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婷200590601106从《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雷雨》看俄狄浦斯情结的爆发模式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包玉婷200590601106从《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雷雨》看俄狄浦斯情结的爆发模式

ID:969446

大小:42.9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其最早见于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得知被预言“杀父娶母”后为逃避命运,便自我放逐,远走他乡,自以为摆脱了命运的安排。实际上实在抗争中实现了自己的宿命。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通过自我分析并结合其“力比多”这一概念(人的本能人的所有创作活动的根源)提出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及生殖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1]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于是男孩儿把母亲当做恋爱对象,女孩正好相反。这样男孩儿就形成了“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则形成了“厄勒克特情结”(又译恋父情结)。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一切行为出发点和基本动力。在他看来人的童年性本能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影响。人生下来就有某种欲望或性冲动,而这种性冲动指向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自己的母亲。这就是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主要内容。从世界名著中搜索,不难发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及曹禺先生的《雷雨》都存在这一相同的主题,而且其中俄狄浦斯情结的爆发方式存在两种不一样的形态。其一,是有意识的,知情的爆发。其二,是无意识的,不知情的爆发。一、无意识,不知情的爆发——《俄狄浦斯王》在上述三部作品中《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情结的爆发模式是典型的不知情的爆发。作者索福克勒斯在进行作品的创作时想当然的没有产生“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所以他自然不会去有意识的利用“杀父娶母”这一母题进行创作。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详细解析了俄狄浦斯情结。“我们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最初的性冲动指向母亲,同时把自己最初的仇恨和谋杀方向指向自己的父亲。”[2]从表面上看,这个结论用在俄狄浦斯身上似乎很牵强。因为由于太阳神的预言俄狄浦斯生下来就被遗弃,然后被科林斯国王玻吕伯斯和王后梅多普抚养成人。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一直以为玻吕伯斯和王后梅多普就是自己的生身父母。所以,在杀死拉伊俄斯和娶伊俄卡斯特时他并不知道自己与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不然。7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首先,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人人都有,当然不排除俄狄浦斯。在《精神分析引论》中弗洛伊德曾提到“假使母亲又再生一孩子,而使他初尝被隔离的滋味,那么他对于母亲就很难宽恕。在成人中可视为极端病态的怨恨情感,在此时逐渐在他内心萌芽,而常成为永远隔膜的基础。至于性的好奇心和其结果乃和这些经验有很大关系,当这些新弟妹稍微长大的时候,那孩子对于他们的态度便有了一种至为重要的变化。男孩子也许会以妹妹为爱的对象,而代替其不忠实的母亲;假使有几个哥哥争夺一个小妹妹的爱,那么敌对的情感便可见于兄弟之间,而在后来的生活中占一重要地位”3[p296—297]。而在《爱情心理学》一书中,弗洛伊德也提到过“情爱欲求阻滞于恋母情结的成年男子,总在寻找一个能代替其母形象的女人,他所爱的女人必须身属别的男人,已满足对占有者的嫉妒情感,因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类男子的初恋往往是对一个年龄比较大的成熟妇女的款款深情。”[4]因此不难推断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能因某些原因发生改变,将恋母情结转移到一个和母亲相似的女人身上。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生母伊俄卡斯特与他的养母(他自己意识中的生母)存在着相似的年龄,身份,并同样身为母亲。她身上有成熟女性所具备的特质,和母亲的慈爱与柔和。这样的契合恰恰满足了俄狄浦斯这样一个成年男子对于母亲的向往。伊俄卡斯特的出现对于俄狄浦斯而言更像是其恋母情结的载体。