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摘要;汤显祖一生仕途不顺,深受“泰州学派”的影响,致力于追求至情思想,在他家喻户晓的名著《牡丹亭》中他把“至情”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别开生面的爱情呈现,戏剧中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一念的追求,都深深体现着作者的爱情至情的思想。一首挑战千年的爱情传奇,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性的意义,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关键词:汤显祖;至情;爱情呈现;执着追求;个性解放;前言《牡丹亭》是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这也是他最得意的一部作品,这时他的“至情”的思想和艺术都已达到成熟的境界。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小说的情节是传统的“才子佳人”的老套爱情模式,而在戏剧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呈现给读者一种别开生面的爱情观,具有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光辉理想。剧中女主角杜丽娘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执着追求至情爱情的行动,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汤显祖用他满怀情感的笔触,为我们那些致力追求爱情的人构筑了一个至情的情感世界。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一、《牡丹亭》独特的创作思想(1)汤显祖的至情追求汤显祖生活在那个时代,读书人是以追求功名利禄为人生的目标,读书即是为了达官显贵,也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读书同时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汤显祖一生追求,希望能在朝廷有自己的所作所为,然而朝廷的黑暗,让他的理想一次次落空。在仕途遇挫之后,一直生活在“有情则不得不忘情,忘情而又不能纵情”的情与理的矛盾之中,他痛感现实社会中“理”禁锢和扼杀了人性人情,从而声明了情与理得以统一和同源,情既是理,理在情中。是情中存理,还是以情反理,这是他一生都在探索的主题。因而对情的探索是他毕生追求。由于汤显祖对情的极力推崇,文坛上一直流传着他和老师张位(1539-1621)有关“性”和“情”的一段对话。何为“性”,何谓“情”?汤显祖认为,“性”、“情”原本都出于同一个本体,即人的天性,所以“性”、“心”、“情”原来就是一个本体,他说:“天机者,天性也;人心也”;“人生而有情”。[1]但是,如果仔细辨析,两者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性即是先天禀赋的,生而有之,所以无善无恶:而“情”则是后天养成的,随物而动,所以有善有恶。故而他又说:“性乎天机,情乎物际”[2],“性无善无恶,情有之”。[3]而“情”之善者,即为人伦的根底,因此就必须就“情”而言“性”,“情”即是“性”,所以他说:“岂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4]汤显祖认为“情”有“真情”和“矫情”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之分,即他在《复甘义麓》信中所说的:“性无善无恶,情有之”。“真情”就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力图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合理要求:“矫情”就是人们的那些不正当情欲,比如对“酒、色、财、气”的贪恋和放纵,以及官场中的尔虞我诈,争夺权利等等,而在他眼里“情”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只有真假、深浅、爱恶之别。他提倡用情时一定要“真”要“深”要“极”,“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否则,“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复生着,皆非情之至也”。这就是他一直致力于追求的“至情”就是真情、深情、极情,与至情相对是假情、矫情和虚情。也正是在这意义上,汤显祖充分肯定了“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情之至”的合理性[5]。在传世的:“与茗堂四梦”写情的作品里,最令汤显祖自己得意和骄傲的是《牡丹亭》,最受当时文坛青睐和赞誉的也是《牡丹亭》。《牡丹亭》的问世以后,吕天成评价道:“杜丽娘事,果奇。而著意发挥怀春暮色之情,惊心动魄。”[6]对于“至情”思想的追求,《牡丹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到了这一点。《牡丹亭》第一出场时,副末出场,一曲【蝶恋花】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与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交代了全剧的主题思想:一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把全局内蕴的至情思想曲折委婉的表达了出来。而汤显祖为《牡丹亭》出版所写的题词,将至情思想表述得更为清晰明白: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7]“生者不可以死,死者不可以生”,这既是《牡丹亭》情爱思想的主旨所在,也是汤显祖本人有关至情思想的明确宣言。一篇《牡丹亭》不知吸引了多少读者,更使我们对他提倡的“至情”思想,深深的向往。