无法克服。第一种困难在于:怎样说明、或者怎样设想那个仿佛创造了其他一切东西的最高本体的本质或本性?第二种困难在于:物质本身与所假定的物质创造者一样,也可以假定为永恒的、不依赖任何别的原因的,要用哪些令人信服的理由才能证明,应当把永恒性和独立性归给那个本体,而不归给物质本身?⋯⋯第三种②困难在于难以理解从无中如何能够创造世界,搞出有来⋯⋯”思想家们对神的质疑是振聋发聩的、同样也是无可辩驳的,而上帝在启蒙主义者们的步步紧逼之下,没能延续古希腊同伴们的辉煌,将局势再一次翻转过来,十七世纪及其以后的俄狄浦斯们坚定地将神驱逐出了人的生活,使人——这个本应自主自由精灵的主体性再一次得到了确证!所谓主体性,“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它包含的内容是主体自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等。其中,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创造;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自为性侧重于主体目的,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内在尺度和根据。只有三者的结合和统一,才构成完整的主体③和真正的主体性。”马克思,则将其视为人的最本质属性。而启蒙主义者们正是要在人之中确立这样的主体性,因为只有确立了这样的主体性,神的世界将会不战自溃,人类美好而澄明的新生活才会如期到来!①[德]施密特:《对古老宗教启蒙的失败:》.见:刘小枫陈少明.《经典与解释19:索福克勒斯与雅典启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②《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3页③张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867页1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节狂妄的理性(俄狄浦斯向忒瑞西阿斯说)喂,告诉我,你几时证明过你是个先知?那只诵诗的狗在这里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说话,不拯救人民?它的谜语并不是任何过路人破得了的,正需要先知的法术,可是你并没有借助鸟的帮助,神的其实显示出这种才干来。直到我无知无识的俄狄浦斯来了,不懂得鸟语,只凭智慧就破了那谜语,征服了它。⋯⋯要不是看你上了年纪,早就叫你遭受苦刑,叫你知道你是多么狂妄无礼!⋯⋯——《俄狄浦斯王》(389-404行)当盲先知忒瑞希阿斯在万般无奈之下,指出俄狄浦斯就是杀害忒拜城老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的时候,俄狄浦斯显得异常愤怒。表面上看来,俄狄浦斯愤怒的原因是他的人格受到了侮辱,但其深层意味还在于,盲先知质疑了俄狄浦斯向来引以为豪的智慧与理性——这智慧与理性曾经猜破过斯芬克斯的谜语、挽救了忒拜城命运。在我们看来,俄狄浦斯的愤怒并不是没有道理,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怎么会毫不知情呢?想必这种“荒谬”的指责落在谁的头上,谁也不可能平静接受、谁也不可能不愤怒!但问题是,盲先知的指责是毫无偏差的,俄狄浦斯就是杀害他的父亲拉伊俄斯的凶手!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十分有趣而荒诞的情况,关于俄狄浦斯自己的一些事情俄狄浦斯本人无法看见,而作为他者的盲先知却可以看见。那么,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谜的情节,斯芬克斯之谜的谜面是什么动物有时四只脚,有时两只脚,有时三只脚,并且脚越多的时候越软弱。俄狄浦斯给出的答案是“人”。他的解释是人一出生时是用四肢行走的,上了年纪以后需要拄拐杖。刘小枫先生在其长篇论文《哲人王俄狄浦斯》一文中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个问题指涉的是一种存在的三个具体的相,谜语的设计是让人从1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殊相中看到共相。”对于常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谜面,因为这需要有哲学家的智慧才能破解,刘小枫在此处继续评价道:“俄狄浦斯的确有特殊的头②脑,他能一下子把握住共相,这样的头脑从古至今都为数不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样一个如此聪明和智慧的人在“三岔路口”时却不认识自己的父亲、在继承忒拜城王位以后却不知道躺在他身侧的忒瑞希阿斯就是自己的母亲。也就是说俄狄浦斯似乎不善于从共相中认识到殊相。换句话说,俄狄浦斯并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超人,而仅仅是一个有着不同于常人思维的普通人。也就是说,俄狄浦斯所引以为豪的智慧与理性是不完善的、是欠缺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连盲先知也不如,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是俄狄浦斯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不完善的表征。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俄狄浦斯与盲先知的争吵,在这里似乎更加富有意味。俄狄浦斯面对盲先知的质疑,表现的是异乎寻常的愤怒,几乎可以用“气急败坏”来形容,他甚至不惜得罪妻子的弟弟克瑞翁。但需要注意的是,俄狄浦斯的愤怒并非出于自知自己是凶手,而做出强势姿态以抵赖自己所犯下的罪过。而是真诚的认为盲先知是在凭空捏造事实以此来诬陷自己,或者更准确的说他是在质疑盲先知所拥有的神性知识的合法性。