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北京的春节R六年级下册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新课导入
课文朗读,点我!通读课文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让我们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精读课文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这段话从哪几方面来写“除夕真热闹”呢?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解析:①通过人们的活动来衬托“热闹”。“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贴上了”“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②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现“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③体现出了中国人民重视团圆,重视亲情。
整体感知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腊八蒜腊八粥饺子抖空竹
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四天写得详细,其他略写。提示:散文记叙线索一般为时间或事件过程。
作者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上年货◆儿童放假◆春节的“彩排”◆除夕以前◆除夕◆正月初一光景◆初六开张◆元宵节(春节的高潮)
第一部分(1—6节):描述北京市民在腊八到除夕之前准备过春节的情况。第二部分(7节):描述北京市民除夕的热闹场景。第三部分(8—10节):描写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人们的一些活动。第四部分(11—12节):描写元宵节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的习俗。第五部分(13节):写正月十五春节结束,人们又投入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中去。
腊月初、腊八、二十三小年、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重点写了高潮和开始即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文中重点描写了哪些日子?
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小孩子们:买杂拌、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小朋友,你们家乡有哪些春节习俗呢?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今年是怎样过春节的。课后作业
报听写视频同学们,这一课学习的生字你们都掌握了吗?现在大家来检验一下,点击下面的视频开始听写吧!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