他认为:“世界是有情的,人生是有情的,而有情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正如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指出的:“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一勾栏之上,几色目之中,无不纡徐焕眩,顿挫徘徊。恍然如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使天下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或语或嘿,或鼓惑疲,惑端冕而听……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寂可使喧,喧可使寂……鄙者欲绝,顽者欲灵……”。刘勰有言:“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牡丹亭》的儒家传统(才子佳人大团圆模式)与奇巧浪漫的佛道思想(鬼魂复生形成的拱点)相得益彰,而使该戏曲流光溢彩又深切感人,“汤甚祖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打入作品之中,敷衍出饱含生存理想的《牡丹亭》。它可以称的上是至情之人的至情之作。在《牡丹亭》里汤显祖以无比的热忱,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极度的诗意,以绚烂的色彩和精微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感情激荡汹涌,内心圣洁完美,不抽象,有魅力的杜丽娘。凭着梦中相遇奇情,汤显祖化平凡为神奇的让一个少女在一次梦境之后就做出了敢想、敢做。敢爱、敢死、敢生的壮举。[8]对杜丽娘的情感历程,汤显祖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后世而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可谓之有情人耳。”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生,皆非情之至也。⋯[9]他把杜丽娘完完全全的塑造成一个至情女子的形象,永久的留在读者心目之中。汤先祖的《牲丹亭》在剧中把青春少女杜丽娘爱好天然本能的人性需求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杜丽娘有生到死有死到生的过程,反映出在封建礼教束缚之下女性本性所遭受的压抑。作者所追求的并非只是情节的离奇.而是要通过离奇的情节来表现人们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意志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彻底抹杀.它终究要得到一种实现.由此可见全剧写杜丽娘死而复生.就是表现和赞美“一往深”的“情”。无论做梦、做鬼、还是做人都体现出“至情”无限,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就是‘情之至’的化身.也是他艺术想象推展的极致。汤显祖在这里如此强调的“情”.已不再是停留在青年男女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冲破封建礼教、追求自主的爱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并且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10]《牡丹亭》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明代最优秀的戏曲作品,同时也成为汤显祖本人最得意之作,“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11]二别开生面的爱情呈现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1)由欲生情的爱情汤显祖所说的“情”,不限于男女恋情。它包含着人的一切自然的情感和欲望。[12]“情”是汤显祖思想的核心他所提倡的情,是包括性欲在内的人生欲求。欲才是情的基础,它是客观的,合理的,美好的,应得到满足生命的冲动。[13]汤显祖是重情的,但《牡丹亭》中,作者所表现的并不是如《西厢记》中莺莺对张生、《红楼梦》中黛玉对宝玉一类的爱情。崔莺莺和林黛玉是由爱生情,杜丽娘则是由“欲”生情,首先是对性的渴望,然后才是对情欲对象的爱恋。因此说杜丽娘的爱情和崔莺莺、林黛玉的爱情是不同的,如果说崔莺莺追求的是郎才女貌、两情相悦、婚姻自主的爱情,林黛玉追求的是价值观念一致、思想感情相通、两心相知相爱的爱情的话,那么,杜丽娘的爱情则是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爱情。性,是人类爱情婚姻生活的原动力,也是青年男女追求两情相悦、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不可或缺的纽带,是爱情的归宿和男女感情的黏合剂。“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性欲的基础上,是在本能的基础上产生的。[14]步入青春期以后的青年男女,男子钟情、少女怀春本是自然的一种生理现象。尽管在古代,封建礼教约束森严,但也阻挡不了男女追求爱情和爱欲的行动,同时也阻止不了原始生命的欲望爆发。在古代不少的文学作品中男女的性结合成为爱情获得圆满结果的标志。《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在红娘的帮助下,背着老夫人私自同居,两人才得以“鱼水得以和谐”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墙头马上》李千金和裴少俊一见钟情似的的爱情也是先同居几年之后才得到真正的圆满结局。虽然不能否定李千金和裴少俊两个人在爱情方面所做的努力,但是两人爱情的成功还是以性爱为基础的。性爱是男女爱情的催化剂,也是男女爱情成熟发展的结果。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提到的人的三种欲望是饮、食、生育,和孔子所说的“食色,性也”意思一样。柏拉图所说的三种欲望是强大的、急切的和激烈的,但第三种欲望“性”欲望尤其如此。“快感的自然冲动以及对欲望的诱惑,让性活动逾越了大自然规定的各种界限。”