可以说,此时俄狄浦斯的愤怒是这出全剧的关键点之一,一方面,正是这种“怒气”在推动着真相的一步步揭开,而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怒气”所反映的恰恰是俄狄浦斯作为一个带有启蒙主义色彩的人的自信——一种在破解斯芬克斯之谜后就膨胀了的自信!而也正是这种自信揭开了除俄狄浦斯之外任何人都不愿意揭开的真相,这也最终导致了俄狄浦斯本人的毁灭!在这里,一个令人咋舌的结论浮上水面:启蒙主义者们的理性与知识是将他们从神话中解放出来的强大助手,但与此同时,也可能会成为使人重陷囹圄的帮凶!其实,这并非是俄狄浦斯本人的境况,同时也折射出现代启蒙主义者们的困境——人的主体性被无限放大而又得不到合理反思的困境,而这种困境直到上世纪中期才被人类所意识到——是两次世界大战才使这种“意识到”成为可能。毫不夸张的说,是战争中数以亿计的白骨铺就了西方现代思想家们来反思启蒙、反思现代性这条跑道上的理性起点!应该说,20世纪后,开始真正对启蒙、对现代性加以反思的思想家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是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1947年,也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三年,两位思想家联合出版了《启蒙辩证法》一书,他们在本书的开篇即忧心忡忡的谈到:“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③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他们认为:“启蒙摧毁的神话,④却是启蒙自身的产物”。这一结论的得出可谓振聋发聩,唤醒了无数仍躺在启蒙主义迷梦中而不自知的所谓“现代人”。在《启蒙辩证法》出版四十余年后的1989年,一位名叫齐格蒙·鲍曼(Bauman,Z.)的波兰社会学家所写的学术著作《现代性与大屠杀》(Modernityandthe①刘小枫.《哲人王俄狄浦斯》.见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②刘小枫.《哲人王俄狄浦斯》.见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页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页④[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5页1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Holocaust)更是语出惊人,在书中,鲍曼认为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疯狂的屠杀不应当使其仅仅在犹太历史中富有意义,更不应当将其看做是现代社会向蛮荒社会的倒退,而是应该努力的捕捉这一事件与现代性、与人的理性的关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看,大屠杀恰恰是现代性的产物。不仅如此,鲍曼更是毫不留情的指出,现代社会仍旧没有从犹太人悲惨的历史中吸取到教训,当下的所谓“现代人”仍然走在这条危险的道路上。从上述意义上来看,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忽然间少了些令我们悲悯、同情的意味,因为俄狄浦斯的失败正是基于他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他盲目相信自己的智慧和理性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过分的自信和膨胀了的欲望使其从走出科林斯的那一刻就踏上了不归之途,而其由膨胀的自信所导致的暴躁的性格进一步将他推向了深渊。而令我们警醒的是,古希腊的俄狄浦斯又何尝不是现代的“我们”?!第三节人的解体忒瑞希阿斯说:⋯⋯你骂我瞎子,可是我告诉你,你虽然有眼也看不见你的灾难,看不见你住在哪里,和什么人同居。你知道你是什么根里长出来的吗?你不知道,你是你的已死的活着的亲属的仇人;你父母的诅咒会左右鞭打着你,可怕的向你追来,把你赶出这地方;你现在虽然看得见,可是到了那时候,你眼前只是一片黑暗。等你发觉了你的婚姻——在平安航行之后,你在家里驶进了险恶的港口——那时候,哪一个收容所没有你的哭声?喀泰戎山上哪一处没有你的回音?你猜想不到那无穷无尽的灾难,它会使你和你自己的身份平等,使你和自己的儿女成为平辈。1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俄狄浦斯王》第412-424行当忒拜牧人来到了忒拜王宫,与科林斯信使一道使真相的两翼合拢之时,俄狄浦斯悲哀地发现,自己手中一直握着的并引以为豪的知识与理性之刃已经挥向了自己。毫无他法,俄狄浦斯只有刺瞎自己的双眼、请求现在虽无名但却有实的新王克瑞翁让自己流浪外邦。而作为观众(读者)的我们也已经同俄狄浦斯一道,心情跌入了谷底——一个看起来明晰、实则却混乱不堪的结局使我们不得不陷入良久的沉思:这究竟是谁之罪?是俄狄浦斯本人吗?似乎不是,他是与我们同一时间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呵。是阿波罗吗?似乎是,但如若没有俄狄浦斯在三岔路口的冲天怒气,他怎会杀死亲生父亲拉伊俄斯?如若没有过人的智慧与知识,他怎会破解斯芬克斯之谜,从而玷污了亲生母亲的床榻?如若没有刨根问底、极尽所能了解真相的哲人之思,这可怕事情的真相又怎会大白于天下,从而给他带来一辈子挥之不去的痛苦?一切答案似是,但却皆非!好在《俄狄浦斯王》毕竟不是真实的故事、俄狄浦斯也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鲜活的生命。当观众们走出剧场、当读者合上书本,俄狄浦斯的悲剧所带给我们的焦躁而悲凉的心境会在那一霎那烟消云散——我们将自然而然地回到我们温暖的家、回到我们惬意而舒适的生活之中!然而,一个令我们不安的事实却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真实的侵袭了人类看似美好的生活,就在1914年,在欧洲,一名叫做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族青年用一把精致的勃朗宁手枪点燃了世界大战的熊熊战火。