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与圣经
加入VIP免费下载

莎士比亚与圣经

ID:969627

大小:288.81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莎士比亚与《圣经》 一、《圣经》的文学价值《圣经》vs.论语:哺育世界文学的源泉。首先,《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Q:世界文学大厦的4根支柱?A:希伯来文学、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希腊文学Q:欧美文学的两大传统根基?A:一是希腊、罗马神话,二是《圣经》》。 EndlessShakespeare38;154;2弥尔顿:他善于用神圣的火焰,把我们塑造得更好!别林斯基:神圣而崇高的莎士比亚对地狱、人间和天堂全都了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过他的灵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他的每一个剧本都是一个世界的缩影,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及未来!他的意义和内容像宇宙一样伟大和无限! 二、EndlessShakespeareQ:莎士比亚魅力永存的首要原因?A:超越凡俗而趋于神圣,超越卑微而达于崇高,在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路途上燃起永恒的明灯,为摸索于暗夜中的行人指出正确的方向。------梁工 《圣经》对莎士比亚创作的影响1.《圣经》中的人物约翰·福斯塔夫:“我是像约伯一样穷的,可是不象他那样好耐性。”(《亨利四世》的第一幕第二场)莎士比亚借用约伯的名字提及了他的典故,从而衬托了福斯塔夫当时的心情,并且还收到了活泼圆转的艺术效果。 《圣经》对莎士比亚创作的影响夏洛克欢呼:“一个丹尼尔来做法官了!真的是丹尼尔再世!”(《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女扮男装的鲍西娅以律师的身份出现在法庭上,她佯装严厉驳斥巴萨尼奥提出的变通法律条文的要求。《旧约全书·丹尼尔记》说,丹尼尔才智过人,判案如神。在此剧中,当时在法庭上孤立无援的夏洛克突然听到同情自己的声音,欣喜惊诧中忙称年轻律师为丹尼尔再世是很自然的。 《圣经》对莎士比亚创作的影响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中用了许多出自《圣经》中的人物姓名,并将其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比,或对作品中人物进行烘托和反衬。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引用《圣经》中人物的用法不仅使作品平易近人,易于被西方读者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使作品本身具有了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 2.《圣经》中的典故哈姆雷特:“像我这样的人爬行于天地之间,所为何来?我们都是些彻底的坏蛋;一个也莫信我们。”(《哈姆雷特》的第三幕)《创世纪》、原罪和蛇克劳狄斯:“啊,我的罪恶呀,太秽臭冲天了;它蒙着人间最早最古老的诅咒:把亲兄加以凶杀。”(《哈姆雷特》的第三场)《圣经》中该隐出于嫉妒,杀死弟弟亚伯,因而被上帝判处到处流浪,成为丧家之犬。 李尔王十分愤怒:“他们口口声声应答我‘是’和‘不是’!那样的应答可也不是敬神之道。”(《李尔王》第四幕第六场)《新约圣经雅各书》五章十二节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莎士比亚是善用《圣经》中典故的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圣经》典故俯拾即是。 3.《圣经》中的洗礼西方模式:一个人思想堕落或罪戾深重,但经过落水或淋雨后。灵魂便得到洗涤而恢复纯净状态。Tip:督教的洗礼是一种新生的标志。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因而便用水为人们除去与生俱来的罪。 在《哈姆雷特》里,奥菲利娅最后溺水而死,但作者将它写成了天国景象:最后,她唱着歌儿,戴着花环接受了水的洗礼,灵魂和心灵的折磨终于远离了她,她安静而快乐的走向了理想的天国。Tip:奥菲利娅虽然丧失了生命,但她却得到了灵魂上的安宁和永生。之前,她在对杀父仇人-哈姆雷特的爱和恨之中苦苦挣扎,哥哥的逼迫和哈姆雷特斥责让她走向了疯狂的境地。水是拯救和让奥菲利娅得以重生的媒介。 在《李尔王》中,李尔王在一个暴风雨中经受了一次洗礼。Tip:李尔王听信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谄媚之词,将财产全数交给了她们。