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2004届本科毕业论文试论《牡丹亭》的语言艺术[内容提要]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题辞说:“天下好有情,宁有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以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为了这一主题,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使作品形成了所谓“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真可谓“天地妙文”,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南戏——传奇中的杰出作品。《牡丹亭》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创作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好评,作品里描写的杜丽娘爱情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拟就《牡丹亭》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几点。一、《牡丹亭》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只要读过《牡丹亭》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宫殿,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接、如珠似玉、叹为观止,这部剧作包涵了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不留雕琢疤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所以,研究《牡丹亭》的语言艺术,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到它语言艺术的丰富性。“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深闺中的人只能在若有若无的游丝中窥见春的消息,同时这也是她春情萌发的象征。“停丰晌,整花细,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不是她照镜子,而是菱花镜偷看了她,害得把花卷也弄得歪斜了,即使在自己的闺房中,也怕被人看见,人看镜,说成镜看人,不仅在修辞上使人有新鲜之感,更妙的是把杜丽娘的羞怯心情别出心裁地表现出来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春光虽好,无人欣赏,如同自己的青春一样。上面所举数例可使我们对《牡丹亭》语言艺术的丰富性略见一斑,《牡丹亭》5
贵州师范大学2004届本科毕业论文在对环境气氛的描写和对人物性格性情的刻划方面则使我们对其语言艺术的丰富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剧作对环境气氛的描写是为衬托人物活动服务的,剧本为一部杜丽娘爱情诗剧,剧作者描写环境,突出诗情画意,结合人物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妙笔生花。在刻划人物性格感情方面,作者关于驾驭语言的天才得到了古今读者又一肯定,如果我们仔细读一读剧中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便会感到人物的至情至性(或典型性格)无不一一凸现,令人有其声如其口出以至呼之欲出的感觉,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戏剧则必须通过剧中各种人物不同的声口说话,以性格化的语言来刻划人物,《牡丹亭》在这方面堪称典范。二、《牡丹亭》语言艺术的奇特性我们知道,《牡丹亭》中心是一个“情”字,或者说是“情”与“理”的斗争,中国古代有一些单词,要用现代汉语加以表达,并不容易,如情与理的冲突,是否可以说成感情与理智的矛盾呢?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感情与理智之间既可以调和一致的一面,也有不可调和、不相一致的一面,如果情与理的矛盾指的是这样一个意思,《牡丹亭》就完全丧失它的时代意义了,可见情近似而不等于感情,理近似而不等于理智,用孔子回答颜渊的几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成为那时人们必须遵守的信条,异性之间,不得往来、自由恋爱,当时所谓的男女私情,被严厉禁止,只有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之间的感情才合于礼法,即合于天理,少男少女要追求异性,这是人之常情,礼教却禁止,男女之间的任何往来,一个少女不能打扮,打扮了想给谁看?