要知道,此时欧洲人正沉浸在“上帝之死”的欢愉之中,隆隆作响的蒸汽机、给人以光明的电灯、缩短了人与人距离的电灯都将这种欢愉推向了极致。然而,战争毁灭了一切,如同那个忒拜牧人的到来一样,它的到来彻底唤醒了现代人们的南柯之梦。那么,现代俄狄浦斯的失败究竟根源于何处呢?难道真的是德尔斐神庙那不可摆脱的神谕在作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根源就在我们自身、在现代俄狄浦斯们这些自诩为狂妄的“主体”的身上!刘小枫一针见血的指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悲剧的造成,从某种角度说,根源于俄狄浦斯作为一个启蒙主义者尝试一种同质化努力的失败。俄狄浦斯本质上是一个哲人,而且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哲人,我们可以看到俄狄浦斯从一开始就喜欢追问、喜欢凡事都刨根问底,即使他早已预感到真相的矛头指向了自己,但是他仍旧穷追不舍,直到所有真相都水落石出。这恰恰是一种现代哲人的天性。作为哲人的俄狄浦斯思维是迥异于常人的,关键一点就在于他善于透过殊相去看到共相,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俄狄浦斯的缺陷也在这里,即他很少能通过共相看到殊相,也就是说,在他的思维中他努力把一切虽类属相同、但却具有多样性和多种可能性的事物都不自觉的归为一类。而在俄狄浦斯之所以犯下“娶母”的罪行,在刘小枫看来原因也正在这里,“促成俄狄浦斯自我启蒙的直接原因是他犯下了乱伦罪,换言之,很有可能俄狄浦斯起初根本不认为乱伦是罪。乱伦的字面含义是毁坏了父亲、母亲、儿子之间的宗法性差序关系,把人与人之间的宗法性异质关系还原为平等或一样的同质关系。从而,俄狄浦斯仅认识女人,不认识这个女人是母亲,或者说他起初认为母亲本2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质上不过是个女人。”而这也恰恰是他为什么能破解斯芬克斯之谜的原因,“正因为俄狄浦斯与众不同地超越母亲、父亲和儿子的异质性,着眼于普遍同质性,才看到隐藏在宗法性异质关系背后的形而上的人的同质性,他才能猜破斯芬克斯之谜——‘俄狄浦斯从不反省自己同人类的差别在哪里,也不明白为什么唯独他②能解开这个谜⋯⋯他没有看透自己的不同’。”也许,俄狄浦斯直到自己的妻子、同时是自己母亲的伊俄卡斯忒自杀才有所觉悟,他的全部罪孽的根源在于“一旦这种关系被哲人抽象的平等或一样的同质关系取代,人世间会出现何等骇人可怕③的结果。”而俄狄浦斯这种追求同质化的努力恰恰是其作为一个自主的主体的理性不断膨胀的结果。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尝试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俄狄浦斯的悲剧更多的是一个启蒙主义者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正在于启蒙主义者的本身。这样看来,俄狄浦斯的悲剧已就不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一类人的悲剧、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悲剧,或者,更明确的说是,这同时也是当下现代人的悲剧。因为自17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以后,自诩为现代人的我们也同样依仗这种狂妄的主体性试图将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装进一个体系中去,即我们也同样在进行着一种同质化的努力,而从思想渊源上来看,这种努力自笛卡尔以后就已开始,并且绵延至今。我们还记得,是笛卡尔企图将人类的所有学问都装进同一棵哲学之树中,让形而上学成为这棵大树的树根,让物理学成为它的的树干,而其他各门应用学科则成为它的树枝,这样人类的一切知识都被加以体系化,而人的本质、人生活的全部意义也都可以借助这棵参天大树找到隐秘的所在。至此,有关人的全部奥秘也就会在此全部找到答案。而后来的现代主义思想家们也都大多是遵循着笛卡尔的思路行进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他们或是不断变换着这个比喻的喻体、或是调整着树根、树干及树枝的结构,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去拔掉这棵大树,从而也就导致,人类尝试将我们全部生活加以体系化、加以同质化的努力时刻也没有停歇。20世纪中期,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开始思索人类究竟是哪里出了毛病?为什么在启蒙主义高奏凯歌、人类财富成几何级增长的时候,我们却面临着蛮荒时代的祖先也未曾遭遇过的困境?究竟是什么毁掉了启蒙主义思想家们给我们亲手绘制的美好图景?他们找到的答案是,我们当下遇到的所有麻烦的全部症结正在于启蒙主义的本身,它深藏于我们企图将人类全部的生活加以同质化的努力之中、深藏于我们狂妄自大的理性之中、深藏于那些自诩为战无不胜的现代主体之中!于是,就在尼采高喊出“上帝死了”的不到一百年之后,在毗邻的法国,更加桀骜不驯的福柯喊出了更加惊世骇俗的口号——“人死了”!福柯所说的“人死了”,并不是说人作为生命体的消亡,而是说,启蒙主义以来,“人”这个共相主体死亡了,以“人”为核心的一整套知识范式行将就木了。它已丧失了活力,再也不可能为我们的全部生活提供合法的依据。它启示我们,人类只有深刻反思我们所作所为、反思深刻扎根于我们头脑中的现代主义思维方式、放弃将世界的一切加以同质化的企图,俄狄浦斯才能挥去忒拜的梦魇,走向新的生活!①刘小枫.《哲人王俄狄浦斯》.见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②刘小枫.《哲人王俄狄浦斯》.见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页③刘小枫.《哲人王俄狄浦斯》.见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页2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两种反启蒙思潮语境下《俄狄浦斯王》阐释的比较第一节反启蒙是对启蒙的背叛?