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与屈原(讲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莎士比亚与屈原(讲稿)

ID:969708

大小:22.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莎士比亚与屈原莎士比亚与屈原,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物,显然没有影响关系,要比较的话,只能是平行比较。怎么比较?作者有时候等于叙事者,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基本上可以等于莎士比亚,所以可以用哈姆雷特与屈原进行比较。说起屈原,我们第一反映就是他为了捍卫自己的理想——对内实现政治改革,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遭到了小人的谗害,被楚怀王流放,最后跳江自杀了。而说起哈姆雷特,我们第一反映就是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破灭了,开始想自杀,后来发疯,最后反抗而死了。两人都是充满理想的人,而且两人的理想都破灭,因为理想的破灭导致他们走上了极端的道路。这就有了切入点,有了可比性。但是,他们之间又有不同,一个自杀了,一个发疯了。这就是“求同辩异”的平行比较。为什么一个自杀了,一个发疯了?屈原为什么不发疯而要自杀?哈姆雷特为什么不自杀而要发疯呢?发疯与自杀难道有什么不同?哈姆雷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忧郁。这是他最基本的性格特征。他为什么忧郁呢?哈姆雷特的忧郁是出于现实的原因,就是理想与现实脱节导致的,是由于过度的悲愤导致的,是精神的痛苦所带来的正常生理反映。他本来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教育,他接受的教育告诉他,世界应该是一个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人类应该是具有高贵理性、伟大力量、优美仪表、文雅举止。人与人之应该是平等的、真诚的、光明磊落的。爱情应该是忠贞的、持久的。但哈姆雷特在现实中所面对的是一个与人文主义信念格格不入的颠倒混乱的世界,一个脱节了的时代。父亲死了,母亲马上就再嫁了,自己的王位被篡夺了,大臣,甚至自己最好的朋友都背叛了自己。情人也不能理解自己。这些现实的痛苦使他的精神陷入到极度的危机之中,流露出忧郁与绝望。这是哈姆雷特忧郁的第一个原因。但是,这只是表面的原因。他忧郁的真正原因,或者说深层的原因是对人文主义信念的怀疑甚至否定。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曾经二次想到自杀。面对现实的痛苦,哈姆雷特开始思考怎么办:“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呢?还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而委曲求全地生存下去呢?面对强大的敌人,如果挺身反抗的话,毁灭是必然的。如果“默然忍受命运的安排”的话,可以生存下去。但是,这种生存是怎样的生存呢?是失去主体性的生存,是泯灭自由意志的生存。他既不想失去主体性,泯灭自由意志。又无力抗拒命运的安排,实现人文主义理想。怎么办呢?他选择了逃避——自杀,以死抗争命运的不公平,以死来维护人文主义的纯洁性。他要自杀。现世的黑暗,理想的破灭,特别“倒霉”的是,自己还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在理想与信念不能实现的绝望之中,他第一次想到了死,想通过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溶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这次是为什么要死?——是想用死来反抗现实的黑暗,来维护他所信奉的人文主义信念。是先验价值意义破灭的表现。所谓先验价值,就是现世的理想。他想死是对人文主义无法实现的绝望呼喊。最后之所以没有死,是因为基督教禁止自杀。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 屈原为什么要自杀?由哈姆雷特的想自杀,我们联想到了诗人屈原的自杀。面对虚伪丑恶的污秽浊世和群党众小,屈原自杀了。因为屈原的理想——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是什么?就是“美政”,就是王道、美政和社会纲常,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希望通过辅佐楚怀王实行变革,联合齐国抵抗秦国,使自己祖国强大。当受到小人的诽谤,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就问“天”,但他受的儒学教育又使他无法否定“天”,仅止于问问而已,而只能以死来抗拒现实的不公平,让他的理想不能实现。以死来维护他所信奉的王道和社会纲常。中国没有禁止人自杀的宗教,所以屈原自杀成功了。屈原的自杀是维护他所信奉的王道和社会纲常——先验价值。是价值意义破灭的表现。哈姆雷特不想泯灭自由意志而生存下去,想以死来维护自己信仰的人文主义信念,但基督教规定不能自杀。即他欲死不能,欲生——做个人——也不得。怎么办?于是他追问人存在的意义。要追问人存在的意义,首先要弄清楚人是什么?于是开始思考人是什么?人是什么呢?他发现人只不过是“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一个有罪的存在。“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错。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都容不下。……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也就是说,他认识到人是有罪的:“在这世上,一万个人中间只不过有一个老实人。”尽管“我”与那些“十足的坏人”相比,“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也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与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这样的人,怎么能算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怎么可能担负得起重振乾坤的重任呢?于是他又想到了死,第二次想到了死。“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伤,以及其它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从此可以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是哈姆雷特第二次想到死,但这一次想到死与前一次想到死,无论是原因还是结果,都有差异。