假设是对其养母梅多普,俄狄浦斯是决计不会做出这种娶了母亲并生下四个孩子的举动。因为这种潜意识的恋母情结是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的,他不溶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制在意识下。而伊俄卡斯特恰使他被意识压制的潜意识借由这一载体爆发出来。但不幸的是,俄狄浦斯所寻找的这个寄托俄狄浦斯情结的载体恰好是他的亲生母亲。俄狄浦斯被其亲生父母抛弃所以成年后不识双亲,这种抛弃其实是对母子关系的一种掩盖。将俄狄浦斯和伊俄卡斯特之间的母子关系抹杀掉。由于看不见彼此之间存在的伦理关系,于是这场母子乱伦就被粉饰成了一个有恋母情结的青年男子对一个跟他生母(梅多普)相似的女性的爱。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也不存在乱伦的问题。但是,当他们被斩断的母子关系重新连接上时,乱伦的羞耻感和道德的谴责让俄狄浦斯不堪重负,最终放弃自己的权利,金钱,刺瞎双目自我放逐。可以说《俄狄浦斯王》所描述的是一个典型的“无意识爆发的俄狄浦斯情结”确切的说这是一种变形的俄狄浦斯情结。因为作品中的“杀父娶母”并不是主人公心目中的亲生父母。而是将其力比多的发泄对象发生转移。显然,他是不幸的7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他转移的对象是与他并不相熟的血缘上的亲生父母。这种巧合加剧了俄狄浦斯身上的悲剧性,同时也验证了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不可逃避的人的本性。如果将俄狄浦斯情结比作一粒麦子的话,那么这部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是棵发了芽的麦苗。单从外观上看它不是麦子,但他又是麦子的衍生物,与麦子有着切实的联系。二、有意识的知情的爆发——《哈姆雷特》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作家。文艺复兴的宗旨则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而俄狄浦斯情结的其中一面“仇父”在古希腊文学作品中已被广泛使用(包括《俄狄浦斯王》)。而在这种时代文化背景下莎士比亚的创作必然会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将《哈姆雷特》与《俄狄浦斯王》做一下比较不难看出两者在“俄狄浦斯情结”上的不同之处。首先,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的爆发是不知情的,而哈姆雷特是知情的。其次是,在《哈姆雷特》中这种对母亲的爱恋始终被意识压抑着,我们只能通过结果感知它的存在。而在《俄狄浦斯王》中孩童时期对母亲的幻想复苏了,并得以一偿所愿。虽然哈姆雷特的恋母的情感一直因受道德的压制而没有得到满足,但他的恋爱对象直指自己的生母,他的力比多没有借由其他的载体发生转移。在王后与新国王的婚礼上,哈姆雷特因母亲的再嫁显得异常阴郁,内心充满对母后的失望,甚至有了自杀的痛恨念头。他说:“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溶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自杀的律法!上帝呀!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恶毒的莠草”[5],他批判他的母亲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的长久一些······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留着虚伪的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又嫁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的钻进了乱伦的衾被!那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结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必须禁住我的嘴。”在婚宴后,哈姆雷特对霍拉旭说“我宁愿在天上看见我最痛恨的仇人,也不愿意看见那样的一天。”后来哈姆雷特有当面斥责他的母亲:“嘿,你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了心房,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通过上面的言论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对母亲的谴责主要集中在“母亲过早改嫁他人”上而并非“母亲要嫁的是杀死父亲的人”7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这些以指责母亲贞操为重心的论段更接近于男子对背叛自己的情人的谴责。母亲和叔叔结合后,心目中自然有了除了他(哈姆雷特)以外的第二个男人,他因此而感到万分不满。通观整部作品,哈姆雷特的言辞中处处显示着他对母亲的爱恋和对继父的蚀骨的仇恨,这种有意识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哈姆雷特这里虽然其中的恋母成分被道德因素最大化的压制,但其另一个重要成分“弑父”却表现的尤其突出。哈姆雷特对其叔父的仇恨不仅仅在于他谋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并夺了本应属于自己的王国,更重要的是对其母亲的占有。