我们可以看到,“反启蒙”这个词的构成是在“启蒙”前加了一个带有否定意义的副词“反”,那是否就意味着“反启蒙”是对“启蒙”的否定和背叛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启蒙是褒义词,既然它的反义词是愚昧、混沌、①迷信、无知等等,主张‘反启蒙’的人在遣词用字上已经输了。”因为“启蒙永②远是对的,因为愚昧无知、执迷不悟一定是不对的。”那这样说来,反启蒙主义者们岂不都是公然挑战人类良知底线的叛逆吗?但事实并非如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反启蒙”其实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词汇,它可以容纳太多的思想派别和思想倾向,“反”这个字意味着只要是站出来对启蒙存有反拨之意、存有质疑之意、甚或哪怕只是有不同看法,似乎都可以被装进这个篮子里。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我们不容回避的事实:反启蒙内部的观点,非但不是统一的,而且存在着彼此对立、彼此攻讦的情况。只不过“反启蒙”这个概念遮蔽了这种分歧,然而它却远远没有弥合这种分歧的能力。正如我们在前两章看到,同样是反启蒙的视野,但将《俄狄浦斯王》置于古希腊雅典启蒙时期的历史语境下的解读与将其置于二十世纪语境下的解读是完全不同的。在古希腊雅典启蒙时期,启蒙的主要对手是超自然的神祇及其皈依者,他们所惧怕的是启蒙主义所掌握的科学、理性、自主的武器会损害、瓦解神存在的基础,他们更惧怕的是这种损害与瓦解会最终取消掉这些皈依者所依凭神而获得的权力的合法性。正如在《俄狄浦斯王》中我们看到的那样,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间接造成了公众对忒瑞希阿斯先知合法性身份的质疑——当忒瑞希阿斯指出了俄狄浦斯是杀害前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时,俄狄浦斯之所以敢当面斥责其昏庸,原因正在于是俄狄浦斯凭借知识与智慧猜破了斯芬克斯之谜从而挽救了深陷瘟疫之乱的忒拜城的,而依凭神性知识而确立权威性的盲先知忒瑞希阿斯却在此时束手无策。从这个角度说,在欧洲启蒙运动发生时,启蒙主义者们也拥有着毫不逊色于俄狄浦斯的对手,这就是基督教会。有史为凭:坚持太阳中心论的哥白尼被基督教会所迫害,这正是欧洲反启蒙势力反扑的实例之一。但是,正当启蒙主义者们雄心勃勃的发动一系列攻势,试图从根本上打击基督教会的残忍和专断时,卢梭却洞察见了启蒙主义者们在胜利之后所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卢梭说:“社会越是文明,就越是形成一些所谓‘整齐划一’的原则。在这些原则背后,往往隐藏着冷淡、背叛和欺骗,因为原则是束缚人类天然本性③的东西。”卢梭虽然没有如20世纪以后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那样系统性、理论化的指出启蒙主义本身的不足,但是他将知识与理性可能带来的压制感性、工具理性泛滥、同质化等问题都一一点了出来,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卢梭的预见——在当今工厂标准化的生产中我们岂不是看见了被异化的劳动者?在追求流行、追求新潮的今天我们岂不是看见了同质化对人的多样性的湮灭?而将《俄狄①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385页②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385页③叶秀山王树仁尚杰.《西方哲学史(第5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2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浦斯王》置于此种语境下加以解读,我们岂不是也看见了狂妄理性得不到有效节制后对启蒙主义者本身的损害?可见,卢梭是富有远见的。但是,我们此节的论点并不在此,而是通过追溯二十世纪反启蒙思潮的这个发端、这个渊源来论述反启蒙与启蒙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反启蒙思潮在逻辑起点上与神的反启蒙有质的不同,前者并非要恢复神的合法性以恢复自身的权力,而是通过对启蒙主义先天不足的理性反思指出我们的未来所在,也就是说,它指向的是我们生活的最根本的问题:人类如何获得美好生活。在这个意义上,看似与“神的反启蒙”共享一件外套的20世纪反启蒙思潮是与其对立的,是对神的反启蒙的反叛,而其与启蒙主义根本志向却是一致的,它是对启蒙主义先天缺陷的反思与弥补。因为,“体系化了的现代思想,只承认一种方式可以启蒙,以一种方式‘进步’,它的体系化就成了它的包袱。而且,一言堂的启蒙,最终是大言欺人,成了‘启蒙的讹诈’(theblackmailof①Enlightenment)。福柯说得好:不屈服于‘启蒙的讹诈’,才能继续启蒙。”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20世纪反启蒙思潮是启蒙主义的一位可以信赖的诤友,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的反启蒙思潮非但不是对启蒙主义的一种背叛,而且还是一种扬弃、一种批判式的继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反启蒙思潮中,也并不是所有声音都值得加以肯定的。例如,有一种声音就认为,启蒙主义的先天不足是难以治愈的,所以我们理应完全抛弃,而办法就是“回到过去”。所谓“回到古代”,自然不是要我们砸掉电脑、重拾棍棒的真的回到原始社会的生存状态,这是不应该的、更是不可能的。“回到古代”的意思是让我们彻底摒弃现代性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并从祖先们的真知灼见中寻找人类新生活的可能。在这种观点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大卫·雷·格里芬(D.R.Griffin)提出的“世界的返魅”的观点。