因为这种冲动才导致人们颠覆了等级制,把这种欲望及其满足放在第一位,而且给予它们凌驾于灵魂至上的绝对权力。[15]杜丽娘年方二八,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而自己却被束缚在封建大家庭的牢笼里,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在剧情开始时,现实中的丽娘如春香所说“名为国色,实守家声”。嫰脸娇羞,老成尊重。表面上按着父母的意愿,“茶于饭饱破功夫,玉境台痴插架书,”可内心隐藏着对自然和爱情的向往之情,然而在封建家庭中长大的她,克制自己的情感愿望,从不在外人面前流露。但当她读了《诗经》之后,向往爱情幸福的春情便悄悄萌生,便一发不可收拾。在郁郁闷闷不了之际,大胆违背父母游园,看到满园春色,春情大发。不禁唱出千古流传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短短数笔就把杜丽娘闺中少女的春情和孤寂勾勒出来,游园之后她便郁郁不欢,一直念想着在梦中偶然遇见那个等她来爱的情郎-柳梦梅,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至此,杜丽娘为了追求美梦中的那个他。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为了梦中偶然遇见的爱情,她香消玉损,黯淡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杜丽娘、柳梦梅在生前从未谋面,甚至根本未知有对方的存在,杜丽娘只是做了一场梦,梦境中出现了幻想中的意中人“将奴搂抱区物质牡丹亭边,芍药栏边,共成云雨之欢”。杜丽娘以梦当真、以虚作实,寻找梦中人。在梦中,杜丽娘少女的心勃然绽放,她的青春的热情与人性的欲望毫无遮拦、无掩饰地自由奔泻。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有着热烈激切的肌肤相拥共成“云雨之欢”。《惊梦》这一出热辣的呈现了杜丽娘的爱与欲,这是自然涌发的一种生命的冲动,恣一时之欢乐,却又因此孕育出生死不忘之情。在此之后,杜丽娘大胆而执着的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所谓生生死死为情多。(2)执著一念的爱情追求一日游春,丽人景致令少女沉醉入梦,梦中见情郎,相融天籁。梦醒凄然成疾,写真渴望,情深至死。为了遇见那个梦中的人,绝言“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为人们演绎了一段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牡丹亭》写情,是被人们公认了的,而且论者也都是从爱情的角度,爱情可以令杜丽娘由生到死,又死而复生。爱情使她获得了感天动地、泣鬼神的力量,为了爱情,超越了生死。这无不是对杜丽娘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的赞美。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有古代一直受欢迎和读者喜爱的“才子佳人”模式,更有一反传统,千古以来,决无仅有的爱情模式--为爱情而死,为爱情而生。爱情,作为文学作品的母题之一,从来都不乏论者。元好问的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更是让无数多情人儿心酸感慨。李清照的一句“才下心头,却上眉头”让多少相爱的而却别离的人为爱情心醉,陆游的一曲《插头风》让多少人为爱情心痛。古代流传至今的佳话,有孟姜女为了爱情哭塌了长城,祝英台和梁山伯为了爱情,双双化成庄子逍遥的蝴蝶,许仙和白素贞为了爱情,许下“即便你是众人眼中的妖怪,我也要与你相守一生”的诺言。雷锋塔下几年的时光,又何足为痛?因为爱情,我们怎么可以忘记,因为爱情我们怎么可以伤悲。爱情,让我们搞不懂是什么,却让我们无缘无故流下眼泪,我们被自己的爱情痴迷,又被别人的爱情感动的流泪,让我们深深的惦记着别人的爱情,向往着那传说中的爱情神话,让我们这些执着追求爱情的人,一直对爱情抱有希望,一直坚信爱情就在身边。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有关描写“爱情神话”的一部杰作,历来评价颇高。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称“汤义仍一出,家传户诵,几令减价”。,张岱概括《牡丹亭》是“灵奇高妙,已到极处”.近年由白先勇先生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也颇受好评。可以说,这部戏曲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并为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所接受。我们不禁要问,何以能如此呢?或许是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他们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男女的双方对待爱情执着、坚定、勇敢的态度,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还有作者一直致力于追求的至情思想在男女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中深深体现出来。为了对梦中爱情的追求,杜丽娘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如果苟且的生活在一个压抑人生命毫无意义的社会里,还不如选择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杜丽娘的可贵之处当然在于其为寻梦觅爱徒然渴望而死,更在于其死后和阎罗王的据理力争,在于其虽为鬼魂却一往情深,以身相慰,在于其历尽艰辛为情而复生,那么杜丽娘则可以说是执着的,这种执着,使得她能在经历劫难后勇敢地捍卫与维护他们的爱情果实。面对父亲“愿吾皇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的狠心与淫威,杜丽娘在金銮殿上时而慷慨陈词,时而深情述说,而后竟感动圣上,敕赐团圆。杜丽娘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够得上杜宝的那句评语:“这等胡为!”