然而,两个女儿竟然将李尔王赶出了自己家,让潦倒不堪的李尔王在一个暴风雨中经受了一次洗礼。在这次暴风雨中,他彻底的对人生、世界、人性做了深刻的检讨,也对它们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他的精神达到了全新的境界,灵魂得以重生。 《圣经》与莎剧莎士比亚的戏剧与《圣经》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圣经》的观念和精神(主要指仁慈、宽恕、博爱)对作家创作的巨大影响;二是作家在艺术上对《圣经》典故的巧妙运用。 《圣经》与莎剧仁慈、宽恕和博爱始终是莎士比亚戏剧竭力表现的主题,从而构成了莎士比亚作品鲜明的个性。《加拉太书》(Galatians):“Forallthelawisfulfilledinoneword,eveninthis:‘Youshallloveyourneighborasyourself.’—Chapter5,Galatians,NewTestament.”要通过爱心彼此服侍,因为全部的法律合成一句话,那就是‘爱人如己’。 《圣经》与莎剧RomeoandJulietThroughloveserveoneanother用“爱”去熔化一切罪恶。尽管这是一出悲剧,但剧中处处洋溢着青春与春天的气息。 《圣经》与莎剧TheMerchantofVenice安东尼奥(Antonio)=基督徒(Christian)按照《圣经》的教导办事,他借钱给别人只为解人所难,不为取利。安东尼奥(Antonio)=耶稣(Christian)在法庭上,他坚持正义,甘愿照约受罚,而且面对苦难默默忍受,表现出耶酥基督那种死而无怨的美德。莎士比亚在这里更多地是以《圣经》中理想的基督徒为模型,来塑造安东尼奥这一艺术形象。 《圣经》与莎剧《圣经》典故的化用炉火纯青38vs.10001.正用哈姆雷特在墓地发现一骷髅时对霍拉旭说:“好像它是第一个杀人凶手该隐的颚骨似的!”(《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场)引自《创世记》相传该隐用驴颚骨杀了亚伯。克劳狄斯=“杀弟的该隐”,“驴颚骨”=侮辱谩骂;难忘杀父之仇。这种引经据典大大丰富了语句的内涵,节省了笔墨,一句话就是一株沉甸甸的禾穗,让人咀嚼良久,方知内中意味。 《圣经》与莎剧2.反讽国王:我是你慈爱的父亲,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我的母亲。父亲和母亲是夫妇两个,夫妇是一体之亲;所以再会吧,我的母亲!来,到英国去!(《哈姆莱特》第四幕第三场)Tip:奸王克劳狄斯欲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莱特,在打发哈姆莱特出发之前,佯装关心。哈姆莱特引用《圣经》名言“夫妻一体”来讽刺克劳狄斯. 《圣经》与莎剧意谓:王后已与先王结合,两人成为一体之亲,克劳狄斯娶寡嫂为妻,再度与哥哥的“一体之亲”重新结为一体,这是对神圣教义的亵渎。表面看来,这是哈姆莱特的“疯语”,但实际上是在警醒国王——其行为是乱伦的。王子反用《圣经》名言,对奸王极尽讽剌挖苦之能事。这种化用方法,既表达了哈姆莱特对奸王反感痛恨的心情,又充分显示了哈姆莱特的语言智慧。 《圣经》与莎剧3.戏仿“彼得三次不认主”-----《马太福音》作为耶稣的四使徒之一,彼得以坚强而著称,曾向耶稣保证永不跌倒,即使和耶稣同死,也不会不认耶稣。但在耶稣被犹大出卖之后,彼得却出于对自身生命的担忧,曾三次拒绝承认与耶稣是一伙的。这一《圣经》故事以悲凉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圣经》与莎剧安东尼奥:那笔钱我必须向你要几个。薇奥拉:什么钱?先生?安东尼奥:你现在不认识我了吗?难道我给你的好处不能使你心动吗?……向你一一数说你的忘恩负义的。薇奥拉:我一点不知道;您的声音相貌我也完全不认识。托比:……他坐视朋友危机而不顾,还要装作不认识。……费边:一个懦夫,一个把怯懦当神灵一样敬奉的懦夫。(《第十二夜》) 《圣经》与莎剧Tip:薇奥拉女扮男装,形象酷似孪生哥哥西巴斯辛。安东尼奥是西巴斯辛的救命恩人,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前者曾把钱袋交后者保管。当安东尼奥错把女扮男装的妹妹当成哥哥时,便发生了一场“不认主”的误会。因此,在这段对《圣经》典故“彼得三次不认主”的游戏模仿中,薇奥拉每一次“不认安东尼奥”,都会给对方及其仆人带来更加严重的伤害和愤怒。这样就造成了一种观众明白而剧中人莫名其妙的喜剧效果。 《圣经》与莎剧4.偷换概念《终成眷属》中罗西昂伯爵夫人府中的小丑拉瓦契的高论:夫人,您还不懂得友谊的深意哩;那些家伙都是来替我做我不耐烦做的事的。耕耘我的田地的人,省了我牛马之劳,使我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虽然他害我做了王八,可是我叫他替我干活儿。夫妻一体,他安慰了我的老婆,也就是看重我;看重我,也就是爱我;爱我,也就是我的好朋友。所以吻我老婆的人,就是我的好朋。……(第一幕第三场) 《圣经》与莎剧小丑的这段台词,引自《以弗所书》所载“夫妻一体”的名言,以证明自己的结论“吻我老婆的人,就我的好朋友”。