第一次想到死,是因为现世的黑暗,理想的破灭,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特别“倒霉”的是,自己还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第二次想死,是因为对人的罪恶本性和有限性的深刻认识,他已经意识到了人是有限的存在。既然人是有限的存在,那么为什么人文主义宣扬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呢?因此他对人文主义思想和信念发生了怀疑。这一次是对他所信仰的先验价值——人文主义信念的怀疑与否定的结果。这是价值意义丧失的体现,或者说是价值虚无导致的。哈姆雷特第二次想死,是因为对人文主义信念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怀疑中,他意识到了人文主义作为终极价值信念的荒谬。何谓荒谬?用加缪的话说,荒谬是指一种主观意识对于外部世界不适的感受,尤奈斯库指出:“荒诞是指缺乏意义”也就是说,荒谬源于内心的某种价值意义的丧失,而不是破灭。如果说破灭是源于外在的冲突的话,那么丧失则源于内在的荒唐。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 屈原所面临的是,他的理想因为小人阻拦而不能实现,即外在的冲突。而哈姆雷特所面临的是,除了小人的阻拦不能实现之外,还有对自己所信奉的先验价值——人文主义作为终极价值信念的怀疑。在这种思考中,他不仅意识到了人的有限和其悲剧性处境,而且意识到了人文主义价值信念的非终极性。“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莎士比亚没有让哈姆雷特像屈原那样自杀而是让他发疯了,这进一步说明,哈姆雷特忧郁的实质不仅仅只是理想的破灭和不能实现,而且意识到了人文主义的伪价值,或者说人文主义是一种伪终极真理。既然这样,就没有必要为它去殉葬。表面上看,自杀与发疯并没有多大区别。但实际上,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尽管它们都是源于对先验价值的绝望,或者说理想的不能实现。但采取的方式不一样,表明当事者对先验价值的态度并不一样。自杀是价值意义破灭的体现,而发疯是价值意义丧失的体现。自杀源于外在的冲突,自杀者对先验价值的绝望,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而是自杀者遭遇到了强大的外在阻力而被迫放弃,而只能以死捍卫。而发疯源于内在的荒唐感,发疯者在对先验价值绝望的同时,意识到了先验价值的荒谬,意识到这样的伪价值不值得以死来捍卫。加缪说:“当一些精神的骄子面临荒谬,在最纯粹的反抗中,进行思想的自杀的时候,而另外一些真正有力量的人,他们要坚持下去,因为他们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所坚守的价值信念之荒谬,是一场非人道的游戏。正是凭借这种坚持与清醒,他们要在这游戏中与荒谬和死亡进行角逐争斗,来显示人存在的意义。”但是,在现世中进行角逐争斗谈何容易。一方面,他们认识到自己以前所信仰的信念是伪信仰,对它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这样不仅非常痛苦,而且出现了信仰缺席。在这种情况下,在人生没有信仰的情况下,即使“真正有力量的人”,也会被痛苦与虚无撕裂。另一方面,如福柯所说,那些能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所坚守的经验价值信念荒谬的人,那些能认识到现世的一切其实是一场“非人道的游戏”的人,在理性主义者眼里就是些“疯子”。哈姆雷特疯了,李尔王疯了,爱德加疯了,麦克白夫妇疯了,泰门疯了……。一方面,哈姆雷特是装疯,装疯以试探真正的凶手;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又是真疯,现世的痛苦和信仰,撕裂着他,使他发疯。在没有疯之前,他是糊涂的,不知道谁杀了自己的父亲,不知道现世的险恶,不知道人是有限的存在。而疯了的哈姆雷特其实是清醒的,认识到了人的有限与人的真实处境。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这种发疯而撕裂的话,哈姆雷特也只不过是个虚无主义者,与那些因为坚守信念而自杀的殉道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莎士比亚的深刻性又在哪里呢?莎士比亚的深刻,在于他没有仅仅让他的主人公在撕裂中堕入虚无之中,而是在撕裂中进一步走向探索,探索人的终极存在意义。人生的荒诞和死亡都被超越,但并非通过走向虚无而超越,而是在抗拒中领悟永恒与无限。从哈姆雷特的忧郁和疯狂中我们看到,莎士比亚消解了人文主义的终极意义。但莎士比亚为什么还是让哈姆雷特去死呢?是否可以理解为对人文主义信念的维护呢?我们前面已经否定了。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 既然不是为人文主义而死,那么他的死是否有意义呢?明知道邪恶势力过于强大,自己的复仇与反抗也缺乏“善良的精神”,而且终究还会失败,不是肉体的毁灭就是精神的毁灭。但莎士比亚仍然还让哈姆雷特慨然就死。这就意味着莎士比亚认为哈姆雷特的死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在哪里呢?一般在解释哈姆雷特明明知道要毁灭还仍然抗争的意义时,认为其意义是通过自己的毁灭来让人文主义精神重新回归。或者说,用死来维护人文主义信念。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也就是说仍然在维护人文主义信念。这正是我们前面所否定的。在我们看来,哈姆雷特毁灭的悲剧意义,恰恰不是让人文主义重新回归,因为他的毁灭不是执着地追求自己所维系的信念所带来的毁灭。而正好相反,哈姆雷特的毁灭是为了证明他所维系的信念的荒谬。也就是说,他通过毁灭告诉后人,人的理性与自由意志是有限的,不会因为人的毁灭而改变现状。人文主义作为经验信仰,缺乏超越性与启示性,不能帮助人类走出困境。但他又为何去抗争,最后毁灭呢?但是,人性是有限的,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使人得救并不是说人就可以无所作为,并不是要人抛弃现世的生活,否定世俗的人性。在临死的时候,哈姆雷特也还没有忘记现世的名誉,要霍拉旭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世人,免得损伤了他的荣誉。人性的超越不是人在无所作为中完成的,而是对人类的爱。而这种爱,体现为对人类悲剧性命运的抗拒,体现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如同耶稣的软弱性一样,哈姆雷特也留恋现世的生命,所以迟迟不肯动手。但他最后还是慨然赴死,抗拒人类的悲剧性命运,用现世的存在证明精神的高贵,体现出人存在的永恒价值与意义。而也正是在对人类悲剧性命运的抗拒中,人性得以提升,超越了人性的有限。人类凭借这种精神,显现出人类的高贵,因为“人类的高贵就在于他在毫无意义的世界里重新获得其地位”。而哈姆雷特的悲剧所体现出的人的存在意义。哈姆雷特的死是对人的有限性的超越,对现实的超越,对人存在意义的追问。而相比而言,屈原的死缺乏超越精神,只是对所信仰的价值信念的维护。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