“返魅”一词与“祛魅”相对,后者是由马克斯·韦伯(MaxWeber)提出的。“魅”即魅惑,指前现代社会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与迷信。而“祛魅”则顾名思义,是指启蒙主义以后,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自身转变世界观,从而从宗教与神话的阴霾之中解脱出来之后的再一次从人的偏狭理性中解脱出来的过程。在以格里芬为代表的一批被称为“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看来,不是后现代主义,而恰恰是现代性导致了意义世界的坍塌。意义是价值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还有什么能够鼓舞人们向着具有更高价值的共同目标而奋斗?只停留在解决科学和技术难题的层次上,或即便把他们推向一个新的领域,都是一个肤浅和狭隘的目标,很难真正吸引住大多数。它不能释放出人类最高和最广泛的创造能量,而没有这种能量②的释放,人类就陷入渺小和昙花一现的边缘”。他们还认为,从现代性世界观母体中孕育出来的科学技术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它没有阻止(或③许甚至是促成了)史无前例的分裂、虚无主义和毁灭的产生”。于是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莫里斯·伯曼尖锐地指出:“西方生活似乎越来越④趋于熵化、经济和技术的混乱以及生态灾难,最终导致精神上的肢解和分裂。”故而,格里芬希望借助“返魅”来超越现代性,“使人们摆脱现代机械的、科学①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387页②转引自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页③转引自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页④转引自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页2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化的、二元论的、家长式的、欧洲中心论的、人类中心论的、穷兵黩武的和还原①的世界。”与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相比,另一位德国思想家提出的理论似乎“朝前看”的意味更浓一些,他就是列奥·施特劳斯(LeoStrauss)。施特劳斯主要活跃于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讲坛。其时的美国,正值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互相攻讦甚厉的时期,但施特劳斯却远离两派的争执,因为在他看来,“无论是各种各样的当代自由主义,还是各种各样的当代左翼学术,说到底都归属同一阵营,即他们都是坚信现代必然胜于古代,而未来必然胜于现代的‘现代人’或‘进步人’,都属于施特劳斯所谓‘现代民主的官方高级祭祀’(theofficialhighpriestsofdemocracy),从而不可能真正切入他认为最重大的时代问题即②‘现代性的危机’和‘西方文明的危机’。”施特劳斯认为,在启蒙运动兴起以前,现代性的一个根本谬误在于人们忘记了事物存在的标准应该是“好与坏”,好的就应该坚持、坏的就应该反对,而“现代人”抛弃了这个标准,取而代之的是“进步与反动”、“新与旧”,新的就是好的,最新的就是最好的,这样的逻辑在施特劳斯眼里是一种本末倒置,“一切都是拉平的、平等的,因此最通俗、最流行、最大众化的就是最好的⋯⋯正因为现代性具有这样一种把人类引向‘报废③的人’的逻辑。”故而,施特劳斯更加倾向于“朝前看”,因为这涉及到人类判断事物的标准,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是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应该说,格里芬与施特劳斯的观点点出了启蒙主义与现代性的症结,并且他们的某些观点的确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是,我们依然认为,他们的观点是有问题的。首先,倘若我们继续以《俄狄浦斯王》为例,从整出戏剧的空间线索和叙事线索上来说,俄狄浦斯是从边缘(科林斯)来到了中心(忒拜城),又从这个中心回到了边缘(流放外邦),我们或许可以用公式来如下表示:A——非A——非非A。之所以第三项为“非非A”,而不是“A”,是因为在生活中,只要某一重大事件发生过,无论这件事以怎样的方式结束,这一事件的经历者在后续的生活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A”只要曾经变成过“非A”,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去掉前面的这个“非”字,俄狄浦斯虽然放下了忒拜城的权力,但是“杀父娶母”的罪行已经犯下,他就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科林斯王子的烂漫生活中去。故而,彻底放逐启蒙主义是不可能的。其次,启蒙主义也并非一无是处,从历时角度看,它将人类从晦暗、愚昧的宗教世界里解放了出来——俄狄浦斯毕竟猜破了斯芬克斯之谜,解救了瘟疫侵扰下的忒拜百姓;而从共时角度看,启蒙主义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并且在短短的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使人类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都发生了质的飞越,故而,与其决裂也是不应该的。所以,我们并不赞成这种观点,这正如我们本节开篇中所引用的那句话“启蒙永远是对④的,因为愚昧无知、执迷不悟一定是不对的。”