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与翻译——评《译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剧汉译研究》张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译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剧汉译研究李春江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书名:译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剧汉译研究作者:李春江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ISBN:9787806886137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定价:30元《译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剧汉译研究》一书在对莎剧进行前景展望的同时,通过回顾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在创作与传播过程中的语言风格,并且通过几种译本的对照,总结了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特点。该书对后世的莎剧评价以及莎剧传播与翻译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威廉•莎士比亚是一位被后世尊为“莎翁”的充满创造力的英国戏剧鼻祖,其作品在全世界的文化历史长河屮被各国争相翻译传诵。屮国的莎剧汉译作品丰富多彩,也有许多译者通过诗化和散文化等各种中国化的形式翻译莎剧,使译文别有一番风味。笔者在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现代中国思想视域下的莎士比亚研究”(项目编号:14BWW047)过程中,对《译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剧汉译研究》一书进行了系统阅读,从中体悟到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第一,莎翁的语言是诗意的语言。他用“活的”字句彰显了诗人的风采,莎剧的语言是高度形象化的语言,以无韵诗体为主,散文为辅,并在诗句中善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倒装、双关、拟人、押韵以及明喻和暗喻等,字字句句都展现着他细腻的感情。在汉译时人多数译者也采用无韵诗与散文交替的译法,所谓无韵诗是指不押韵而有轻重音律的五音步诗体,每行都有规范的五个音步。第二,莎剧之中人物的语言是与其心理活动高度契合的。他把不同的语言运用在不同的人物上,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生动地刻画出来,既符合人物本身的个性,也符合语境,而且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情绪下,每个角色的语言乂有不同的变化,有时礼貌,有时粗俗。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在痛失爱人朱丽叶后,痛苦Z下他对仆人说了一系列的命令式语言,甚至带有威胁的色彩,但在仆人满足了他的命令后,他又用正常的语气说出了符合他少爷身份的话语——有教养、绅士。同时,其词汇量也令人叹为观止。莎士比亚对词汇的运用游刃有余,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他熟练地转换词性的技巧,赋予了许多词汇新的内涵,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为朗读增添了韵律。第三,莎士比亚的作品题材丰富,贴近社会实际,使用了大量口语化的文字,打破了英国文学语言过分格式化的传统,激发了语言的生命力。《译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剧汉译研究》一书中总结了莎士比亚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什么人物、什么地位、该说什么、该怎么说,都符合生活实际,使人感同身受。从《译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剧汉译研究》一书来看,莎上比亚的整体语言风格就是生动形象、饱含诗意、善于遣词造句并且丰富真实。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译者数不胜数,但其屮有三个译者最为著名,一位是孙大雨教授,一位是梁实秋,还有一位是朱生豪。孙大雨教授主张译文诗句化。他先后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八部作品,也是我国第一位
用诗体翻译莎剧的学者,他的译木以其独创的五音组素体韵文来翻译原文,这种译法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他认为莎剧即是诗剧,应该以诗译诗,从而结合我国的实际,创建了无韵体的格律诗。正如《哈姆雷特》屮极为著名的一句:“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五个音步,他译作“是存在还是消亡,问题的所在”,也是五个音组。他最大限度地重现了原文的韵味,准确贴切地传达出莎剧中的诗意,展现了原文中的各种抑扬顿挫,力求符合原作原貌。梁实秋和朱生豪教授的译法则更重于用散文化的方式翻译莎剧,他们认为屮文无法移植莎剧中严谨的无诗韵体。他们在翻译中极大限度上保留了莎剧原本的内容,以句子为基点,标点符号也尽量尊重原文,展现了“存其真”的实质。止如上述《哈姆雷特》中的名句,梁实秋译作“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朱生豪译作“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朱生豪先生的译法也是现代流传最为广泛的,但在韵律上没有诗体译法朗朗上口。《译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剧汉译研究》一书中指出,文学翻译不仅是为了学术和流传而作,更是基于对艺术的审美而进行的艺术再创作,这种再现包含了对原著思想内涵的复现,更包含着对其语言和表达风格的复现。因此,在通过对不同莎剧译本的语言风格的比较中,更应该尽量保留原作的特色和韵味,以诗体形式翻译莎剧,并把莎剧屮的多元韵式移植到汉语和文学创作屮,使译文更加具有韵味,更加贴合原作,展现语言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