看似推理严密,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实则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Tip:《圣经》中的“夫妻一体”指精神领域中的一体,取其比喻意,教育丈夫要爱护妻子如同“保养顾惜”自己的身子一般;而小丑的“一体”则取词语的本意,属于物质层面的概念。小丑在此有意混淆两种意义的词语,得出明显错误而可笑的结论,留给观众一种傻气的印象,营造出幽默滑稽的戏剧氛围。 四、《圣经》与莎剧莱辛曾经这样说过:“艺术家的作品之所以创造出来,并不是让人一看了之,还要让人玩索,而且长期地反复玩索。”无疑,莎士比亚戏剧正是值得我们反复玩索的伟大艺术作品,而对其化用《圣经》典故的分析探讨正是莎剧玩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圣经》与莎氏十四行诗1.十四行诗=爱情《圣经》《旧约.雅歌》说,“求你将我放在心上如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蔑视。”在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表现了爱的本身就是美这一主题,爱是能够达到永恒的,爱构成人的整个世界。如何才能达到永恒?就只有将神性与世俗性的爱连接在一起,达到某种质的飞跃。 《圣经》与莎氏十四行诗十字架=基督教信仰的标志=上帝与世人的纵横关系纵象征信徒与上帝的联系:敬拜上主;横象征信徒与世人的联系:爱人如己,也表示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三位一体。“背十字架”指“忍辱负重”、“经受磨练”、“为了信仰不惜赴汤蹈火”。在十四行诗里,莎士比亚表现为了所爱的人能够忍受一切痛苦,甘愿献出一切,“用背负羞辱十字架那人的遗憾,”用犹如颗颗珍珠的爱的眼泪,来抵偿所有的罪过,获得救赎。 《圣经》与莎氏十四行诗莎士比亚表明:爱永远是为他人所犯的罪过承担痛苦,是与他人永远一起并同上帝的目的连接在一起,所以,爱会为他人的过错感到羞愧。这就是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里所要表达的浓烈的爱的情感,也是基督之爱的性质。莎翁以为精神的爱,理想的爱情,是高级的善;反之,肉体的,感觉的爱是低级的,恶的。并且以为高级的爱当存留,低级的该死灭,这就是莎翁的“爱之哲学”。 《圣经》与莎氏十四行诗2.艺术形式上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大量地借鉴圣经原型。第5首:终有一天对它摆出魔王的面孔,把绝代佳丽剁成龙钟的老丑。魔王=撒旦正是由于撒旦的引诱,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从此有了即使是绝代佳丽也会“因为不舍昼夜的时光把盛夏/带到狰狞的冬天去把它结果(第5首)”,从而成为龙钟的老丑. 《圣经》与莎氏十四行诗第93首:你的妩媚会变成夏娃的苹果/如果你的美德跟外表不配合。夏娃的苹果指的是伊甸园中智慧树上的果实,撒旦化身为蛇诱惑夏娃采摘而使夏娃犯了原罪。此处的苹果喻指外表诱人实质却引人误入歧途的事物。 《圣经》与莎氏十四行诗时间是十四行诗的一个重要主题,而生育是战胜时间的方法之一。前17首十四行诗都是催促美少年婚娶以“保存”其自身的美貌。如第10首:另造一个你吧,你若是真爱我/让美在你儿子或你身上永活。《圣经》(创世纪)里多次提到神赐福给挪亚,“你们要生养众多,在地上昌盛繁茂”。耶和华令亚伯拉罕“后裔极其繁多,甚至不可胜数”(创世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热情讴歌繁衍后代与《圣经》中上帝使他的子民生养众多的意义是一脉相承的,表现了生育才能使人永恒的主题。 《圣经》与莎氏十四行诗第109首:你是我的爱的家:我虽曾流浪,/现在已经像远行的游子归来;/并准时到家,没有跟时光改样,/而且把洗涤我污点的水带来。这里描写的情景影射了《圣经》里的典故浪子回头。这个典故意指一个失丧的人只有在清楚意识到自己的罪过后,心存谦卑,承认自己的罪,并且甘心乐意地按着父神的要求而行才能得救。莎藉此说明自己永远离不开自己的爱人,即使暂时有离别,暂时犯了错,灵魂上却一时一刻也分不开,误入歧途的灵魂最终会得到救赎。 《圣经》与莎氏十四行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化用的《圣经》原型,多是从意象母题入手,这也是诗歌艺术的特征,拓展了诗的意蕴。 荣格:集体无意识。基督教义潜藏于人们心中,成为一种原型。柏格思: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来自圣经的原型意象母题如同基石一样,支撑着莎士比亚的艺术大厦,莎士比亚在圣经原型的链条上添加一些时代的内容,在继承圣经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人类的不朽诗篇。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