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案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2、除了你们说的这些,你们家过年还做些什么?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北京的春节》,来看看老北京是怎样过春节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北京的春节》是谁写的?你了解他吗?介绍作者。过渡:老舍是语言大师,著名的作家,他用丰富、自然、幽默的语言描述了北京的春节,下面就让我们读一读吧。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2、好,看到同学们已经读好课文了,大屏幕上的词语你认识吗?先读一读,自己读。3、请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北京的春节的?4、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5、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6、师:其中略写了哪几个日子?师:详写了哪几个日子呢?7、从这道练习题中,你发现作者在写这篇课文时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可以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8、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9、北京的春节为什么给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谁来说说?生A:因为它给人的感觉非常美好!10、师(边说边点击出示课件中的练习题):是啊!美好的事情总是能够让人印象深刻!三、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北京的春节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去感受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谁来说一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春节的哪几个重要日子?根据回答板书:腊月初八—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其中,作者详写了那些重要的日子?二、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3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师:北京人在“腊八节”这天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呢?那知道为什么要熬“腊八粥”吗?你吃过腊八粥吗?由什么做的?师出示图片。难怪老舍先生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你们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呢?(我体会到熬腊八粥用的材料很多,多得就像在开展览会。我还体会到农民获得了大丰收。我还能体会到老舍先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师:嗯,你体会得真好!那么农民获得大丰收时心情会怎么样呢?(2)看来,大家都品出了腊八粥中香甜、美好、快乐的滋味。那么腊八这天还有什么习俗?腊八蒜有什么特点?(色如翡翠:颜色像翡翠,碧绿碧绿的,晶莹透亮。色味双美:既好看又好吃)(3)喝一口香甜营养的腊八粥,年的味道就藏在这香甜的粥里了,过年时,就着色味双美的腊八蒜吃着饺子,那年的味道就更浓郁了,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品一品这年的味道。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师:原来北京人是这样过腊八节的,那么他们的“除夕”又是怎么过的呢?喜欢“除夕”的同学来说说?(生A:除夕这天北京人要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还要守岁!)师:感觉大家都很忙,那给人总的印象是怎样的?生A:非常热闹!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除夕真热闹!”这句话。你发现作者描写“除夕”的表达特点了么?生C:作者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师:你真聪明!课文先总写“除夕真热闹!”然后分述除夕究竟有多热闹。“除夕真热闹!”这个句子是本段的什么句?生(齐答):中心句!师:除夕真热闹!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我们一起到句子中去体会体会。(点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这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生D:这是一种红红火火的热闹。师(引读这个句子):这是一种香甜红火的热闹,齐读……(生齐读第一个句子)师(课件出示第二个句子: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说?生E:这是一种鞭炮不断的热闹。师(引读第二个句子):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男生齐读…(男生齐读第二个句子)师(课件出示第三个句子):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生R: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师:你说得真好!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女生齐读……(女生齐读第三个句子)(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1)与除夕“截然不同”:师:除夕是多么热闹啊!初一又会怎么样呢?谁来说说!3
生B:初一这天与除夕的光景截然不同。除夕非常热闹和忙碌,可是初一这天给人的感觉是宁静而悠闲的。师:你能具体说说北京人都是怎么过初一这天的吗?(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师:比起除夕来的确显得悠闲而详宁一些。大家就是在这样一种温馨而详和的节日气氛中过了一个喜庆而美好的初一。初一过去,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北京人又是怎么过元宵节的呢?谁来说说?生C:元宵这天,北京人要观花灯,吃元宵。师:作者侧重写了哪个方面?生C:侧重写了“观花灯”。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对灯进行描写的?(灯的数量和灯的种类)生D:“处处、几百盏”体现了灯的数量多,“各形各色、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体现了灯的种类多。师:作者浓墨重彩地对灯进行了描写,这是为了突出什么呢?生E:是为了突出元宵节十分隆重。生E: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师(点击课件,出示这个句子。):“又”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生E:说明元宵节是继“除夕”和“初一”之后的第三个高潮,自然就非常隆重了。 三、学习写法:北京的春节在老舍先生笔下就像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还写了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些日子,为什么腊八、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四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因为作者写得详细,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把重要的习俗做详细得介绍,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因此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许多习俗有所继承,也有所改变,可能年的味道没有过去那么浓了,但是春节所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亲情、乡情和爱国情却一直没有改变,我们应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把它们更好的发扬下去。搜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热闹喜庆团圆祥和3