第二节反启蒙的价值与方向在《俄狄浦斯王》一剧中,该剧的空间中心自然是忒拜城,而包括科林斯在①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页②[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页③[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3页④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385页2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的其他地域都是这个中心的边缘,是这个中心的陪衬。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俄狄浦斯因想要逃脱“弑父娶母”的罪行通过三岔路口来到忒拜,正是从边缘到达了中心。而当谜底被揭开,俄狄浦斯刺瞎双眼流放外邦,正是又从中心回到了边缘。这是主人公在该剧中的行动轨迹。而与此相对照的,该剧中还存在着一条与此同构的线索,那就是神话(阿波罗的神示)——启蒙(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谜)——回到神话(神示应验),也就是说,整出《俄狄浦斯王》始终隐藏着这样一个结构:A-B-A,即从原点出发,继而又回到了原点。那么,是不是说,俄狄浦斯所做的努力就是毫无意义的,似乎我们还不能下这样的结论。我们认为,俄狄浦斯的努力有以下三点意义:一是他显示出了人作为“人”,敢于挑战异己力量的精神,这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努力获得自主性的体现;二是他显示出了知识与理性的力量,如果没有俄狄浦斯的智慧,那么忒拜百姓们还将在斯芬克斯的魔掌下苟且偷生;三是俄狄浦斯的努力毕竟动摇了神存在的基础,至少他证明在某一方面,盲先知忒瑞希阿斯不是万能的——他没有破解出魔兽的谜语,挽忒拜城于即倒。所以,我们认为,俄狄浦斯的所作所为不但是有价值的,而且价值很大。同样的道理,将现代的俄狄浦斯打回原形的20世纪反启蒙思潮也不是一次无谓的争斗,它的价值也同样很大,否则它也就不可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我们的世界观、乃至影响我们的生活了。正如我们前文所述,20世纪反启蒙思潮是对启蒙主义先天不足的反拨与有益补充。20世纪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是一个给人类以无限希望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藏污纳垢的时代、是一个给人以无限绝望的时代。且不论两次世界大战在时隔六十年后仍旧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就算在当下,人类用智慧、知识和理性发现的核物质仍旧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我们的头顶,使人类生活在惊恐与不安之中。倘若说这一切罪孽的元凶都是科学技术,这似乎很不公平。因为发现科学规律的是人、掌握科学技术的也是人,只有人才能造成这种恶果,正如我们不能将杀人犯所持的凶器拿来问罪一样,我们也不能将其单纯归罪于科学技术。所以说,问题的症结不在于物,而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观念、在于人的道德底线,故而,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改造我们的精神、是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从这个角度看,20世纪反启蒙思潮价值一定是不菲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反启蒙”思路,即我们该走向何方?在这里,我们还要继续探讨《俄狄浦斯王》,还是要问这样一个问题:俄狄浦斯的努力并不是没有价值的,而且也不能说他的所作所为从根本上是错误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毁掉了俄狄浦斯,毁掉了他通过知识与智慧获得的美好生活?是的,我们在前两章已经试图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且得到了初步的答案——是俄狄浦斯作为一个理性人的狂妄、是作为一个哲人追求同质化的努力。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俄狄浦斯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一句话,是他妄想成为一个自足的理性主体的失败。应该说,这不只是俄狄浦斯的缺陷,这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进步人”的缺陷。但是,世界历史的过往教训告诉我们,这种对自足的理性主体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学所建构出来的神话。这样的主体并不存在,毫无缺陷的理性更不存在,所以即使拥有哲学家的头脑、能透过殊相抓住共相的俄狄浦斯也不能看到他所不能看到的事情,这是人作为所谓高级智慧动物却无论如何也不能通过自身去弥补的缺陷,故而追求自足理性主体的努力终究会像人类曾经渴望造出“永动机”一样不可能实现。而我们认为,发现启蒙主义先天存在的隐忧,并尝试加以2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理清,进而给出一定的解决策略是当下“反启蒙”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与此同时,“反启蒙”又要避免走上“启蒙主义”的老路,即也要防止自身的缺陷。比如,曾经作为20世纪反启蒙的主力解构主义名噪一时,持这种观点的思想家认为,启蒙主义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一元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所给人类带来的同质化倾向。