不能午睡,午睡必定是晚上胡思乱想没有睡好觉,不能走出闺房之外,万一碰到人怎么办?花园当然不能去。杜丽娘是宦家小姐,从小她有幸读书识字,《诗经》乐府和其他文字作品对她的启蒙,如同苏轼的一首诗所写的那样,识字是人生不幸的开始,她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顺从地活下去了,她的反抗,或者如实地说,那只是一次小小的不顺从的尝试,开始于她向春香探听花园的所在。崔莺莺求助于红娘为她牵线,春香却只是杜丽娘的贴身丫环,她责备春香对冬烘学究陈最良不敬,其实她自己有过之而不及,春香告诉她花园的所在,却料想不到小姐的用意,父母对杜丽娘的宠爱可说无微不至,却从不对她提起有这样一个园林,只有在父母下乡劝农之时,她才得偷偷地一游花园,这使人想到了贾宝玉进大观园,必得出于做贵妃的姐姐的意旨,而他的父亲正好在外省上任。身当杜丽娘那样的时代,处于她那样的身份和情窦初开时的情况,如果她的春情不是借春光和青春的隐喻和烘托而委碗曲折地使人意会,而要明白地说出,那还成其为杜丽娘吗?戏曲语言必须同人物的身份相适应,这是规定的,什么样的角色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这是《牡丹亭》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从柳梦梅和判官的对比,可见杜丽娘的唱词确是作者的惨淡经营,没有这样含蓄而传神的语言,杜丽娘的形象就不会像现在所见的那样感人。5
贵州师范大学2004届本科毕业论文春光、青春、春情三者合一,相互映衬,而以后者为主,在游园中得到含蓄而酣畅的表现之后,《惊梦》之梦就成为了必然的结局,在追求个人幸福的通路被阻塞之后,梦则是唯一的出路。杜丽娘在梦中实现了她的愿望,得到了她的幸福,但即使在梦中交欢时,她也不能同她的情人,自如地交谈,而很快就被母亲唤醒,所以名为《惊梦》,梦不管怎样美满,毕竟不是现实,于是《寻梦》成为她在现实社会中少见的行动,游园是她和春香同行,尽管春香料想不到她是什么念头,《寻梦》时她却只有瞒过或遣走春香,以便独自进行,她同春香在思想上的距离进一步扩大了,表明她的个性在进一步深化,本来羞于承认的梦中交欢的细节,她在旧地重到时大胆地历历在目地一一追忆,如同又一次亲身体验一样,她的无可宣泄的一腔热情迸发在梅树身上,那是她情人的象征。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对行将消逝的生命和青春的依恋,在《写真》中得到独特表现,在爱情和死亡的较量中,她自豪地宣称她已经在梦中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她有了情人,与其说这是她对青春吐露了真情,不如说她对礼教宗法制,对死亡宣告她的胜利,对爱情的追求,对青春和生命的热爱,终于使她起死回生,这就是作者在题词所说生死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杜丽娘的微弱而深沉的呼唤,就是从宗法礼教牢笼中发出的较早声响之一,当中国人民千百年的呻吟和不满终于汇合成伟大的抗争的怒潮时,人们不难分辨追溯出杜丽娘的那声呼唤,这就是杜丽娘艺术典型的不朽的历史功绩。三、《牡丹亭》语言艺术的个性化《牡丹亭》以情或理的斗争为中心,作者从主观意愿出发,即使如同汤显祖那样从他先进的思想出发,也很容易使作品成为作者的单纯传声筒,使作品中心的人物口齿,清晰而形象模糊,读者闻其声而难以识面,《牡丹亭》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确存在着缺陷。从根本上说,杜丽娘的情人,书生柳梦梅先验的产物。他的出现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逻辑。杜丽娘既然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她没有幸运遭遇前代崔莺莺和后代林黛玉所遭遇的终于克服和难以克服的通向幸福的种种磨难,因此在严格意义上说柳梦梅这个人物本来不应该出现,然而没有这个人物,就无法酣畅饱满地显示杜丽娘的大胆反抗,因此他又有存在的必要。杜丽娘在游园之前就“望断梅关”的非分之想,毕竟带有作者主观联想的成分。梦中之人真的成为现实世界中的情人,这也是先验的产物,然而我们不能对此有所责备,因为“理之所必无”正是“情之所必有”,这是整个戏曲的基石,否认这一点,我们就要被作者斥责为拘守礼法的凡夫俗子了,上面说柳梦梅这个人物太虚,另一个方面这个人物又太实,他的身上有太多的明朝士子的腐气,他们兢兢业业以科举为唯一出路,这样的人不配作杜丽娘的情人。老学究陈最良得到惟妙惟肖的刻画,他是后来小说《儒林外史》中某些人物先驱。女主角杜丽娘决定全剧的成败,她在多大程度上避免或难免由于作者从主观意愿出发而造成的损害,就思想倾向而论,杜丽娘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就艺术手法或艺术技巧而论,杜丽娘却又是现实主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文学上成功地浪漫主义典型人物却是个性化的人物形象。5