叔父娶了母亲之后顺理成章的变成了他的继父,对于哈姆雷特而言,“继父”只是一个“母亲的男人”的代名词,并不具任何情感上的意义。这使他潜意识的“弑父”情结失去了道德的压制,而继父对其生父的迫害又使他这种“弑父”心理更为强烈,并给他找到合理的仇恨继父的借口。可以说哈姆雷特的俄狄浦斯情结主要就体现在他与继父的矛盾上。叔父杀死老国王,娶了王后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哈姆雷特潜意识所向往的,所以“哈姆雷特对其叔父的恨其实也是一个犯罪者对他的成功的同道者的妒恨”[6]。俄狄浦斯情结使他在面对继父时就好像在照镜子,继父所犯下的一切罪孽其实也是他内心深处的写照。他能切身体会到自己并不比继父好多少。于是他大喊“······啊,我是一个多么不中用的蠢材!”“······我很骄傲,任性,不安分,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他们形象,甚至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他们实行出来”。[5]而弗洛伊德在他的《梦的解析》中也提到“哈姆雷特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对杀死他父亲,篡夺王位并娶了她母亲的人进行报复,这个人向他展示了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欲望的实现,这样,在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它们告诉他,他是在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犯好多少。”[2]所以,只有在哈姆雷特的母亲中毒死了之后,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失去了依托悬在了空中,他感到一切都结束了,他才完成了复仇大业。可以说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潜意识的俄狄浦斯情结一直都在不自觉的暴露,而哈姆雷特的母亲再嫁这个外部的刺激使得俄狄浦斯情结突出化,而向继父报仇恰恰成了他宣泄力比多的对象。借用一个形象的事物来比喻,这部作品里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是一颗放在阳光下的麦粒,它拥有所有麦子的典型特征,让人毫不费力就能看出它的本质。作品将俄狄浦斯情结所包含的主要矛盾“恋母”和“仇父”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眼前。7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三、两种爆发形式的混杂——《雷雨》曹禺在1936年所作的《雷雨》序中提到“或许在所谓的‘潜意识’的下层,我自己欺骗了自己”7[p24]。而潜意识又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之一。由此可见,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早有涉及。因此在戏剧创作中他很有可能是有意识的利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同时颜振奋在《曹禺创作生活片段》中指出“他很喜欢希腊三大悲剧家,较用心的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7[p150]而曹禺自己也说“希腊悲剧给我的印象很深,我最喜欢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7[p216]可见前两部作品对《雷雨》的创作应该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跟前两部作品相比,《雷雨》中周萍的俄狄浦斯情结则更为全面更为复杂。俄狄浦斯情结在其中经历了从有(肯定)到无(否定)到重现(否定之否定)的全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主要矛盾也由凸显转为隐藏最后激化重现的。回到作品中看。周萍一生据有两大罪孽:不仅引诱自己的继母,而且玩弄自己的妹妹。首先,从周萍的第一次乱伦看起。周萍第一次乱伦的对象是他的继母蘩漪。这也是他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一阶段即矛盾的凸显期。这时的俄狄浦斯情结是有意识的,但它的有意识与《哈姆雷特》相比又不尽相同。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始终被压抑没得到满足,而周萍与蘩漪的关系则将俄狄浦斯情结不加节制的表现出来。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幼孩对于对象的选择好像仅出于儿戏,然而青春期选择对象的方向都由此而定。那是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感情朝向俄狄浦斯情结,或者对他产生反感而流露出来。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意识以对此产生防御,所以这些情感耐不得不停留于意识之外。从青春期开始,一个人努力摆脱父母的束缚。唯有在这种摆脱有了成果之后,他才不再是个孩子,而成为社会的一个成员。这个工作对一个儿子而言主要在于他的性欲不在以其母为目标,而另求外界的一个实际的爱的对象”。“就精神官能症的病人来说这种摆脱工作可能是完全失败的;作儿子的终身屈从于父亲的统治,而不引导其原欲趋向一个新的对象。”