“胡为”只是杜宝眼中的胡为,杜丽娘纵有满腔热情,也还没有到失去理智的时候。她的叛逆的看似懵懂的行为,正是为了争取一种幸福宁静的生活。“幽媾”一出中,她郑重地向柳生表示:“妾千金之躯,一旦付与郎矣,勿负郎心。每夜得共枕席,平生之愿足矣。”表达了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勇敢捍卫。那一天,我们不期偶然在梦里遇见。因春天的繁华似锦,青春的稍纵即逝,我们便如月老许下的美好愿言一般,冥冥之中的有情人终要相恋。你、我梦中遇见,如千年般难遇的奇迹一般,让我们怎能不珍惜这片刻的温存,这难得的情愿,侬为君痴,君不知。因此,心中必会种下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这相思的情愿。温存时,你温暖的话语,让我有些承载不住。内心从未有过的温暖感让我久久不敢忘记这样感觉,不知今夕何夕,却知你在我的心里。那个让我感到内心温暖的你,但愿今夜让我出现在你的梦里,让我们重温那温暖的梦境。这是杜丽娘发自内心的感人肺腑之言,让我们这些相信爱的人从戏剧中读出杜丽娘对爱情的态度;痴念、眷恋、执着和忠贞。杜丽娘随着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她的性格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主要是“旧我”与“新我”的不断交织与发展,“新我”不断的扬弃“旧我”,改变“旧我”。现实、梦境、幻境中杜丽娘的性格一步步发展,美丽善良、热爱自然、渴望自由,但争取自己恋爱和婚姻自由的权利是杜丽娘主导的性格斗争,幻境中的丽娘对爱情追求大胆热烈,,虽然复活后曾认为“鬼可以实情,人须实礼”,但最终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在真幻交织的环境之中,丽娘的性格一步步走向成熟,勇敢的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坚定自己的爱情追求。李商隐有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杜丽娘对与爱情的追求就是如此。虽死才能追求梦中的他,她也没有表示对生丝毫的留恋,而是尽情地抒发对青春的珍爱,对美貌的惋惜,对此生此心无可依附的惆怅和迷茫。死对于杜丽娘来说并不是什么痛苦的选择,得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爱情才是人生的痛苦。前日为柳郎死,今日为柳郎生。为情而死,为情而复生。在复活之后任然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但丽娘在爱情追求面前变得越来越勇敢。在金銮殿上,与责备她“无媒而嫁”的父亲展开短兵相接的交锋,据理以争。与整个强大的封建社会做顽强的斗争,终于赢得了生死追求的爱情,赢得当今圣上的肯定。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是我们当下每一个追求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纯洁幸福人的理想追求。每一个人世间的男子都想找一个如花美眷理想中的女子,这个女子:贤淑、贤惠,美丽温柔,善良大方。最为重要是想他所想、且对自己一往情深;世界上每一个女子都想找一个对自己痴情且忠贞的男子,来相伴走过这平凡的一生,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君能一心一意。柳和杜的一心一义,感天动地泣鬼神的伟大爱情便是我们每一个正处在对爱情向往的人的理想追求。她为了追求他,可以不惜自己珍贵的生命,他为了她,抛弃了世俗,守住这痴心的爱。然而当今现在的爱情增加的更多的是金钱、权力等等成分,更多的是诱惑。爱情的不再是两颗心心相印的心,不再是灵魂相通,更多的是利益的计较。而杜丽娘和柳梦梅这种毫无利益的纯粹爱情是我们每个追求爱情的人的渴望与追求。人不能总屈服于社会这个外部的世界里,让自己的精神无所寄托,当觉察到自己的热情和生命的冲动后,对待不满的陈腐的外在世界,我们要勇敢的挣脱传统的桎梏,寻找理想的生命尺度。[16]这是我们从杜丽娘对待爱情的执著态度上得到的人生感悟。三一篇挑战传统的爱情传奇(1)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封建礼法成规以所谓道德理性来约束女性的感性欲求"使女性对于情爱的追求只能“发乎情,止于礼仪”。使女性的个人情感只能依附于社会所普遍认可的情感规范中,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并将其自动转化为内心的道德准绳加以自律。在古代社会里,女性始终依附男性而存在。传统礼教为女性制定了“三从”“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17]这清楚地透露出女性被动而依附的地位。不仅如此,传统礼教对女性的情感生活也作了严格的限制:“男不专自娶,女不自专自嫁,必有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铚也”[18]“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19]对于古代社会的女性来说,婚姻生活是他们情感世界的全部,对婚姻形式的限制就是对他们感情生活的限制。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制定了三教并用的政策:“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仙佛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惟常是古,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本来在女性没有自由的感情生活的前提下,侈谈女性的个人情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到了明代中叶,尤其是明武宗朱厚照执政以后,统治者更是荒唐腐败,宠信道士,迷信丹药,进一步强化佛教对民众生活的道德约束,以致明前期盛行的程朱理学的根基渐渐发生动摇。此时,王阳明倡导的“心学”兴起,“尽管王阳明个人主观上是为‘破心中贼’以巩固封建秩序,但客观事实上.王学在历史上却成为了通向思想解放的进步走道。