诚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俄狄浦斯的错误之一在于他试图用平面的和抽象的人际关系(逻各斯中心主义)去取消人和人之间的自然的宗法关系。但解构主义给出的策略是要彻底拆解掉这种逻各斯和这种形而上学。乍看上去,这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这种消解中心的做法,搞不好势必要切断人类与自己一脉相连的历史主干,那么人类岂不成了无根之木?所以说,当下的“反启蒙”还需要一种突破我们自身思维局限的更加新颖的思路去加以思考。结语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长盛不衰、被以后历代的文人和批评家都奉为经典,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着释读的多种可能性。《俄狄浦斯王》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在古希腊的历史语境中,我们可以将其视做为一部人不能与神示抗争的“命运悲剧”;而在当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的理性不加节制所造成的恶果、看到的是人的知识被推崇到极端后所带来的悖谬效应。我们只有不断通过经典去返回自身、关照自身,经典对我们的意义才能不断深化。而这样的经典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和有意义的。2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一、中文文献1、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八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罗念生.罗念生全集(补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6、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M].曹乃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M].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斯通普夫菲泽.西方哲学史(第七版).北京:中华书局.20059、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汪民安.现代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2、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3、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范畴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14、刘小枫陈少明.索福克勒斯与雅典启蒙[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5、谢·伊·拉齐克.古希腊戏剧史[M].俞久洪藏传真译校.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16、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8、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9、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0、安东尼·J.卡斯卡迪.启蒙的结果[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1、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M].徐大新、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2、王绍光.民主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3、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陈洪文水建馥选编.古代三大悲剧家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5、多佛等.古希腊文学常谈[M].孙国强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26、托马斯·R.马丁.古希腊简史——从史前到希腊化时代[M].杨静青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27、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史建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28、刘小枫.罪与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29、卢文迪.希腊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130、汪子嵩.希腊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1、托马斯·R.马丁.古希腊简史——从史前到希腊化时代[M].杨敬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32、柏拉图.苏格拉底之死[M].谢善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33、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34、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5、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陶渝芬.