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摘要;汤显祖一生仕途不顺,深受“泰州学派”的影响,致力于追求至情思想,在他家喻户晓的名著《牡丹亭》中他把“至情”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别开生面的爱情呈现,戏剧中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都深深体现着作者的爱情至情的思想。一首挑战千年的爱情传奇,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性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关键词:汤显祖;至情;爱情呈现;执着追求;个性解放;前言《牡丹亭》是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这也是他最得意的一部作品,这时他的“至情”的思想和艺术都已达到成熟的境界。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小说的情节是传统的“才子佳人”的老套爱情模式,而在戏剧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呈现给读者一种别开生面的爱情观,具有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光辉理想。剧中女主角杜丽娘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执着追求至情爱情的行动,深深感动着每一个读者。汤显祖用他满怀情感的笔触,为我们那些致力追求爱情的人构筑了一个至情的情感世界。.
-一、《牡丹亭》独特的创作思想(1)汤显祖的至情追求汤显祖生活在那个时代,读书人是以追求功名利禄为人生的目标,读书即是为了达官显贵,也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读书同时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汤显祖一生追求,希望能在朝廷有自己的所作所为,然而朝廷的黑暗,让他的理想一次次落空。在仕途遇挫之后,一直生活在“有情则不得不忘情,忘情而又不能纵情”的情与理的矛盾之中,他痛感现实社会中“理”禁锢和扼杀了人性人情,从而声明了情与理得以统一和同源,情既是理,理在情中。是情中存理,还是以情反理,这是他一生都在探索的主题。因而对情的探索是他毕生追求。由于汤显祖对情的极力推崇,文坛上一直流传着他和老师张位(1539-1621)有关“性”和“情”的一段对话。何为“性”,何谓“情”?汤显祖认为,“性”、“情”原本都出于同一个本体,即人的天性,所以“性”、“心”、“情”原来就是一个本体,他说:“天机者,天性也;人心也”;“人生而有情”。[1]但是,如果仔细辨析,两者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性即是先天禀赋的,生而有之,所以无善无恶:而“情”则是后天养成的,随物而动,所以有善有恶。故而他又说:“性乎天机,情乎物际”,[2]“性无善无恶,情有之”。[3].而“情”之善者,即为人伦的根底,因此就必须就“情”而言“性”,“情”即是“性”,所以他说:“岂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4]汤显祖认为“情”有“真情”和“矫情”.
-之分,即他在《复甘义麓》信中所说的:“性无善无恶,情有之”。“真情”就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力图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合理要求:“矫情”就是人们的那些不正当情欲,比如对“酒、色、财、气”的贪恋和放纵,以及官场中的尔虞我诈,争夺权利等等,而在他眼里“情”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只有真假、深浅、爱恶之别。他提倡用情时一定要“真”要“深”要“极”,“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否则,“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复生着,皆非情之至也”。这就是他一直致力于追求的“至情”就是真情、深情、极情,与至情相对是假情、矫情和虚情。也正是在这意义上,汤显祖充分肯定了“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情之至”的合理性[5]。在传世的:“与茗堂四梦”写情的作品里,最令汤显祖自己得意和骄傲的是《牡丹亭》,最受当时文坛青睐和赞誉的也是《牡丹亭》。《牡丹亭》的问世以后,吕天成评价道:“杜丽娘事,果奇。而著意发挥怀春暮色之情,惊心动魄。”[6]对于“至情”思想的追求,《牡丹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到了这一点。《牡丹亭》第一出场时,副末出场,一曲【蝶恋花】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与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交代了全剧的主题思想:一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把全局内蕴的至情思想曲折委婉的表达了出来。而汤显祖为《牡丹亭》出版所写的题词,将至情思想表述得更为清晰明白: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7]“生者不可以死,死者不可以生”,这既是《牡丹亭》情爱思想的主旨所在,也是汤显祖本人有关至情思想的明确宣言。一篇《牡丹亭》不知吸引了多少读者,更使我们对他提倡的“至情”思想,深深的向往。他认为:“世界是有情的,人生是有情的,而有情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正如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指出的:“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一勾栏之上,几色目之中,无不纡徐焕眩,顿挫徘徊。恍然如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使天下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或语或嘿,或鼓惑疲,惑端冕而听……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寂可使喧,喧可使寂……鄙者欲绝,顽者欲灵……”。刘勰有言:“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牡丹亭》的儒家传统(才子佳人大团圆模式)与奇巧浪漫的佛道思想(鬼魂复生形成的拱点)相得益彰,而使该戏曲流光溢彩又深切感人,“汤甚祖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打入作品之中,敷衍出饱含生存理想的《牡丹亭》。至情之人的至情之作,同形同构,当然不朽!在《牡丹亭》里汤显祖以无比的热忱,.
