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北京的春节老舍
作家简介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是一代“语言大师”,有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是北京话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形成一种既通俗又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老舍先生的著作非常多,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了十几种文字,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创作了《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歌颂了新社会,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966年,老舍先生去世。
整体感知:1、课文写了什么?2、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时间风俗习惯腊月初八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正月十九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过小年,放鞭炮,吃糖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春节结束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为什么?腊八除夕初一十五
腊八: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俗语:说明了腊七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北京的春节也就是从最冷的时候开始的。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除夕真热闹除夕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守岁万不得已必定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又“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所以用“又”字有更进一层的意思。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数量多种类多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课外作业:学习阅读链接,体会写法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