贵州师范大学2004届本科毕业论文杜丽娘从第一次不顺从的尝试即意图游园开始,到最后圆驾面圣,她的个性经历了层次井然的演变和发展,但即使在梦中欢乐时,跳动在她心中的仍然是一颗易于受惊的少女的心,死后《幽媾》照理可以无拘无束,而她说:“妾千金之躯,一旦付与郎矣,勿负奴心”,她依然不能摆脱一个弱女子在即将委身于人时的对未来的忐忑不安,《圆驾》中皇帝责问她:“自媒自婚,有何主见”,她只能这样为自己开脱:“臣妾受了柳梦梅再活之恩”。作者没有用轻而易举的手段把他在《题群》所阐明的浪漫主义观点通过杜丽娘的樱桃小口说出来,而是让她的整个形象,以及整个作品的人物,唱词、说白、情节和结构,极其形象化地使读者或观众发生共鸣。作家从抽象的理念出发进行创作,容易使作品成为作家的传声筒,但是如果这样的理念并非强加,作家也不是一时兴至捡起这样的主题,换言之,如果这样的理念是作者全部的感情、经历和素养的升华,而又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积累和高超的艺术才华孕育他的创作,那么这样的作品照样可以获得非凡的成功。我们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仿佛只有无意识、无目的地进行创作才能产生杰作,汤显祖的《牡丹亭》为此提供了又一例证。当个人的权利没有得到承认时,个性在文学中出现只能是偶然现象,奴隶主和封建下面的奴隶和农奴身受压迫,谈不上什么个性,奴隶主和封建主在他们之上的统治者前面,个性也只是部分地得到承认,因此,奴隶和农奴的命运和个人权利很少在文学上得到反映,少数得反映的大都同领主,自由民或市民有关,以文艺复兴作为开端的资本主义文学才使个性受到空前的重视,数以千百计的受人传诵的作品中典型人物进入光辉灿烂的文学画廊中来。汤显祖在中国文学上承先启后的作用有如但丁之于意大利,在他之前,个性化的典型人物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张飞、宋江、武松、孙悟空、猪八戒等等不胜备举,但他们都来自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不管写者曾作出多大努力,如果不是主要,至少部分劳绩要归功于书会才人,这些典型人物的个性化永远值得后人借鉴,但他们虽然程序不同都有共同的偏向,不少人物只看重描写他性格中的主要往往强调过分,另外一方面则很少写出人物个性的复杂性。以《牡丹亭》和不同文学形式的文学名著《三国》、《水浒》作比较,不是徒劳地要看它们之间的强分高下。不管偏爱《牡丹亭》到何等地步,我看它的艺术成就和社会主义都比不上《三国》、《水浒》同是戏曲的《西厢记》,它作为文学遗产,曾使《牡丹亭》得到益很多,它在艺术上是完美程度,它的文学语言优美而不艰深,易懂而不平庸,这些都是《牡丹亭》所不及的,但是就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杜丽娘的个性化而言,《牡丹亭》超出它的先行者而得到划时代的伟大成就,它是中国式的使文艺复兴的第一部原著。由于商品交换还没有发展到同当时社会制度不相容的程度,个性问题还没有进入思想家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请允许我仍然以李贽为例,因为他毕竟是当时思想界的先驱,他的著名的《童心说》指出童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他的《读律肤说》又说:“5
贵州师范大学2004届本科毕业论文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来至“情性的声色”似乎相当于情欲而“本心”相当于“本能”,实际上他的“声色”指的是律诗的声调和被揭写的形象,而同时代的中国,以汤显祖《牡丹亭》为代表的以及个性化同典型形象完美结合的文学艺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他们还不能有意识地明白,无误地提出个性及个性解放的要求,但是他们的作品却以具体的形象发出这样的呼声,汤显祖的伟大贡献和他的不足都在这里得到表现。四、结语:《牡丹亭》是中国古曲戏曲乃至整个古曲文学创作领域的一部杰作,它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一直得到各界学士的首肯,作品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语言艺术,可以说运用什么样的语言,作品就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牡丹亭》的语言艺术是天与伦比的,它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同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的活泼的口语,经过作者的精心加工、提炼,从而形成了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参考文献:见《中国古曲文学丛书》的《牡丹亭》,汤显祖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见《中华论坛》中的《解读牡丹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