-极度的诗意,以绚烂的色彩和精微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感情激荡汹涌,内心圣洁完美,不抽象,有魅力的杜丽娘。凭着梦中相遇奇情,汤显祖化平凡为神奇的让一个少女在一次梦境之后就做出了敢想、敢做。敢爱、敢死、敢生的壮举。[8]汤先祖的《牲丹亭》是一部以反映封建时代女性爱情追求为主题的传奇,剧中把青春少女杜丽娘爱好天然本能的人性需求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杜丽娘有生到死有死到生的过程,反映出在封建礼教束缚之下女性本性所遭受的压抑。对杜丽娘的情感历程,汤显祖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后世而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可谓之有情人耳。”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生,皆非情之至也。⋯[9]他把杜丽娘完完全全的塑造成一个至情女子的形象,永久的留在读者心目之中。作者所追求的并非只是情节的离奇.而是要通过离奇的情节来表现人们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意志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彻底抹杀.它终究要得到一种实现.由此可见全剧写杜丽娘死而复生.就是表现和赞美“一往深”的“情”。无论做梦、做鬼、还是做人都体现出“至情”无限,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就是‘情之至’的化身.也是他艺术想象推展的极致。汤显祖在这里如此强调的“情”.已不再是停留在青年男女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冲破封建礼教、追求自主的爱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并且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10]《牡丹亭》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明代最优秀的戏曲作品,同时也成为汤显祖本人最得意之作,“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沈德符《顾曲杂言》)[11]二别开生面的爱情呈现(1)由欲生情的爱情汤显祖所说的“情”,不限于男女恋情。它包含着人的一切自然的情感和欲望。[12]“情”是汤显祖思想的核心他所提倡的情,是包括性欲在内的人生欲求。欲才是情的基础,它是客观的,合理的,美好的,应得到满足生命的冲动。[13]汤显祖是重情的,但《牡丹亭》中,作者所表现的并不是如《西厢记》中莺莺对张生、《红楼梦》中黛玉对宝玉一类的爱情。崔莺莺和林黛玉是由爱生情,杜丽娘则是由“欲”生情,首先是对性的渴望,然后才是对情欲对象的爱恋。因此说杜丽娘的爱情和崔莺莺、林黛玉的爱情是不同的,如果说崔莺莺追求的是郎才女貌、两情相悦、婚姻自主的爱情,林黛玉追求的是价值观念一致、思想感情相通、两心相知相爱的爱情的话,那么,杜丽娘的爱情则是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爱情。性,是人类爱情婚姻生活的原动力,也是青年男女追求两情相悦、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不可或缺的纽带,是爱情的归宿和男女感情的黏合剂。“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性欲的基础上,是在本能的基础上产生的。[14]步入青春期以后的青年男女,男子钟情、少女怀春本是自然的一种生理现象。尽管在古代,封建礼教戒束森严,但也阻挡不了男女追求爱情和爱欲的行动,同时也阻止不了原始生命的欲望爆发。.