它成为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的巨大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尊重个性,反抗传统束缚,追求创新的思想在徐渭等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汤显祖的创作也延续了这种创作思想。他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思想观念,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赞扬了杜丽娘为追求理想爱情所表现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杜丽娘,青春年少,美丽多情,但在父母、老师的封建道德的严厉束缚下,青春被窒息。刻板陈腐的杜宝认为;古今贤淑"多晓诗书"他日嫁一书生也不枉了谈吐相称。作为封建的士大夫形象的杜宝希望女儿多读诗书,但实际是希望女儿能成为一个合乎封建道德的贤淑。这是当时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对于女性而言,传统的礼俗完完全全地压制了个人的一切喜怒哀乐和爱恨情愁。杜丽娘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她没有自由,她的父亲杜宝是一个威严顽固的封建卫道者,怕惹起她的“春情”,连后花园也不准许她去,还给她请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腐儒陈最良教育她学习“后妃之德”。杜丽娘是一个正值青春花季的少女,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渴望异性的关爱,渴望美丽的生命得以欣赏。生命如花,当她走进后花园,看到姹紫嫣红的春天和绚丽灿烂的花。立即引起她对自己生命的自怜。【山坡羊】没乱里春情难遣,墓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捡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姮。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20]春日游园,睡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会,产生了爱情,《惊梦》是杜丽娘认识到自己的困境是她个性意识的觉醒。戏文中的“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包含的深刻意义一切能“由人恋,随人愿”,人能够自己支配自己,包括支配自己的婚姻,爱情,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人生。醒后为情思所扰,最后竟伤春而逝。然而三年后柳梦梅赶考,经南安,借宿杜丽娘葬处,拾得杜丽娘自画像,爱慕不已;杜丽娘阴灵自画中出,与柳梦梅结合。柳梦梅知情后掘墓开馆,杜丽娘复生,结为夫妇。剧中所描写的爱情,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特色,汤显祖在戏剧中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相爱,相恋,最终在现实世界结为夫妇。女主人公因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最后又死而复生,这种异乎寻常、出生入死的爱情,是作者追求个性解放淋淋尽致的表现。在梦中与她幽媾欢会的不过是一个陌生男子而已,然而杜丽娘却依然寻梦,发出了“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呼唤,她呼唤的是个性自由,这种自由是使个体生命摆脱礼教的束缚,获得身心的解放的自由。[21]。作品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身处明代社会的广大女性,犹如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监牢之中。一方面是上层社会的寻欢作乐、纵欲无度;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对女性的高度防范与严厉禁锢。明代设立的众多贞洁牌坊便是对女性最严厉最直接最生动和最典范的举措,这些贞洁牌坊下所镇压着的是一个个贞洁女性斑斑的血泪和痛苦不堪的灵魂。一出《牡丹亭》温暖了多少女性的心房,使它在颇受封建伤害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煦的清风。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汤显祖这样具有以“尊情”为核心文艺思想观,反对宋明程朱理学思想的作家。笔下"女性的情殇也便有另一番风景。他推崇倡导的“情”是泛指人世间的一切情感欲求的!他以细腻的笔触引发到一般男女不敢奢求的自然感情和欲望天性的。〈牡丹亭〉崇尚个性解放,突禁欲主义,以情反理,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充分体现了汤显祖以情为核心的文学思想。[22]《牡丹亭》而这部戏剧肯定了人性的自由和情感的可贵,也说明了情感是可以超越一切世俗的势力的,它表现了对正统程朱理学的批判和蔑视。戏剧也热情地盛赞了爱情、青春和自然的美好,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向往的,爱美之心、向善之情是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的,作者的这些闪烁着民主光芒的思想在黑暗的明代社会,照亮了广大女性的心房,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23]杜丽娘那丰富热烈的情感世界,那奔腾着青春的生命,激励了多少徘徊于幸福,爱情门前的少女。特别是感情受压抑的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娄江女子俞二娘读了《牡丹亭》断肠而死。一首“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年,岂独伤心是小青。”从此,可见《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在当时社会的影响。