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
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老舍先生
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作家简介: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初旬熬粥腊八蒜酸醋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风筝鞭炮麦芽糖寺院逛街展览爆竹零七碎八万象更新张灯结彩自学指导: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并互相交流。1、字词
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麦芽糖彩排鞭炮截然寺院彩绘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预备读读写写(2遍)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年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以娴熟技能“腊七腊八,冻死寒鸭”,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日夜不绝。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好词好句
轻声:饺子榛子栗子风筝规矩掺和红火儿化: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多音:万象更新正月间断分外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蜜饯:用蜂蜜或浓糖浆浸渍果物。空竹:用竹木制作的,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玩具。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娴熟:熟练。守岁:岁数大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给父母延寿。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像都变得焕然一新。2、词组
春节习俗是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由此也形成普遍重视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北京的春节历史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里,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北京人喜欢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北京的春节习俗
庙会是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北京春节的庙会
思考1: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提示:散文记叙线索一般为时间或事件过程。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本文的重要日子有:腊月初、腊八、二十三小年、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重点写了高潮和开始即腊八、除夕、正月十五。
自学提示:1.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小组合作。时间风俗习惯
时间风 俗 习 惯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初六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元宵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布置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重点练习朗读。搜集与春节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时间风 俗 习 惯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初六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元宵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思考: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别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哪些风俗习惯?2.通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重点段品读,读中感悟。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地品读品读,并想想为什么喜欢这一段。除夕元宵正月初一腊八
1腊八这天,人们做些什么?有什么特点?2你从中感受到老舍先生怎样的语言风格?小孩欢喜,大人忙乱通俗、简练、有趣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让我们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腊八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这段话从哪几方面来写“除夕真热闹”呢?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你又体会到了什么?重视团圆,重视亲情
②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现“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①通过人们的活动来衬托“热闹”。“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贴上了”“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异同?2人们在这一天都在做什么?3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都在休息。但同样热闹。轻松自在、喜庆、祥和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热闹喜庆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这么多的内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总结全文
1家乡的春节有什么习俗?你是怎么过春节的?说一说2你知道其他地区或民族是怎么过春节的吗?互相交流一番。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节
造句
师生联读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感谢各位同学的合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