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ID:970555

大小:54.5 KB

页数:35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一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关于北京春节特色习俗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教师板书:春节2、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春节”这个词语你们会想到什么?3、师:春节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让我们带着喜庆大声地读出这个词语。4、师:中国地大物博,很多地方的春节习俗都各不相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的春节》去看一看吧!(板书:北京)二、整体感知1、师: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的北京的春节前后一共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每个时间相对应的习俗。2、出示连线题,把时间及相应的习俗相连3、师: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各种文化习俗,在这些习俗当中,有哪些和我们过春节的习俗不同?请同学们找出来。三、精读课文、品味不同的春节文化师: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或最想了解的习俗仔细品读,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师:哪位同学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习俗?(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品味习以下习俗)一)熬腊八粥、泡腊八蒜1、课件出示腊八粥的图片,请学生欣赏师:同学们看这就是腊八粥,它色泽鲜艳、香甜润滑,吃起来入口即化,那滋味真是太美了!这腊八粥的材料可丰富了,实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我们一起,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生:杏仁、核桃仁、瓜子······师:只书中提到的就有8种,想一想还可能会有哪些材料?(红枣、绿豆、红豆、薏米等) 师:实际上人们也是用熬腊八粥这种方式来欢庆丰收,难怪作者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让我们带着丰收的喜悦心情齐读这段话。(生齐读)2、腊八蒜师:腊八这天人们还要泡腊八蒜,请同学们找到描写腊八蒜的句子,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腊八蒜的?(颜色、味道)师:什么颜色?什么味道?(色如翡翠、色味双美)师:这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的腊八蒜真是叫人看了就想吃,谁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师评(听了你的朗读真是让人胃口打开呀!)二)买杂拌儿1、介绍杂拌儿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就是买杂拌儿。说明北京的孩子们都爱吃杂拌儿。这杂拌儿我可是头一回听说,谁来给我介绍一下?(生读)2、课件出示做杂拌儿的材料师:哦,有甜甜的胶枣、香香的花生和脆脆的榛子、栗子,那可真是香甜可口呀!你们想吃吗?(随机请一名学生读一读)师:大家都想吃吧,让我们齐读一次。3、学习破折号的作用师:作者给我们介绍杂拌儿时,用了三个破折号,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生答) 师:全文共有8个破折号,课后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三)祭灶王1、了解灶王师:这灶王是谁?你们知道吗?(旧时民间供奉在锅灶附近的神)2、人们是怎样祭灶王的?找出句子读一读。3、这段文字充分体现了老舍先生语言文字的幽默,你能试着找一找具体体现在哪些词句吗? (彩排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老舍先生幽默的语言。(齐读)四)逛庙会1、师:逛庙会可热闹、可好玩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因为庙会上有演戏的、有玩杂耍的、还有各种茶点、玩具卖。小孩子们去了,一定不会空手而归。2、欣赏逛庙会图片五)元宵灯会1、元宵灯会把北京的新年推向了高潮,让我们先来一睹为快吧!(欣赏图片)2、师:真美呀,这正是作者笔下的——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3、自由朗读描写元宵灯的句子,看看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种类多、数量多)4、哪里看出种类多,哪里看出数量多?5、生找出相关词、句。6、师补充:从彩绘全部《红楼梦》、《水浒传》故事,也能看出灯的数量多。这些彩绘灯也是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宣传。7、想一想,还可能会有什么灯?8、谁能通过朗读把元宵节的喜庆、热闹表现出来?(配乐朗读)9、通过描写灯会与描写吃汤圆的对比,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四、课堂总结、拓展师:正是这些有趣的活动及吃团年饭、贴对联、守岁、拜年等构成了北京春节特有的文化习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文化,最后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少数民族的春节文化习俗。(课件出示)反思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有以下几点不足:1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孩子们联系实际谈谈过年的感受,学生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这时我本应该根据学生的一些感受而把他们带回文本当中,让他们体会老北京是怎样过春节的,读读课文,感受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可是,我却一味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2学生没有学会处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资料大多很长 ,内容杂,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看来还是要交给学生处理的方法,并(敬请期待好文网更好文章)要真正落到实出。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习资源,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些同学的资料和课文学习,以及课上问题的回答割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手中拿着一大堆资料,只是想一吐为快,却没有想到要把资料和课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资料充分发挥作用,帮助自己学习;学习到课文的一部分,应运用资料的哪一部分,而不是一让交流资料,我就一股脑地倒出来,根本不管此时此处课文是否需要这个资料,这个资料是否和此处课文联系紧密,能否帮助我们加深对这段课文的理解??倒完了资料就站在哪儿等着老师同学的评价,学习是个自我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会筛选资料、利用资料、提炼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是个思辩、表达、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第二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师板书春节师:大家回忆下,在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提着灯笼的小孩念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就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民伟大的作家老舍先生: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2)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自由练读: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展示朗读:五、课外延伸:1、搜集春节的来历。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1、听写生词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2、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二、深入探讨,感受春节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句子和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1、‘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3、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4、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四个节日。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抓住文中关键词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临场磨练。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1、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课堂小练笔:每个人写春节里的一天,然后小组组合成一篇小作文。课堂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作文要求:详略得当,要有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四、课外延伸:熟读课文,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爆竹烟火酒肉香味悠闲娱乐热闹喜庆团圆祥和第三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6、《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册山中心小学姜晓坤【学习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 课件;歌曲《恭喜发财》。【教学案例】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时间〖〗风俗习惯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4、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时间顺序主要写了什么?(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四、分清详略,练习朗读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1)自由练读。(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2)谈谈自己的体会。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北京的春节说课稿册山中心小学姜晓坤【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 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说教法与学法】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说过程】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四、 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五、课后小练笔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说板书设计】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除夕:真热闹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元宵节:观灯(总—分—总)详略得当 印象深刻第四篇:北京春节教学设计落实“20+20教学模式”:《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重点难点: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三、重点认知,感受春节。(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二)小组研读。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③ 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四、反顾整体,领悟写法。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 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第五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反思西固区桃园小学仰小红【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板书春节师:大家回忆下,在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提着灯笼的小孩念了一首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就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民伟大的作家老舍先生: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⑵ 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⑵ 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自由练读: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展示朗读:五、课外延伸:1.搜集春节的来历。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第二课时一.听写新词,回顾导入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二.深入探讨,感受春节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句子和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②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四个节日。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抓住文中关键词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临场磨练。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课堂小练笔:每个人写春节里的一天,然后小组组合成一篇小作文。课堂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作文要求:详略得当,要有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四.学习“阅读链接”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五.课外延伸:熟读课文,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爆竹烟火酒肉香味悠闲娱乐热闹喜庆团圆祥和【教学反思】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近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1.着眼于整个篇章。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2. 注意教学的详略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3.谋划适当的方法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刚开始时,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课堂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即使是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达成呢?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还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好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