结论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古今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他们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子孝忠臣,总有情至。汤显祖用一生自己致力追求的“至情”理论,在《牡丹亭》这本剧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至情观,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在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谢辞时光易逝,在忙碌的学习和生活下,这几年的大学生活已经接近尾声,几年的努力与付出,随着本次论文的完成,将要化成一个句号。在写论文期间我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无私帮助,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周同燕老师,从论文的选定到论文的大纲再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的初稿和定稿无不凝聚着周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周老师在我写论文期间为我提供了许多写作上的帮助和参考性意见,在这期间周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平易近人的态度使我深深感动,没有老师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周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毕业来临近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几年中给与我众多教诲和帮助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他们几年来的辛勤栽培,同时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感谢。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此外,我还要感谢我同组的各位同学和以及我的室友,在我写毕业论文的这段时间里,她们给了我很多启发,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她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感谢!参考文献[1]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诗文”卷三四,页1188.[2]汤显祖:答马仲良,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诗文”卷四九,页1516.[3]汤显祖:复甘义麓,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诗文”卷四七,页1464.[4]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诗文”卷三四,页1188.[5]谢雍君.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M】.中华书局,2005.[6]吕天成.曲品,吴书荫:曲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221.[7]汤显祖:牡丹亭题词记,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诗文”卷三三,页1153.[8]梁秀玲.至情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分析【J】2007,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3)(3)[9]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0]黄寿碘,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段启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述评辑略(第一版).华文出版社,2002.4.[12]周育德汤显祖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毕业论文[13]韩彬.爱欲与"文明"的冲突——《牡丹亭》与《西厢记》主题思想之比较[].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107-108.[14]保瓦列夫.情爱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5][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6]周媛媛.汤显祖的“至情”观【j】.语言文学研究,2012,(01)[17]参考文献: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三十,阮元;《十三经注疏》影印本,页1106[18]班固:《白虎通义》卷下《嫁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赵歧注,孙必疏:《孟子注疏》卷六《滕文公下》,阮元:《十三经注疏》影印本,页2711[20]汤显祖.牡丹亭.人名文学出版社.[21]张筱梅.杜丽娘"写真"与女性的自我呈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06):29-30.[22]陈阳.《牡丹亭》中情爱女性潜意识描写探微[J].浙江社会科学,2005,(3):177-178.[23]赵琳娜.从《牡丹亭》透视汤显祖的情感追求[19].文化研究,2009,(02):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