-在古代不少的文学作品中男女的性结合成为爱情获得圆满结果的标志。《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在红娘的帮助下,背着老夫人私自同居,两人才得以“鱼水得以和谐”。《墙头马上》李千金和裴少俊一见钟情似的的爱情也是先同居几年之后才得到真正的圆满结局。虽然不能否定李千金和裴少俊两个人在爱情方面所做的努力,但是两人爱情的成功还是以性爱为基础的。性爱是男女爱情的催化剂,也是男女爱情成熟发展的结果。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提到的人的三种欲望是饮、食、生育,和孔子所说的“食色,性也”意思一样。柏拉图所说的三种欲望是强大的、急切的和激烈的,但第三种欲望“性”欲望尤其如此。“快感的自然冲动以及对欲望的诱惑,让性活动逾越了大自然规定的各种界限。”因为这种冲动才导致人们颠覆了等级制,把这种欲望及其满足放在第一位,而且给予它们凌驾于灵魂至上的绝对权力。[15]杜丽娘年方二八,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而自己却被束缚在封建大家庭的牢笼里,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在剧情开始时,现实中的丽娘如春香所说“名为国色,实守家声。嫰脸娇羞,老成尊重。表面上按着父母的意愿,“茶于饭饱破功夫,玉境台痴插架书,”可内心隐藏着对自然和爱情的向往之情,然而在封建家庭中长大的她,克制自己的情感愿望,从不在外人面前流露。但当她读了《诗经》之后,向往爱情幸福的春情便悄悄萌生,便一发不可收拾。在郁郁闷闷不了之际,大胆违背父母游园,看到满园春色,春情大发。不禁唱出千古流传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短短数笔就把杜丽娘闺中少女的春情和孤寂勾勒出来,游园之后她便郁郁不欢,一直念想着在梦中偶然遇见那个等她来爱的情郎-柳梦梅,至此,杜丽娘为了追求美梦中的那个他。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终为了梦中偶然遇见的爱情,依然放弃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二者不仅有心灵上的互相吸引,而且有着热烈激切的肌肤相拥共成“云雨之欢”。《惊梦》这一出热辣的呈现了杜丽娘的爱与欲,这是自然涌发的一种生命的冲动,恣一时之欢乐,却又因此孕育出生死不忘之情。在此之后,杜丽娘大胆而执着的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所谓生生死死为情多。一日游春,丽人景致令少女沉醉入梦,梦中见情郎,相融天籁。梦醒凄然成疾,写真渴望,情深至死。为了遇见那个梦中的人,我愿一生相随,多么伟大的爱情。绝言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汤显祖高举“情”的旗帜,为人们演绎了一段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牡丹亭》写情,是被人们公认了的,而且论者也都是从爱情的角度,从爱情可以令杜丽娘由生到死,又死而复生的动天地、感鬼神的力量,赞美杜丽娘对爱情的执著。(2)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有古代一直受欢迎和读者喜爱的“才子佳人”模式,更有一反传统,千古以来,决无仅有的爱情模式--为爱情而死,为爱情而生。爱情,作为文学作品的母题之一,从来都不乏论者。元好问的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更是让无数多情人儿心酸感慨。李清照的一句“才下心头,却上眉头”.
-让多少为追爱的人为爱情心酸,陆游的一曲《插头风》让多少人为爱情心痛。古代流传至今的佳话有,孟姜女为了爱情苦断了长城,祝英台和梁山伯为了爱情双双化成庄子逍遥的蝴蝶,许仙和白素贞为了爱情,许下“即便你是众人眼中的妖怪,我也要与你相守一生,雷锋塔下几年的时光,又何足为痛?”千古挚爱诺言。因为爱情,我们怎么可以忘记,因为爱情我们怎么可以伤悲。爱情,让我们搞不懂是什么,却让我们无缘无故流下眼泪,我们被自己的爱情痴迷,又被别人的爱情感动的流泪,让我们深深的惦记着别人的爱情,深深向往着那传说中的爱情神话,让我们这些追爱的人,一直对爱情抱有希望,一直坚信爱情就在身边。汤显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