3[p299]而周萍就是这样一个“人格心理并未完全按照正常的程序发展,其早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和人格障碍的”[8]精神官能症患者。关于周萍的童年,剧中并未详细描写,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那是怎样一段悲惨的时光。独自被送到乡下生活得周萍定然是缺少母爱的,这对于周萍来说是一种“极带创伤性的隐痛”[9]7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当幼年的周萍离开周家的时候,实际上跟孤儿别无二样,不难想象,正在缺少母爱及父爱的环境中周萍度过了一个怎样的孤独的童年。人的本能会促使他寻求保护和关怀,可这些从抛妻弃子自私自利的父亲身上无法获得。幼年时母爱被强制剥夺的伤痛不会轻易的从心里消失,母爱的缺失使他的俄狄浦斯情结难以像正常儿童一样分化减弱,转移或消失,他的“母爱欲求始终未能得到满足并始终附着于性爱欲求”。[8]荣格在分析恋母情结时说“子女要是被粗暴的与自己的母亲分开,这就可能导致一种持久的恋母情结,以作为失去了母亲的补偿。”[10]周萍的遭遇恰于这种情况相符。而蘩漪的特殊身份又恰巧满足了周萍对母爱的渴望。对周萍而言蘩漪的身份有包容的双重性:一方面,他是周萍父亲的妻子,在世俗伦常的眼光看来,她理所应当是周萍的母亲。现实中,与蘩漪年龄,性格相似的女性应该不在少数,但周萍独独喜欢上蘩漪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就在这里。另一方面,她又并非周萍的生身之母,在成年的周萍心里,他不过是一个具有母亲意义的女人。这样一来前者由于蘩漪的柔情,关怀满足了周萍潜在的对母爱的需求,而后者则由于蘩漪的主动暗示加之没有血缘的束缚使得这种恋母的情感的到实质性的发展。蘩漪身上既有伊俄卡斯特的母亲的特质又有“哈姆雷特的母亲”这样实质性的身份,由此可见俄狄浦斯情结的主要矛盾在这里表现得十分突出。但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雷雨》中所讲述的故事背景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周萍与蘩漪的继母与继子的乱伦关系在开放的二十一世纪尚且被大多数人鄙夷更何况是那个封建伦理纲常仍占据统治地位的年代。而像周萍这样一个懦弱,悲观,无能的富家公子是决计不会有勇气去和封建伦理背道而驰的。所以他和蘩漪的关系最终被道德所压制住。他内心的乱伦禁忌令他最终抛弃了蘩漪。在与蘩漪结束关系后,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再一次无所依托,于是他又开始寻找新的宿主,这是四凤的出现恰恰填补了他心灵的空缺。于是他又顺理成章的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乱伦之爱”。而俄狄浦斯情结的主要矛盾也进入了它的隐藏期。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周萍与四凤的爱情和俄狄浦斯与伊俄卡斯特极其相似。同样是有直系血缘关系的血亲,同样因某种原因被强制性斩断的之间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周萍对四凤的爱的本质也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变体,只是此时的俄狄浦斯情结已由先前的知情的爆发转为不知情。荣格认为“7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每个男人心中都携带着永恒的女性的形象。这不是某个特定的女人的形象,这一心想根本是无意识的,是镂刻在有机体组织内的原始起源的遗传要素,是我们祖先有关女性的全部经验的印痕或原型,它仿佛是女人所曾给予过的一切印象的积淀,与由于这种心象本身是无意识的,所以往往不自觉的投射给一个亲爱的人。在男人生活当中,通过和女人的实际接触,这种女性心象就会变成有意识及表现性的。阿尼玛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象差不多总是自己的母亲,在这之后阿尼玛心象投射到吸引他的不同女性身上,这种投射不能通过理性的手段加以控制,一个男子,即使不想投射,投射也要寻找机会,每位母亲和每位亲爱者,必然要以最深刻的影响,在一个男人心目中变成无处不在的形象的承担者和人格化身”[10]从荣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从心理上每一个男人正常的爱都会经历从母亲到妹妹再到其他异性的转移过程,而这个异性往往哪个与母亲相似”[11]。四凤无疑满足了这个条件,她无论从外部还是内部都与侍萍有着惊人的相似,连周朴园都对侍萍说“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12]四凤的出现对于在力比多煎熬下的周萍无异于雪中送炭。所以他一见四凤“当时就觉得新鲜,他的‘活’!”最终,当他与四凤的关系被挑明时,他发现自己仍未逃脱乱伦的命运。综合来看,周萍与蘩漪的母子乱伦是一种形式上的,法律名义上的乱伦。而其与四凤的兄妹乱伦则是血缘上的实际的乱伦。可以说蘩漪和四凤就是将一个完整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载体分化为二。若说前两者是麦粒跟麦芽的话,那么,《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无疑是一棵发育完好并结出累累麦穗的完整的麦子。综上所述,这两种暴发形式虽然在所恋的对象,和结果上不尽相同,但其本质都是“恋母仇父”的。而后者(不知情)只是前者(知情)的一种变形和延续。7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