差异与同一的对抗——评西方后现代主义对本质主义哲学的拒斥[J].贵州社会科学.2002(5)37、邓宏艺.理性的悲歌——重读《俄狄浦斯王》[J].贵州社会科学.2007(3)2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8、陈晓明.现代性之隐忧与多样化方案[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9、王岳川.走出后现代思潮[J].中国社会科学.1995(1)40、张岩刘欣.古希腊命运观念的现代阐释[J].齐鲁学刊.2007(4)41、庄穆.“人之死”与死后的人——评析后现代主义“人之死”哲学话语[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2、汪民安.论福柯的“人之死”[J].天津社会科学.2003(5)43、张帆.命运的悲剧——以《俄狄浦斯王》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二、外文文献1、Lincoln,Andrew.WalterScottandModernity.Edinburgh:EdinburghUniversityPress,2007.2、Rigney,Ann.TheAfterlivesofWalterScott:MemoryontheMov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12.3、May,ChadT.Trauma,theHistoricalImagination,andSirWalterScott.PacificCoastPhilology,Vol.40,No.1(2005)4、Davie,Donald.TheHeydayofSirWalterScott.NewYork:Routledge&Paul,1961.Gottlieb,Evan.WalterScottandtheEnd(s)ofSympatheticBritishness.StudiesinRomanticism,Vol.43,No.2(Summer,2004).5、Macrone,John.TheLifeofSirWalterScott.Edinburgh:EdinburghUniversityPress,2013.6、Hayden,John.WalterScott:TheCriticalHeritage.London&NewYork:Routledge,1995.7、Pittock,Murray.TheReceptionofSirWalterScottinEurope.London:BloomsburyAcademic,2014.8、Lee,YoonSun.NationalismandIrony:Burke,Scott,Carlyl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9、Bettelheim,B.TheUseofEnchantment:TheMeaningandImportanceofFairyTales[M].NewYork:AlfredKnopf,1976.10、Cullinan,B.LiteratureandtheChild[M].NewYork:Harcourt,1989.11、Egoff,S.WorldsWithin:Children’sFantasyfromtheMiddleAgestoToday[M].Chicago: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1988.12、Gates,P.S.etal.FantasyLiteratureforChildrenandYoungAdults[M].Lanham:TheScarecrowPress,2003.13、Gooderham,D.Children’sFantasyLiterature:TowardanAnatomy[J].Children’sLiteratureinEducation,1994(2).14、Helson,R.TheHeroic,theComic,theTender:PatternsofLiteraryFantasyandTheirAuthors[J].JournalofPersonality,1973(41).15、Helson,R.FantasyandSelf-Discovery[J].Journalofpersonality,1973(42).16、Irwin,W.R.TheGameoftheImpossible:ARhetoricofFantasy[M].Chicago: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76.17、Jackson,R.Fantasy:TheLiteratureofSubversion[M].NewYork:Routledge,2009.18、LeGuin,U.TheLanguageoftheNight:EssaysonFantasyandScienceFiction[M].NewYork:Putnam,1979.2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Lynn,R.N.FantasyLiteratureforChildrenandYoungAdults[M].NewProvidence,NJ:R.R.Bowker,1995.20、McRae,C.D.PresentingYoungAdultFantasy[M].Woodbridge,CT:Twayne,1998.21、Mendlesohn,F.&E.James.AShortHistoryofFantasy[M].Faringdon:LibriPublishing,2012.感谢词论文写完了,并非是学习的终结。研究生学习的结束,也不是研究的终点。在学习期间,得到了我的导师刘雨教授的真诚关心和热情鼓励,也得益于他的宽容和理解——没有他的帮助,我是无法完成这篇习作的。谢谢您,亲爱的刘老师,学生将永远铭记您的教导之恩!真诚地感谢文学院老师们的帮助和教诲。我的师兄邵一平、师妹杨宁等都对我关怀有加,是我终生不能忘怀的人。也深深地感谢答辩组老师们的爱护和宽容。我只能再次说声:谢谢!2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