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的春节》教案

ID:970378

大小:23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 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 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教研室韩中凌)  B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 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 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